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278 有时电影就得发出无声的怒吼

马尼拉:霓虹魔爪下(Manila in the Claws of Brightness),1975,利诺·布罗卡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278天


2017年9月6日星期三
片名:马尼拉:霓虹魔爪下(Manila in the Claws of Brightness),1975,利诺·布罗卡
南京,家

对《马尼拉:霓虹魔爪下》还是非常陌生的。虽然我近年看了大量当下的菲律宾电影,但都是在繁重的电影节选片时观看的,无法留下很清晰的印象。整体上的感觉,菲律宾电影已经很多样化了,有不少品质优异、气质独特的作品。再往前,我对菲律宾印象最深的,恐怕是王家卫的《阿飞正传》时拍下的一些镜头:一个忧伤感与浪漫化的热带国度。

被誉为菲律宾影史最佳的《马尼拉》,和这些电影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几乎是轻而易举地把观众拽入真实的历史氛围里去。开场几分钟是黑白的街头纪实场景,拍摄得非常生动。就像所有生动的现实主义影像一样,你不会觉得此时年代久远、此地是初来乍到,而是会让你的眼睛像是这座城市重逢,让你的身体就像藏身在街道上。

当镜头对准躲在街角的一位年轻人时,画面从黑白过渡到彩色,故事真正开始了。一个叫做胡里奥的渔村青年,从乡下来到马尼拉寻找曾经的恋人Ligaya。这个女孩被拐骗到城市里来,先是做了妓女,又被一位华人店主买作小妾。胡里奥在建筑工地做苦力,被无情的工头盘剥,工友有的死于非命,有的锒铛入狱。在被裁员之后,他只好流落街头,还试着在同性妓院卖身。发现爱人Ligaya猝死的消息后,胡里奥终于发狂,大开杀戒。

马尼拉:霓虹魔爪下(Manila in the Claws of Brightness),1975,利诺·布罗卡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耳熟:一个淳朴的乡村青年,来到邪恶的都市,失去了爱人,失落了纯真。侯孝贤的台北(《风柜里来的人》、《恋恋风尘》)、努里·比格·锡兰的伊斯坦布尔(《乌扎克》),都像是这部菲律宾电影里的马尼拉。我印象中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里也能很容易找到这个故事的影子。亚洲电影专家托尼·雷恩概括得没错:这是“第三世界”电影艺术的象征,是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人最关切的主题。

导演利诺·布罗卡原先是一位见习牧师,在为贫民窟青年成立一个剧团后开始拍电影。电影改编自一本小说,“霓虹魔爪下”这个书名就明指城市的繁华景象下藏着罪恶。在这个名字前,加上“马尼拉”这个词,是导演布罗卡自己的主意,他想要展示城市的真实全景。电影取景也都是在马尼拉附近的贫民窟,真实得让人难过。城市的霓虹灯象征着一种诱惑,一种催眠,吸引年轻人们聚集,摧残他们并腐蚀他们。当时的菲律宾处于马克斯独裁政府统治之下。

马尼拉:霓虹魔爪下(Manila in the Claws of Brightness),1975,利诺·布罗卡

托尼·雷恩说利诺·布罗卡是将美国“黑色电影”的手法溶入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去,使得影片超越了传统的类型片。利诺·布罗卡的厉害之处在于,使得这种溶入非常自然,并且提升了影片的质感,尤其是马尼拉的街景和夜景,都拍得非常令人赞叹。同时我们常会见到镜头从很远的距离迅速变焦,从远景变为特写,有亲切的七、八十年代情节剧风采。闪回也被经常使用,但绝不拖泥带水。闪回中出现的诗意的恋爱场景,与惶惶不可终日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影片虽然非常的底下层,但毫不枯燥无味,相反流动着丰富的日常细节——马尼拉市民的早点、小吃、宵夜,就是其中重要的元素。

主演Bembol Roco是位新人,但在镜头下时刻释放着活力,眼神总是像小动物一样惊恐。Roco最后步上楼梯杀人的场景让我联想到次年拍成的《出租车司机》,若论整部影片的质感,《马尼拉》并不输于斯科西斯的名作。在杀人之后,Roco被众人围堵在死角,发出最后的怒吼,声音被刻意地消除,却更让人胆战心惊。有时电影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走投无路者发出无声的怒吼。

马尼拉:霓虹魔爪下(Manila in the Claws of Brightness),1975,利诺·布罗卡

第40周 亚洲的生活与传奇

阿普三部曲(1955-1959,萨蒂亚吉·雷伊)
侠女(1969, 胡金铨)
马尼拉:霓虹魔爪下(1975,利诺·布罗卡)
曼陀罗(1981,林权泽)
盗马贼(1986,田壮壮)
弟弟(1960,市川昆)
江原道之力(1998,洪常秀)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