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344 生活就是要识破幻觉

深锁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道格拉斯·瑟克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344天


2017年11月11日星期六
片名:深锁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道格拉斯·瑟克
广东梅县,旅店

我得承认时隔二十年,重看道格拉斯·瑟克观感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我对《深锁春光一院愁》印象深刻,但不是什么好印象,觉着瑟克过于“情节剧化”,在记忆里甚至说过于“狗血”。

一个上流社会的寡妇,和年轻自己十五岁的园丁相爱,于是受到了自己的子女反对、受到了同样是上流社会的邻居和友人们的嘲讽。这位女士不得不屈服于外来的压力,与园丁分手,但她随后发现她的生活并没有恢复原样,她只有更加孤独。于是她又去找园丁,这个完美的男人在山坡上望见她,竟然失足跌落。结尾是这位女士守在昏迷不醒的园丁身边。

法斯宾德用这个故事拍成了《恐惧吞噬灵魂》(另一位美国导演托德·海恩斯把这个故事拍成了《远离天堂》),二者的结尾可以说如出一辙。就像我昨天写到的,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其实并不圆满,“更让人醒悟到这个世界的问题并未解决。它将一直困扰着我们。”

深锁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道格拉斯·瑟克

今天看完《深锁春光一院愁》,我读了一篇法斯宾德撰写的文章,他也用同样的语句形容瑟克的这部影片。法斯宾德写道,“瑟克的剧中人全被安排在极度受社会处境塑造的空间里。这些场景准确非凡。”而每个人在特定的空间里,都只能按特定的方式行动、说特定的话,很难改变。人和人之间的不同、阶层和阶层之间的不同,造成了注定的悲剧。

一旦在剧中读出简单的情节之外的东西,瑟克的电影立即好看起来,变得层次丰富,韵味分明。法斯宾德认为《深锁春光一院愁》是非常灰色的电影,因为它表达了“人既不能孤独,也无法与人相处”的观点。再深切的爱也很难改变这一点。

《恐惧吞噬灵魂》的二位主人公,一是摩洛哥移民、一是清洁女工,都来自底层。法斯宾德要说的是,即使是两个同样来自底层的人纯粹的爱,却仍然因为他们的差异:肤色和年龄,而造成了冲突。《深锁春光一院愁》的主人公则不同,他们有着年龄的差异,同时也有着社会阶层的差异,他们之间的冲突更多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

深锁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道格拉斯·瑟克

简·怀曼扮演的上流寡妇,生活在一种富裕、精致而空虚的坏境中。瑟克曾谈到“美国那时觉得自己很安全,自信慢慢,这个社会循规蹈矩的保护着它那些令人安心的成就和机构。”简·怀曼和她周遭的人们正是过着由高等教育和丰裕物质所构成的有着安全感的生活。

洛克·赫尔德扮演的园丁,是一个信奉梭罗的《瓦尔登湖》的人,他就生活在大自然中,内心拥有坚定不移的安宁。或者说他完全就是我们理想生活的化身:木屋里有巨大的落地窗可以看雪,喂梅花鹿,欢快而无拘束的聚会,认识每一个树木……

这两个世界无法结合的障碍就是“道德”,道德化身就是简·怀曼自己所说的“有太多人存在我们中间:邻居、朋友、儿女,最奇怪的还有我自己”。而世俗的道德观之所以令人作呕,无非就是包裹着自私。

深锁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道格拉斯·瑟克

《深锁春光一院愁》里的子女用自己的声誉、幸福和对父亲的怀念来要挟母亲;当母亲屈服之后,他们即刻宣布要出国和嫁人,并打算把父亲留下的房子出售。他们竟然送了一台电视机给母亲,以代替自己陪伴。法斯宾德说看到这一幕时,他和电影院里的人都崩溃了,“世界以及它对人类是何等残酷”。世俗的道德要求一个人收回她的爱,然后让她继续孤独。

看到这里,我第一次明白瑟克拍出了一种生活的幻觉。这种幻觉就来自我们周遭的他人,他人的目光、他人的道德观、他人的态度。我们也许往往会认为,也许符合他们的原则,自己就有更好的命运、更好的人生。甚至为此要做出自我牺牲。

当简·怀曼看见电视机屏幕照出自己的脸时,才发现自己的牺牲所维护的圆满,实际上就是一种虚妄。生活就是要识破幻觉。然后才能真正理解赫尔德所说的:服从自己的内心。

深锁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道格拉斯·瑟克

第49周:奥菲尔斯、法斯宾德、瑟克

劳拉·蒙特斯 Lola Montès (1955),奥菲尔斯
伯爵夫人的耳环 Madame de… (1953),奥菲尔斯
轮舞 La ronde (1950),奥菲尔斯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Die Ehe der Maria Braun (1979),法斯宾德
恐惧吞噬灵魂 Angst essen Seele auf (1974),法斯宾德
深锁春光一院愁 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瑟克
苦雨恋春风 Written on the Wind (1956),瑟克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