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288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还未发生。”

冰血暴 Fargo (1996)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288天


2017年9月16日星期六
片名:冰血暴 Fargo (1996),科恩兄弟
广东梅州,旅店

《冰血暴》最早看的是VCD,两碟装,片名译作“雪花膏离奇命案”。后来才理解,“花膏”大概是英文片名Fargo(地名)的粤语音译;“雪”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冬天漫长难捱,冰雪覆盖。“冰血暴”译得切中电影最血腥的一幕,深得人心,一直沿用到同名美剧里来。

法戈市(Fargo)在北达科塔州的东南部,影片中案发地点、故事主要背景却都在隔壁的明尼苏达州。法戈市只是在开场时,作为汽车销售经理谢利约见两名罪犯的地点。这有点像告诉观众,这个电影要说的不进是犯罪的过程,更是探究犯罪的起点。

科恩兄弟就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首府明尼阿波利斯市。我曾读到过他们形容自己故乡的话:“就像西伯利亚,只是开的家庭餐馆比西伯利亚多一些罢了。”这里也算是苦寒之地了。生活在这里更显的平庸和乏味。人们多是依赖电视来渡过寒冬、也渡过整个人生。

冰血暴 Fargo (1996)

很难不注意到电视在这里的重要性:谢利的太太被绑架前就坐在电视机前;彼得·斯特曼扮演的残暴恶匪基亚在终极爆发前,似乎被肥皂剧里的狗血剧情牢牢吸引;另一位性格演员史蒂夫·布西密扮演的匪徒卡奥在暂居处,使劲拍打那台破电视。没有电视,日子简直难以想象。小荧光屏似乎是度日如年的人们唯一的心灵出口。

《冰血暴》里滚雪球一样不断发生的命案,来自一个普通人荒唐的坏念头。我觉得这个“坏念头”并非人们常说的“贪婪”(贪婪只出现在两名匪徒之间)。汽车销售经理谢利固然因为他的愚蠢和懦弱带来他人的悲剧,但他的出发点是想要摆脱生活的困境——他觉得如果有笔钱,开发了一个好项目,就能提升自己的地位。当人们极度厌恶现状,急于奔向未来——科恩兄弟就告诫人们,如果选择是不明智的,所产生的意外将不是惊喜,而是险恶的。

这部电影里没有出现英雄,乔尔·科恩的妻子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怀胎八月的女警玛姬,是凭借自己的敬业和运气破获案件、擒获匪徒的。当恶匪基亚被捕之后,警车上装着他和玛姬,玛姬说她搞不懂为什么要死这么多人,难道就为了一点钱?科恩兄弟用写实的方式描写了女警玛姬的生活,包括挺着肚子去见旧日爱恋的对象。她的平淡、冷静和知足似乎能应对生活中所有的荒诞。看着她,你就会相信:人生应该小心走好每一步。

冰血暴 Fargo (1996)

扮演恶匪基亚的彼得·斯特曼在访谈里说:“那是电影的核心戏,一辆警车中装着两个极端的角色——邪恶与善良。玛姬这个角色太了不起了。你要相信你是可以做善事的。在影片最后一场戏中,玛姬的丈夫抱怨他的画没有被印上更好的邮票,但是玛姬却看到事情最积极的一面。这就是这场警车里的戏要表达的。一个完全诚实和善良的人和处于另一个极端的人。我们需要玛姬这样的人,一个可以让我们在黑暗中看见光明的人。”

自从二十年前看过《冰血暴》之后,我就非常关注科恩兄弟的作品了,在昆汀·塔伦蒂诺之前,他们是对经典类型片借用和改造最为成功的导演,包括:匪帮片、黑色电影、西部片。《血迷宫》、《巴顿·芬克》、《缺席的人》、《大地惊雷》、《老无所依》以及《醉乡民谣》都是我个人的最爱。他们在不断转换主题和风格之中,保持自己的标签和元素,也极少出现败笔。

冰血暴 Fargo (1996)

科恩兄弟在《冰血暴》的开始加了两段字幕,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是根据1987年的一件真实事件改编的。我是多年以后才知道“This is a True Story”其实是一句谎言,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只是被“伪装成”新闻纪实片——这一诱导手段也被沿用到电视剧版的《冰血暴》中。这套美剧我看了前两季,非常过瘾,第一季在人物设置和细节上呼应了电影版。很奇怪的是,我其实很清楚这一幕后,但在重温时仍然被误导、错以为这是真实事件,直到结尾才想起这回事。这可能得益于科恩兄弟铺陈的日常细节、抹去了戏剧性。

科恩兄弟曾在回应为何加“This is a True Story”这句话的提问时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还未发生。”真是很妙的回答。妙在指出了,从Fargo出发的罪恶并不只会发生在汽车销售经理谢利身上,而是有可能发生在任何想在人生之路去走捷径的每个人身上。

第41周 “美国恐惧”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波兰斯基
热天午后 Dog Day Afternoon(1975),西德尼·吕美特
闪灵 The Shining(1980),库布里克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乔纳森·戴米
冰血暴 Fargo(1996)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本能 Basic Instinct‎ (1992),保罗·范霍文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2 小时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