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362 东京初雪,多桑无语

多桑 (1994),吴念真|©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Taiwan Film Institute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362天


2017年11月29日星期三
片名:多桑 (1994),吴念真
广东梅县,宾馆

再看《多桑》,其实感触要比以前深很多。只是最近整天在拍片现场,实在无暇多写。今天也是引用我过去的一篇文章。后来承蒙译林出版社收录到吴念真所著《这些人,那些事》的别册当中,也因此在吴导来大陆时,碰过两次面。

最早知道吴念真是从侯孝贤的电影那里,知道他是推动台湾新浪潮的作家与编剧,也知道《恋恋风尘》里那个从煤矿里走出去的少年是他的故事。后来知道他也拍电影,《多桑》和《太平天国》。后来《多桑》终于有DVD行市,影迷才得以一睹真面目。这部电影,完全出于吴念真对父亲的回忆,回忆的气氛从开场就有,朦朦胧胧间的一个父亲坐在门槛上擦皮鞋准备出门去耍的场景,日光正盛,一股夏天的味道。

电影的地点是九份,一个以煤矿养活本土人民的小乡镇。主角多桑(日语的父亲),是本地一个有情有义也有各种癖好的汉子。时长两小时四十七分钟,侯孝贤是监制让他剪短点,吴念真说怎么你的《悲情城市》那么长。结果,这个电影上来就显得极为缓慢,比侯孝贤还慢。

多桑 (1994),吴念真|©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Taiwan Film Institute

吴念真说侯孝贤其实就是开机来了一下,看看色调什么的,后来就不管了。最初我看下来觉得也的确很侯孝贤,这可能是两个人合作久了,电影观念和技术上有互通。但是这个电影比侯孝贤还要“”。“素”的意思是,好像还要片段化,还要没有戏剧性,只讲场面里的气氛;但是视角有一点点不同,吴念真更切身一点,到底是自家的事;侯孝贤拍的话会离得远一些。

多桑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受到日本的殖民教育,根深蒂固。所以这一生,有人问他多大了,他都回答我是昭和四年生的。这一生,他都要去日本的皇宫和富士山看看。女儿让他画青天白日旗,他想像日本国旗画了个红日,被女儿用国语骂:汉奸走狗汪精卫。他只有弱弱的回答,北京话我听得懂两句哦。吴念真讲父亲那代人就是“历史的孤儿”,他拍《多桑》也不是单单为了纪念死去的父亲,也是要拍那一代人,不被理解的、沉默的一代人。

多桑 (1994),吴念真|©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Taiwan Film Institute

片尾,多桑死后,儿子出差去日本,带上他的骨灰。字幕静静写道:是日,东京初雪,多桑无语。其实,多桑也风流过、开心过,也郁闷过、愤怒过,也爱管闲事、路见不平,大吵大闹。多桑最愤懑时会在家骂上一句:恶妻孽子无法可教。但“无语”二字好像又正好形容他面对历史、面对自己的一生的神情。

吴念真谈到拍这个电影的缘起时,提到童年时的一个画面,说“父亲抽着烟望着远处发呆,忽然,我听见他喃喃地说:‘就像一只鸟仔飞入笼……!’然后没有下文,直到下山回家也没有第二句话。”——“就像一只鸟仔飞入笼……”这句话出现在电影里,有着特别的地位,大概就是这个电影映照多桑人生的题旨。

多桑 (1994),吴念真|©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Taiwan Film Institute

抛开台湾岛上那代生活在历史缝隙里的人。回头想想,华语电影的父亲形象还真的没有太多给我太大冲击的。以前看《童年往事》,里面的父亲和子女都不太亲近,很严肃,虽然一闪而过,但那个让我觉得好像自己的家庭,我这个年纪的同学和父亲的关系差不多都是这样。

人要到了三十多开始,才慢慢开始琢磨上一代人的心思,会站在他们那边想,有时候暗暗分析分析他们年轻的时候怎么过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性格和脾气,他们的欢喜和恐惧是什么。年轻的时候,当然是一味的反叛,即使是顺从,也是很压抑的。所以,用儿子的视角来拍父亲,其实还是蛮难的。

多桑 (1994),吴念真|©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Taiwan Film Institute

李安《父亲三部曲》,我当时也很喜欢,虽然郎雄老先生的父亲形象演得很活,但大体上来讲,那是个文化形象。中国父亲的一个文化形象,是那个样子的,但好像还不够具体似的。内地的电影,更少让人动容的父亲形象,父亲太威权,还必须要维护那种尊严(《多桑》里面的父亲吃喝嫖赌的场面更无法想象),对时代的回忆更是只限淡淡忧愁,不能彻底追讨。

所以,《多桑》从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难得的启示,也让我看到儿子是怎么看待父亲的,父亲的经历对儿子的生命又意味着什么。

多桑 (1994),吴念真|©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Taiwan Film Institute

第52周 南国再见

11月27日(周一)悲情城市 (1989) ,侯孝贤
11月28日(周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杨德昌
11月29日(周三)多桑 (1994),吴念真
11月30日(周四)戏梦人生 (1993),侯孝贤
12月1日(周五)恋恋风尘 (1987),侯孝贤
12月2日(周六)南国再见,南国 (1996),侯孝贤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5 小时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3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