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171幸福不能通过选择得到,但自由可以

“我在不同的年龄(大约每隔十年)都会看一遍《毕业生》,发现从未看淡过这种状态,而总是被这种困惑而感动。”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在《毕业生》拍摄现场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171天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片名:毕业生 The Graduate (1967),迈克尔·尼克尔斯
南京,家

在外面跑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坐在书房里写昨夜看的电影,迈克·尼克尔斯的《毕业生》。大雨初歇,晚风吹得最适宜。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and Garfunkel)的歌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脑海里无限循环。因为惦记着要写,所以在奔波间隙,总是回想起电影的声画来。可是这么新潮的技巧,这么奇葩的剧情,回想起来却是一片茫然。这种茫然不是费解,也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它唤起了你心中遥远的沉默和迷惘。你以为它已经在生活中早被磨灭,却没想到仍然藏在“寂静之声”里。

在1967年的好莱坞,诞生了两部电影,《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day110)和《毕业生》。这两部影片以全新的姿态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时的新闻媒体将它命名为“新好莱坞”。在1960年末时,好莱坞大片厂几乎都陷入了经济危机,被电视业快冲跨了。可是在欧洲、日本甚至拉丁美洲,从大师到新手,都在拍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好莱坞的制片商们一筹莫展,据说米高梅的人对前来推销剧本的年轻人说——“我们只想拍《放大》那种什么情节都没有的片子”,大家都在到处抓救命稻草,但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在这种情形下,勇于尝试的年轻天才和第一批电影学院学生们获得了机会。

《毕业生》的经典场景

即使是现在看《毕业生》,构图和剪接的技巧依然新鲜如初,尽管有些经典段落已经成为MV和广告效仿的重要对象,但是真正新潮的东西,在半个多世纪后看仍然不算过时。尼科尔斯导演曾经在四十年后的访谈里说:“我们有意将整部电影想象成一场梦,到最后一刻才如梦初醒。……在片中我们玩了不少花哨的摄影招数,但四十年来始终没人谈及,因为如果情节足够引人入胜,你就完全不会注意到摄影机在做些什么,而这正是我们力求达到的”。(引自“电影山海经”)

至于情节确实“足够引人入胜”的,当然了即使现在看来,仍然骇世惊俗。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处男,先是经受不住一个成熟女人、又是长辈的诱惑,和她发生了并保持着性的关系,然后再爱上了她的女儿。影片真正让人感到震惊又亢奋的是结尾——即使真相曝光、即使那个女孩已经步入教堂宣誓结婚,但这对年轻人仍然冲破了一切阻碍,一起出逃。

“罗滨逊太太,你在引诱我。对吗?”(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这是电影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词。一个小男生将显而易见的情境用疑问句的方式复述出来,既显示了内心的惊慌,又强化了场景的荒唐。影片的前半段几乎都是这样的喜剧气氛。曾经修学艺术的罗滨逊太太以堕落的行为打发自己的空虚,并且想将这种空虚传染给下一代,正在不知所措的年轻人。这是那个时代的小秘密,就像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歌里唱得:“把它藏在没有人的隐秘处,把它连同蛋糕一起放进橱柜。”

《毕业生》

影片以穿着婚纱的落跑新娘和衣衫不整的狼狈小子登上一辆巴士远去做为结束。任何一个观众,都会被他们捉摸不定的表情所吸引。他们会幸福吗?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会幸福吗?答案完全没有确定。这也不是一个简单happy-ending。他们只是奔向了未来,但未来什么样,无人知晓。

这部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最后一个镜头,始终都在描写一种“困惑的状态”。我在不同的年龄(大约每隔十年)都会看一遍《毕业生》,发现从未看淡过这种状态,而总是被这种困惑而感动。没有凡夫俗子能在生活面前真正的云淡风轻。原本属于青春期的困惑,只是换了形式,却不会消失。正如这位尼克尔斯导演在37年后会拍一部《偷心》(Closer),以讲述我们新的困惑。

但是,《毕业生》完全不是丧的电影,它有一种不顾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属于年轻人。虽然幸福并不是通过选择能得到的,但自由是可以通过选择来得到的。嗯,在遥远的沉默和迷惘里,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毕业生》最后的逃婚

第25周 欢迎来到新好莱坞

毕业生 The Graduate(1967),尼科尔斯
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1969),约翰·施莱辛格
五支歌 Five Easy Pieces​(1970),鲍勃·拉菲尔森
花村 McCabe & Mrs. Miller(1971),罗伯特·奥特曼
哈洛与慕德 Harold and Maude(1971),哈尔·阿什贝
穷街陋巷 Mean Streets(1973),斯科塞斯
窃听大阴谋 The Conversation(1974),科波拉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