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199 我们在命运中会合

《红圈》海报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199天


2017年6月19日星期一
片名:红圈 Le cercle rouge (1970),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上海,影院

坐得满满的影院大厅,就像一个可以放大情绪的能量场,悲伤的电影会变得更悲伤,喜悦的电影会变得更喜悦。在影院里重温梅尔维尔的《红圈》,剧情没有大悲大喜,人物都沉默,观众就静得不行,几乎屏气凝息,这种气氛坐在家里看当然是没有的。影片节奏极慢,现代而抽象,冷峻、简洁,又一丝不苟,人称有“拉辛式的裁剪技巧”,把警匪片拍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格调。电影风格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梅尔维尔让时间变得更长,人变得更酷,世界变得更静默。

阿兰·德龙、吉昂·马利亚·沃隆特、伊夫·蒙当演三位大盗,入一间高级珠宝店行窃,布尔维尔演警督,在他们出没之处设下圈套。片目与题旨是引用19世纪印度教先圣罗摩·克里希那的警句:“当人们就算不相识,在某一天偶然相遇,无论时间如何改变,他们的道路如何不同,在那一天都会不可避免的在红圈中重聚。”这句话写在片头,有浓郁的宿命感。

吴宇森从中得到了男性之间的浪漫主义:荣誉、忠诚和友谊,拍出了《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辣手神探》。杜琪峰后来居上,从中得到了节奏、气质和氛围,拍出了银河风格的作品。先后传出过吴、杜翻拍《红圈》的消息,都不了了之。片首火车横越影幕的场面眼熟,是被德·帕尔玛用在了《碟中谍》里。

《红圈》(1970)

《红圈》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十三部长片中的第十二部。这位导演喜爱美国文化,把自己原姓格鲁姆巴赫改为《白鲸记》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姓。他在50年前曾预言说,“所有电影都会太破旧了,电影院也许根本不存在了。我猜电影院会在2020年消失,所以五十年后,只有电视没有其它了”。他也许没想到,现在还有人在电影院里放他的电影。梅尔维尔的担心,是因为他太爱电影了,他说“当一个电影观众,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

梅尔维尔的角色都裹着风衣、带着窄沿帽、面无表情地行动。夜晚的街道也同样面无表情,空旷、有序、不详。戏剧冲突转化为冷静观察,让观众凝视宿命的无意义。Eric Demarsan给出的音乐,带着焦虑和紧张,将观众带入大逃亡的意识当中。这位作曲家说,“导演的要求很明确,要给观众落入陷阱的感觉,命运的感觉。所有角色,都赴了命运之约。”

“命运之约”,这个词真是太好了。去赴约的时候,一定不要带有任何表情。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

Recent Posts

冷酷的真实:解析《学徒》中权力与关系的纠葛

影片着重描绘了科恩灌输给特朗普…

2 天 ago

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起的最后时光

在1987年秋季号的这篇文章中…

1 周 ago

艺术怪才的困境:塔尔的挣扎与救赎(作者:Zadie Smith)

优秀的电影并不是关于“每个人”…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