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Features | 专题

电影和戏剧 引言

日本著名摄影师杉本博司拍摄的《剧院》系列之一|来自网络

1969年,纽约剧场界最高荣誉的东尼奖颁奖典礼,最后的高潮是由老牌红星Zeo Mostel颁发最佳音乐剧大奖。在引言的时候,他脱口说道:其实我今天不是来颁发舞台大奖的,我是来颁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

1969年的美国影剧圈——依然是个戏剧与电影(还有加入这个娱乐阵营、普及至当时约莫20年左右的电视)互通有无的年代。尤其由剧场到银幕(或由电视到银幕)的作品改编,风潮仍炙、佳作仍多的年代。其实在此同时,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已在进行质变与创作人才的世代交替,由根本的根本产生巨大的改变;迈入1970年代,整个局面也已不同于以往。

剧场和电影这两门叙事艺术,都具有强烈的「叙事」特质,也同样拥有强烈的「综合」特质;它海纳其他各项艺术门类的精华,以「叙事」为核心,层层融铸、彼此整合,虽然「舞台」和「银幕」各有其不同的媒介特色,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情形却所在多有。早在电影发明之初,它的呈现方式、它的消费方式,就与「剧场节目」极为类似,而剧场艺术——特别是以百老汇为发展中心的纽约商业剧场,更以「电影」的流畅叙事手法(不必落幕换景、不必暗灯转场,直接以『剪辑』推展叙事的流动)为宗,无论是戏剧文本上的革新,无论是剧场科技上的改良,加上编舞和导演场面调度技巧的增进,对于同时期的剧场艺术及剧场产业来讲,每次的突破,都是一大进步,延续至今,电影式的场面调度手法早已成为纽约商业剧场的标竿。

题材方面,剧场艺术有深厚的「文学」基底,不少作品又带有浓郁的语言情趣;这些戏文,提供「电影」最直接有趣的素材,值得在一个新的环境、运用的新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当1920年代末,电影的「声音」革命,短短两年之内好莱坞由无声转为全面有声的关键时刻,经典戏文如莎士比亚的剧作段子,果然也成为「talking pictures」展览声音奇观的一大利器。剧场界熟稔「声音」特性的艺术家——演员、台词教师、作曲家、编曲家、指挥家…等等等等,纷纷西进至好莱坞,带动了全方位的人才及技术交流。

剧场与电影、舞台与银幕。两项几乎是「一家亲」的艺术门类,我们今天想并在一起,好好讨论,好好分享一下。有的篇章将会谈由舞台剧作改编搬上银幕的实例,有的篇章则将会介绍由电影改编搬上舞台的作品;这些作品,这些创作者,其跨及的年代不限,可能拔地擎天,从20世纪初谈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笔者只希望所谈及的电影和舞台剧作,自己都能真正坐在电影院、坐在戏院里看过,如此絮絮写来,希望也能带给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受。

Edwin W. Chen

纽约大学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Arts)电影研究所(Cinema Studies)毕业。专长为歌舞电影与剧场艺术、有声电影发展、华语电影发展史及李翰祥导演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