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165 究竟有没有爱比海更深?

《破浪》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165天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片名:破浪 Breaking the Waves (1996),拉斯·冯·提尔
南京,家

前一阵又看了一遍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树木希林老太太听着收音机里邓丽君的歌,说的一番话,让人感动啊。“我啊,都这把岁数了,却从来也不会爱一个人会比海更深。普通人都不会有的啦,就是因为没有才能活下去。可大家都还是每天都快活地过日子,而且还那么的开心。人生这东西,还是很简单的。”真是伤感透了。也许我们在接受这种豁然的同时,会因为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遗憾。

今天看拉斯·冯·提尔的《破浪》,当然完全和以上片段没有关系,但是却让我又想起这个问题来——究竟有没有人爱得比海更深?《破浪》里艾米丽·沃森扮演的贝丝,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虽然说爱与爱之间是无法比较的。宗教性的爱和世俗的爱也完全不一样。但我仍然认为贝丝是我在电影中所看过的,爱得最疯狂也是最圣洁、爱得最深的女人。

《破浪》属于看完一遍刻骨铭心,但是很难再有心力再看一遍的电影。这也是我最爱的冯·提尔作品。他的电影有一种宗教性的激情和神秘,有时让我感觉近乎巫。后来我就不太喜欢他的电影,有点走火入魔。但是《破浪》展现的奇迹,似乎既纯粹又不空洞。

《破浪》

冯·提尔找到了苏格兰的天空岛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这个村子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息,这里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一直遵循着保守的戒律,每个居民都是自己和他人的道德的卫道士。在这种气氛下,年轻女子贝丝不顾长老们的反对,嫁给了外地的石油工人亚恩。新婚不久,亚恩在作业时负伤,沦为瘫痪。贝丝在丈夫的指示下,不断和不同的男人发生关系,然后回来复述,以激发丈夫丧失的情欲和生命力。

《破浪》长达三小时,几乎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电影为情欲赋予一种复杂性:它既是爱的终极体现,具有救赎和治愈的功能,即是污秽的又是圣洁的。肉体是女人最后的爱的能力。女主角贝丝本身有神经质的一面,在普通人看来简直是个疯子。但是电影把她塑造成一个天真幼稚、纯洁又神圣的女人。据说有女权主义的评论者对这部电影进行了抨击,她们反对贝丝为丈夫牺牲一切,最后甚至牺牲了生命。这是意料之中的事,而且冯·提尔的电影一向都有挑衅性。但是同样是激进女权主义者又是基督徒的一位评论者,也把电影视为现代圣徒的故事,配得上“圣母的赞美诗”。

《破浪》

我自己很难用宗教或道德的标准去评价它。我只能说透过艾米丽·沃森的表演,我们确实看见一颗“金心”,她的爱既超越了信仰的,也超越了世俗。当她的医生最后在法庭上需要做出死亡病理证明时,他说她并非死于神经质或疯狂,而是死于善良(Good)。

1997年前后看完《破浪》之后,艾米丽·沃森成为我们心中的神女(她之后又在《她比烟花寂寞》里扮演大提琴家杜普蕾)。我从未忘记过她在教堂里祈祷时的戏,她抬眼时扮演祈求者,闭上眼就扮演上帝,那种既虔诚又分裂的表演让我深感震撼。冯·提尔在访谈里说,“我记得艾米丽是唯一一个没化妆来试镜的,她甚至赤脚来!她身上有一种耶稣似的特质吸引了我。”

《破浪》也打破了冯·提尔自己发表的道格玛95 (Dogme 95)宣言里的规则(实地拍摄、手持摄影、自然光线、直接收音、导演不署名),但它仍然是一部成功的自然主义电影。所以尽管情节很疯狂,但它被表现得真实而可信的。

另外,标准公司收藏发行的《破浪》小册子里的访谈中(E-T-V译),冯·提尔也谈到了外景地天空岛。冯·提尔说许多英国浪漫主义画家、作家去过那里。我对那里凄凉的景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艾米丽·沃森在石崖上被浪打过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据说冯·提尔为了拍戏需要,他们在那里造了一块墓地,然后把剧组成员的名字刻在墓碑上,因为他们需要有名字的墓碑,所以——几乎所有剧组人员都埋在那里!这点还挺有趣。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

Recent Posts

冷酷的真实:解析《学徒》中权力与关系的纠葛

影片着重描绘了科恩灌输给特朗普…

2 天 ago

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起的最后时光

在1987年秋季号的这篇文章中…

1 周 ago

艺术怪才的困境:塔尔的挣扎与救赎(作者:Zadie Smith)

优秀的电影并不是关于“每个人”…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