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日复一日,片又复片的评审时光——我在山形纪录片电影节做评委的感受

此文原发布于The Conversation网站,经网站和作者本人授权翻译转载


第十五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宣传海报

可曾想象过做一名电影节的评审委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当红毯万众瞩目、礼服奢华万亿、名流佳人争嫣,卡斯留影合照……真是魅力至极,对吗?

但也不尽然。我对电影节所进行的深入研究,让我们得以了解到电影领域里这一隅又截然不同的一面,这其中就包括了电影节的“评审工作”。若是对我体验过的这项繁重工作事无巨细的描述一番,必然会引得对我小题大做的一些指责,但电影节的评审工作确实是个苦差事。

近些年,我在世界各地为不同门类的电影节做过评委,包括女性电影节、短片电影节、纪录片电影节,以及国际A类电影节。我受邀担任了在10月5日-12日举办的第十五届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评委,它每两年举办一次(当年10月)。这是一个凭借强大策展能力蜚声内外的电影节,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体验。

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些电影节吸引人的魅力,在这里是找不到的,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电影。此举也更提醒了我们,在那些耀眼的闪光灯背后电影节评审工作的真正意义。

电影的折磨

做一名电影节的评审委员是一件受苦受难的事,待在看片室里本着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长时间连续不停地看片,忍受着这个既不提供食物又不提供饮料的地方,而对评审委员们唯一的特殊待遇,大概也就是允许自带几瓶水了。



就在黝黑的室外,四处可见兴奋的人群、各式论坛以及一波又一波的电影正在轮番上映。可惜作为评审委员,这一切都与你无缘。你没有办法随心所欲得选择想看的展映电影,因为你必须先看完所有参加竞赛单元的电影。至于“享受电影(节的愉悦)”这种事,则只能放在这些“强制观影”之后了。

有些电影节的组委会对电影的遴选有一定限制,所以我常说评审工作是“电影的折磨”。但是在山形电影节上,这个评价并不成立,因为约有四分之一的竞赛单元电影时长超过了三小时。

疲倦如山倒,却让你毫无察觉。但这并非因为连续看片的时间太长,五个竞赛单元看的影片加起来也就40小时,更多的是连续观影体验所遗留的问题,像是情感上的反复重构以及在知觉认知上的疲劳。

了解到了评审委员的这种感受之后,大多数电影节会为评审委员们专门安排一位助理人员,为他们打点一切。不过,这位助理的真正职责其实是监督评审委员,确保他们在马拉松式的看片时间内始终待在看片室里,日复一日,片又复片,时刻提醒着他们的身份是评审委员。

评委们讨论现场|©️作者本人 和The Conversation

但是对我来说,看片时最难的莫过于缺少消化影片的时间。你刚看完一部把你带入到一个不同的世界的电影,它向你展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主题想法和概念,并且在一至三个小时的时间内一直吸引着你的注意。一般说来,经历过这样的观影之后你需要离开,将自己完全沉浸思绪中,消化那些看到的画面、体验到的情绪以及渗透到你头脑当中的印象。

但对于评审委员来说,这么做是非常困难的。像是有一天我们看了一部具有挑战性的4小时长的纪录片,影片记录了一群石棉中毒的日本工人八年间的生活历程(原一男,《泉南石綿村》)。影片提出了大量道德问题,也讲述了一些让人悲切的故事。可是接下来的一部电影还不到90分钟。你就必须在下一部电影开始播放前整理好自己的思绪。然后一天之内你就要重复几次这般整理思绪的过程且天天如此,因为每部电影都值得你全身心的关注。

达成共识

从一个电影节奔赴另一个电影节的评审委员们并不总是那几个人。通常,评审委员都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构成,他们之间相互也并不熟悉。我们在审片的第一天相遇,直至审片结束,也许此生就没有再遇的机缘了。

在短短几天之内,我们这些人要几乎在所有审美偏好上都达成一致,这也让我们的道德、政治原则受到了考验。为了达到这样的一致,评审委员间的互动,就需要建立在了解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上。少一些自负和良好的幽默感都有助于减少冲突达成一致。

最终的获奖者|©️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官方网站

这届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有四位评审委员,分别是:我本人,一个保加利亚出生的英国学者;一位曾经拍摄过两部纪录片的智利导演;一位日本著名艺术家;以及一位印度知名摄影师。 一位女性,三位男性。有一位来自黎巴嫩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原本会成为第二位女性评审,她是受邀的第五名评审委员,但因身体不适取消了行程。如果她在场的话,我们最终选择的(获奖)影片是否会有所变化呢?因为每位评审都将自己的经验、专家意见和个人世界观与他人的彼此融合在一起。

在经过了40个小时的看片评审之后,又通过三个小时的激烈讨论,我们要为决定出五个奖项的得主。我们用候选名单和打分的方式甄选出各个奖项名单上排名靠前的影片。真正激烈的辩论落到了那些我们无法形成一致意见的电影上。通过这样的据理力争,最终评审结果出自我们达成的共识,而不是相互妥协。

回想这些经历让我觉察到,评审是一项非常微妙的工作,要让说着不同语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历的人达成一致。这一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每一次的评审工作经验,都只会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有志者只要有意愿,那么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可以发展出有意义和充满成果的交流,同时还能将有天赋且真正值得授奖的电影人介绍给新的观众。


|原文题目:Forget the red carpet: what it’s like to serve on a film festival jury
|发表于The Conversation网站
|@迷影翻译:马珈
|此文为作者独家授权,请勿转载|

Dîna Iordanova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全球电影与创意文化教授,是国际著名的东欧电影、电影节研究和全球电影等多领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