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299天
2017年9月27日星期三
片名:为所应为 Do the Right Thing (1989),斯派克·李
南京,家
Do the Right Thing,有人译成《为所应为》,有人译成《循规蹈矩》。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原名一直有种隐秘的吸引力。其实每个人都想要做“正确的事”,或者说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那么究竟什么是“正确的事”?如果把自己微小却坚定的看法,从自己的内心,摆放到外面的世界,究竟会发生什么?
这是美国最知名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最知名的作品。不过我对李非常不熟悉,这部电影也是今天第一次看。之前查阅了一些美国影评人选择的最重要的“美国当代电影”,几乎都会提及《为所应为》,所以我就借着本周排片把它看了。
电影始于一个街区,一位黑人DJ坐在窗口对着麦克风狂喷,这个人带着墨镜,镜片里似乎反射出街上的白色咖啡座,像两块眼白,细看起来有些滑稽。这位老兄连珠炮般的声音非常耳熟,过会儿终于反应过来原来是28年前的塞缪尔·杰克逊。
布鲁克林的Bed-Stuy街区的一天,就在欢快有烦躁的气氛中开始了。这是普通的一天,但是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非同寻常的炎热,斯派克·李准确地传递出一种预感:要出事了。
整部影片的时间仅有一天,场景也只限一条街道。大部分时间采用了一种不稳定的手持摄影、倾斜构图、色彩鲜明、节奏多变、有种漫画书式和MV式的画风。斯派克·李很有能力,将风格化和写实性结合在一起,从容不迫地描绘了黑人街区的悲喜剧。
看这部影片的两个小时,就像在这条街上生活了一天一夜,认识了街上的每个人:那些无所事事的老人和孩子们。这是一个黑人街区,在这叫个白人来修空调,对方都会要求警察保护才来。但是这个街区也有一家二十多年的披萨店,老板是意大利白人,店员包括两个儿子和一个黑人小弟。儿子一个是主和派、一个是好战派的种族主义者。送披萨的小弟是斯派克·李自己扮演,他非常清楚扮演的角色,一个生活窘迫、不负责任、又懒散的黑人小伙。
拍这部电影,就像是斯派克·李把自己所认识的黑人、白人、警察、其它族裔的人,都请到大街上来,让他们发表自己对其他人的看法。这些看法,不是演讲、不是精心准备的说教,就是生活中的小事,一些小牢骚、小玩笑、小冲突。类似电影里的一组“种族腹诽蒙太奇”,我们实在太熟悉了:白人看不起黑人,黑人看不起波多黎各人,波多黎各人看不起韩国人,韩国人看不起犹太人……
作为黑人知识分子的斯派克·李,保持了惊人的平衡,在这部电影里没人任何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不论他们属于哪个族群。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心平气和。黑人们欢乐地享用着白人披萨店的食品,白人老板为街区的邻居们吃了他二十多年的披萨而感到骄傲。但是,只要一件小事、一个小情绪,比如白人老板对黑人顾客说“别在我店里放音乐”、比如黑人顾客对白人老板说“为什么墙上都挂在白人照片,没有我们黑人的”。然后……悲剧就爆发了。
电影里一位沉默寡言的憨小伙成了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就像我们曾在“美国新闻”里看到的:一个黑人青年死于白人警察之手。这个小伙手上带着两个金属指套:一个写着“恨”,一个写着“爱”,就像我们在黑色电影《猎人之夜》里看到的那样,他讲演了一段“爱”与“恨”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最后“爱”经过一番搏斗战胜了“恨”。但现实中,“恨”战胜“爱”是如此轻而易举。
《为所应为》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其意义,斯派克·李拍出了一个“种族歧视”造成的困境。表面上人们维持着某种“政治正确”的表象,但“优越感”或“屈辱感”一旦在心里扎根,就随时会爆发出来。当然,任何族群之间、阶层之间也完全一样。我们甚至不用走到大街上去,看看微博评论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必看了。因为拍得很感人,但没有出路。
——如果每个人只能从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事”去思考、去行动,去面对整个世界,那的确没有出路。
第43周 变革年代之后的美国电影
9月25日(周一)出租车司机 Taxi Driver(1976),斯科塞斯
9月26日(周二)教父 The Godfather(1972),科波拉
9月27日(周三)为所应为 Do the Right Thing(1989),斯派克·李
9月28日(周四)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1982),雷德利·斯科特
9月29日(周五)土拨鼠之日 Groundhog Day(1993),哈罗德·雷米斯
9月30日(周六)安然无恙 Safe(1995),托德·海因斯
10月1日(周日)大开眼戒 Eyes Wide Shut(1999),库布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