【2011 Cannes】《脚注》:形式弱化了内容


父子情向来是电影主题之一,矛盾、冲突、谅解、宽恕,每个不同故事的核心都是父子最后的彼此承认。不可否认,此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以色列导演约瑟夫·斯达的新作《脚注》有着设计非常巧妙的故事情节。电影讲述了沉浸于以色列古文字研究的教授迪卡尔数十年如一日,却始终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为此他消极孤僻;与此同时,从事同学科研究的儿子乌拉厄尔却成绩卓著,屡被获各种学术奖项。偶尔一天,老教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获得了代表了以色列学术最高奖项了以色列国家奖,但随之却发现原来是一个小小的失误……
这部有着父子情核心的电影应该是此次竞赛单元中在形式较为创新的一部,可惜的是以色列导演约瑟夫·斯达过于强化了自己在交代人物关系时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反而在电影前半部分不能完成激化父子矛盾的目的。在结构上前后两部分的落差也极其之大,而老教授迪卡尔的画外音与电影中装在套子中的人物形象难以符合,似乎是另一个角色的旁白,导演或许试图借助这种反差来表现迪卡尔的内心世界,可是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因为角色性格的双重性(分裂性)如果只通过这么一种简陋的形式就能塑造成功,那也过于的简单了。
在第一部分交代父子出场时,动画数字特效等多种形式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让人忽视了对父子关系的关注,起着喧宾夺主的反效果。电影后半部分中,儿子乌拉厄尔知晓这个奖项本来是个自己的,却因为文化部职员在通知消息时的粗心,导致了误传这个消息给了自己的父亲。这时故事的叙述才渐入佳境,从这部分到高潮,导演再次恢复了他对于故事叙述的驾轻就熟,前后两部分的落差及其之大,以至于无法弥补了这个结构断裂的痕迹,最后显得有些生硬造作了。
不可否认,在讲述这个充满了文本知识的叙述过程中,在展现幽默方面,导演还是把笑点设置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儿子乌拉厄尔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情况,他的矛盾纠结以及与此同时父亲的那种傲慢相对比,张力十足。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