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冯小刚镜头下的《芳华》有多美好,时代的进程就有多残酷

《芳华》剧照

我前后看了两次《芳华》。

第一次是在《芳华》被撤出国庆档之前,在上海影城路演的最后一场,大家都说那一场见证了历史。确实,冯小刚导演拉着一众女演员,掉着眼泪,给大家鞠躬道歉。场面上倒是非常动人,就跟他的电影一样;但背地里有多少猫腻,我们这些局外的观众,也永远都猜不到,这跟他的电影也一样。

第二次就是前两天上映的时候。想着时间久远,有些记忆模糊的地方,再看一次也无妨。没曾想到的是,第二遍看完,反而更喜欢这部电影了。

两场观影体验有些相似的地方。上座率极高,群情激昂,声泪俱下,其中还不乏一些年纪稍长的老年观众。不难看出,大多都是那个时代有着记忆的人。甚至上海影城那一场更是有几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作为嘉宾出席。只不过在主持人谈及他们的时候,冯小刚面露尴尬,恨不得快速跳过这个环节。

到了今天,《芳华》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丰收,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电影唤起了这部分群体的集体记忆。正是因为这群平时在电影院不太常见的中老年观众,他们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进入电影院,最后坚持到字幕放完,依依不舍地走出去,才使得电影能有今天的结果。

当然,电影也不是没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大家都看出来的有,文工团解散后那场尴尬的散伙饭,喝过了酒,唱过了歌,到了也没人想起他们的“活雷锋”和何小萍的悲惨遭遇;还有那个冯导本该引以为傲,花了900万的长镜头,硬是被一群军事爱好者分析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行军败笔。

除此之外,毫无节制、认为观众毫无理解能力的旁白,一笔带过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毛泽东去世都或多或少地令一部分人不满。

但这一切其实都可以用电影片名——“芳华”两个字来解释。无论是出于冯小刚的本意,还是聪明地绕过了审查,对于七十年代的那段往事,已经没有人能够老老实实地讲故事了。

因为冯小刚镜头下的“芳华”从来都不是你们的芳华,甚至也不是他自己真正的芳华。那一代人的芳华已逝,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准确地还原事实的真相,还原那个年代的芳华。

就像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说的:

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因为那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快到没有人能够有所反应,快到没有人能够想到别人的遭遇,所有人都忙着在时代的洪荒下自保。

快到刚刚穿上牛仔喇叭裤,马上就来了邓丽君,一声一声唱到你的心里;快到刚刚解散了文工团,本来印着毛主席头像的墙画就变成了”请喝可口可乐”;就连文工团女生宿舍中的装饰物,也从挂军装、摆毛主席像,变成了明星贴画。

《芳华》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广,从七十年代初期的文工团,到七十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一直再到商业大潮的袭来。正如电影中形容1976年所发生的事情用的词一样,那都是些“天大的事”。

比如1976年的毛泽东去世。电影中巨大的黑幕自上而下盖住了整个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就像是天真的突然塌了一样。颤动人心的大鼓,一声一声锤在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心里。就连四十年后的今天,仅仅只是看电影的我们,都被颤得浑身发抖。

《芳华》剧照

随后,四人帮粉碎,结束了十年动荡的文化大革命。穗子的父亲得以解放,而何小萍的父亲却只能病死在农场。那是因为下放到五七干校中的干部有两类,一类是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的干部,另一类是在精简中央国家机关期间被“裁员”的干部。后者在停办五七干校之后,很快得到解放;而前者则一直要等到许久之后才得以平反。

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召开,邓小平规划了改革开放。集体被打破,个性得到释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都是后话了。可在当年,集体啊,曾经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不愁吃喝,不惧风雨,团结就是胜利,集体的力量大,人人都有饭吃。

刘峰为什么放弃了进修的机会,而选择留在了文工团?那是因为在这个集体至上时代,岁月静好,没有即将到来的经济大潮,也没有如今的贫富两极分化,就连军区司令的公子也得老老实实地在文工团里吹号。有个万金油职务兜底,去军政大学培训未必有在文工团这样的集体中来得稳定、幸福。

再往后79年邓小平访美,中美关系破冰。2月5日,邓小平回国;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爆发,前后仅12天,速度之快,不得不令人揣摩前后两件事之间微妙的因果关系。

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中国军队撤出了越南宣布战争的胜利。“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可就是这短短一个月的战争,刘峰失去了一条手臂,变成残疾人;何小萍亲历生死,精神失常;无数人战死在西南边境,埋骨他乡,被世人遗忘。

再往后的时代,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了,一切为市场经济服务。裁军当然势在必行,而裁军当然要从文工团这种“人员冗杂”的组织开始。电影中的集体也就此彻底破灭。

很明显,几位主角的命运在这十年间的风起云涌中大起大伏,令人唏嘘。而所有的选择,并不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全都是在时代前行中携带而去的。

这十年的中国,天翻地覆,解决了温饱问题,更是迈向了新时代;至于那些年轻人的芳华,只能在时代的号角下激情燃烧,最终剩下什么,并没有人关心。

冯小刚在电影的前半段用尽各种手段来展示青春的美好,风华正茂的姑娘们,年轻气盛的少年们。这些镜头有多美好,其最后的结局就有多残酷。对于处在七十年代前后的他们来说,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变革,一无所知。甚至就算他们知道,也无力对抗。

比如何小萍在高原演出上就曾试图通过谎称发烧来拒绝演出,以这种小手段来对抗自己心中所不齿的文工团集体,但结果却是被强行“带病登台”,最终在集体撼天动地齐整的口号中,煞有其事地敬起了军礼。

这些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被定义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可即便在部队大院里衣食无忧长大的孩子,在剧烈变化的社会面前,也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已;文工团的文艺青年们,更是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而已。

上面的一个命令便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小到一个命令便把他们各自送到伐木连、前线卫生站、前线当记者,大到一个命令便解散了整个文工团。

《芳华》剧照

多年以后,他们只是会被定义为道路上所走的一些弯路而已。

附这十多年间中国所发生的大事件,细看每一件事,都令人唏嘘。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
1970年6月22日,精简中央国家机关干部;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
7月2日,南北越统一,越南成为共产国家,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
7月6日,朱德去世;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9月9日,毛泽东去世;
10月6日;四人帮粉碎;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年,改革开放;
1979年1月29日—2月5日,邓小平访美;
1979年2月17日,停办五七干校;
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对越自卫反击战”。

余小岛

电影及句号爱好者。。。。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18 小时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3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6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