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283 “你孤独吗?”“谁不孤独呢?”

CHINATOWN, Jack Nicholson, Faye Dunaway, 1974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283天


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
片名:唐人街 Chinatown (1974),波兰斯基
南京,家

一个月前看了一周的“黑色电影”,现在重新回到美国电影的单元,就立即想到仍然要从“黑色电影”出发。想起来很奇怪,美国电影只有在表现得忧心忡忡的时候,才能真正吸引住我。美国电影里的欢乐显得过于天真,伤感又显得过于肤浅。但他们的恐惧感和厌恶感,有时却很能打动人。所以我把这个单元命名为“美国恐惧”,但它不是关于恐怖片类型的。这些美国电影里恐惧或厌恶的对象是:权力、性、暴力、金钱、或神秘的幻觉。

首先我想到的就是好莱坞时期的波兰斯基。波兰斯基以下的经历众所周知:他在洛杉矶首先拍摄了《罗斯玛丽的婴儿》(魔鬼圣婴)大获成功,之后因怀孕的妻子和好友被曼森家族残忍杀害,而回到欧洲拍摄了基调阴暗的《麦克白》,接着就拍摄了回溯“黑色电影”的《唐人街》,然而上映不久又被指控性侵未成年少女而永久地逃离了好莱坞。

CHINATOWN, Jack Nicholson, Faye Dunaway, 1974

罗伯特·汤创作的《唐人街》剧本被誉为教科书式的,我印象当中麦基老师的《故事》当中有整章讲解。我看到豆瓣上还是有不少人质疑故事的流畅性,也有人指出漏洞。我忘了自己是在录像带还是VCD时代首次看这部电影,也有剧情方面的困惑。个人觉得一部分可能来自字幕翻译不严谨而导致误解,另外罗伯特·汤擅长编造“钱德勒式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故事像一个迷宫,把复杂的商业阴谋和骇人听闻的性关系搅在一起,但没有给出任何出口。

我记得第一次看完《唐人街》之后,被结尾那种彻底的绝望给震住了,很久说不出话来。影片本身的色彩明艳,加州的阳光直射,建筑物和街道都非常敞亮。但越是这样,心里就越得到一种黑暗弥漫的感受。波兰斯基在自传里说,洛杉矶的每条街道都让他联想起那场悲剧。这种阴郁的心情,渗透进怀旧的氛围,构成了影片整体基调。今天重看时,才注意到一个细节:片头使用了派拉蒙1940年代的老标志,到结尾才出现1970年代的新标志。

CHINATOWN, Jack Nicholson, 1974

《黑色电影》的作者纳雷摩尔说“《唐人街》很多场景予人静寂和可怕的感觉”,这些场景丝毫没有我们惯常所见的惊悚效果,相反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又让我们得到某种诡异的、让人不寒而栗的印象。纳雷摩尔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

“……(唐人街)怪异的气氛甚至延展至几乎不经意间登场的细枝末节中:花瓶或草地上状似葬礼用的鲜花;两个厄运缠身的女子身后墙上的黑色航船图;床单上的图案,我一时间一位是血迹;不协调地放在黑暗起居室里的一件女孩夏装和宽边草帽。在电影后面的一个镜头里,吉蒂斯俯身看到池塘底部一个发光的物体。银幕的角落里有什么东西搅动了一下——那是一条金鱼的微红色鳍,在那一瞬间,它看上去像一个怪物。”

CHINATOWN, Jack Nicholson, 1974

这部电影的原始情节来自1908年的加州奥恩河谷案,编剧罗伯特·汤将这桩案件搬到了1930年代。波兰斯基的影片则围绕这桩社会新闻,从普通的婚外情私调查开始,逐渐导向上流社会的乱伦丑闻。波兰斯基在剧本创作中坚持了两点: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私人侦探必须和费·唐纳薇的富家女雇主上床;以及最后费·唐纳薇必须死掉,而她的父亲劫持了父女两人所生的女儿,让人感到悲惨丑恶的事还将永远延续。

“算了吧,杰克,这是唐人街。”这是尼科尔森得到的最后劝告。在邪恶的强大权势面前,警察和围观群众、良心和正义,都只能认输了事。这部结尾黑暗、剧情繁杂的影片为何会吸引很多美国人开车到电影院里去观看,主要切合当时的国情——越战和水门事件。美国的评论说“唐人街”是一个隐喻,“就是这个国家完全不是她表面看上去的那样。”

在电影里,一位地方检察官曾经对尼科尔森说:“你可能以为自己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但其实你并不知道”。

CHINATOWN, John Huston, Jack Nicholson, 1974

首部“黑色电影”《马耳他之鹰》的导演约翰·休斯顿出演了《唐人街》里的重要人物——邪恶而强大的父亲,千万富翁、想要买下未来的野心家、诱奸女儿的野兽。这位强悍的导演演技也真是精彩。

我读《波兰斯基传》时看到一则八卦:当时尼科尔森正在和休斯顿的女儿安吉利卡·休斯顿(后来曾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约会。安吉利卡前来探班的那天,正好在拍尼科尔森和约翰·休斯顿的对手戏。约翰·休斯顿的台词是:“吉蒂斯先生,你是不是和我女儿上床了?”尼科尔森没有搭话。“嗨,得了吧,这事儿你用不着想一下才记起来吧。”

另外,波兰斯基电影里的阴冷,也渗透出一种生命的孤独感。《罗斯玛丽的婴儿》也是如此,罗斯玛丽的恐惧源自于女性孕育期的忧虑和不安,来自于丈夫的疏离,也来自于现代都市人的孤独。罗杰·艾伯特给《唐人街》写影评,第一句话就说影片中,有人问身为私家侦探的主人公:“你孤独吗?”他反问说:“谁不孤独呢?”

就像《唐人街》末尾的结局一样,孤独最终是来自一种“无能为力”。

CHINATOWN, Jack Nicholson, 1974

其它“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的波兰斯基

第41周 “美国恐惧”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波兰斯基
热天午后 Dog Day Afternoon(1975),西德尼·吕美特
闪灵 The Shining(1980),库布里克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乔纳森·戴米
本能 Basic Instinct‎ (1992),保罗·范霍文
冰血暴 Fargo(1996)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