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私人采购员》 :与自我的”幽冥“对话

阿萨亚斯对类型片做了有趣的融合尝试,“与灵对话”和“与自我对话”达成了某种影像阐释上的契合。


在开始讨论法国导演阿萨亚斯的这部电影之前,我想就“现代唯灵论”作一个简短的世界观阐释,而这也正是本片主要叙事核心:与“幽冥”对话的史学来源——

1848年,纽约韦恩县的Hydesville小屋传来了闹鬼的消息,通灵史上有名的Fox姐妹(影片开头也有提及)在这座鬼屋内,完成了惊世骇俗的“与灵对话”。她们感知到鬼屋内的敲击声,并认为那是鬼魂在试图与人沟通。这个故事传遍了整个美国,并由此激发了现代唯灵论的诞生,Fox姐妹也成为了“第一代灵媒”。所谓现代唯灵论,是相信人的躯体死亡后,其“灵体”依旧存在,意识不灭,在“灵界”继续生活的一门学说。灵媒则是灵界与现实沟通的媒介。

19世纪降灵会上人们用”灵魂电报”和逝者交流|来自网络

电影中的画作、录像以及主角莫林(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右臂上的纹身(一只眼睛),都试图向观众传达一种“灵界意识”和灵媒本体,由此构筑起一个超脱此世的灵异框架。

《私人采购员》的主要叙事外壳和背景,正是用所谓“与灵对话”展开的,并且将“灵界是否存在?”“与双胞胎哥哥的誓约能否进行?”等问题设置为悬念,惊悚片的惯常类型套路从影片开头便被深深引入,但此后的表现证明了阿萨亚斯的野心远不仅仅是表达一个俗套的惊吓故事。因为,倘若抛开“灵界”,本片其实讨论的还是关乎自我意识的沟通与和解。也就是说,阿萨亚斯对类型片做了有趣的融合尝试,“与灵对话”和“与自我对话”达成了某种影像阐释上的契合。

那么,灵是否真的存在?或许可以说这个“灵”就是她自己。影片中的“与灵对话”,在我看来,实际上嵌套进了莫林对过去的偏执(双胞胎哥哥刘易斯的死去)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当作为“鬼魂”的短信说出:“你想要成为别人吗?”莫林回复“想”的时候,影片开始走进了另外的维度,与惊悚恐怖类型的套路完全脱离,从而回归到了自我与他者的探讨。

穿上象征女性身份的衣物后,莫林的欲望回归本初,一切顺利成章|©️MK2

穿上带有身份标识的衣服,就让自己成为他者。她要去体会的除了衣服本身的物质体验,还有所带来的阶层与权力体验。中国导演刁亦男的《制服》也讨论过这个话题,主角穿上警服和脱下警服判若两人,“警服”在那部电影里成为了阳性人格的象征。回到本片的主角莫林,她无疑是一个“孤独患者”,与外在世界封闭,内心存在壁垒,但又渴望成为他人来满足内心的空洞。电影中明星琪拉的衣物,是阴性人格(女性柔性)与权力的象征。这种女性本我的阴柔性,是主角莫林身上不存在的,她渴望成为它,便突破禁忌地穿上它。穿上象征女性身份的衣物后,她的欲望回归本初,一切顺利成章,她完成了一次久违的自慰,让身体与身份达成妥协,这也是本片气质的核心所在。

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则是被看作“鬼魂短信”的引诱,抑或可说成是来自莫林内心深渊的回应。随着情节推进,影片立刻又回归到了惊悚类型的套路,遭遇凶杀案让一切变得危险且扑所迷离。“鬼魂短信”成为叙事的主体,将主角推向未知的恐惧,也让观众摸不着头脑。然而《私人采购员》并非完美,影片从凶杀案开始后的整体节奏出现了塌陷,变得突兀跳脱而不知所谓。迅速交代完杀人凶手后,让本来保留的悬念不复存在,也没有将自我与他者的话题更进一步升华,显得略有遗憾。

本片其实不乏拍摄上的亮点,比如导演曾指出,大量借鉴了黑白默片的手法。主角独自一人的众多镜头,配上唱片曲调,可以看作是趣味化的尝试。但在类型融合的过程中,影像的衔接却过于匠气和概念化。

19世纪著名的悬浮降灵仪式|来自维基百科

回到电影的结尾,一只悬浮于空中的玻璃杯似乎展示了灵迹(这一点上,导演明显借鉴了19世纪著名的悬浮降灵仪式)。莫林面向空无一物的房间询问,“刘易斯,是你吗?”“还是,只是我?”,随后一声敲击,影片结束。开放式的结尾,并未真的道明灵界是否存在。但无关紧要,在我看来,影片所讨论的自我与他者的“成为”进程,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它无疑是一次披着通灵外壳的心理救赎,与自我的“幽冥”对话的博弈。

杨夕文

独立影评人、诗人、魔术师、译者(译有JuanTamariz《Sonata》)。患有“影像着迷症候”,多年沉醉镜像之海,挖掘个中深意而不可自拔。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9 小时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