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2010 Venice】《我们曾相信》:冗长的意大利建国史

We Believed (2010)

最近几年,把电影做长、尽可能的长成了一个趋势,继2008年《切·格瓦拉》和今年长达5小时的《卡洛斯》在戛纳首映外,今年的威尼斯也有了一部超长的建国史电影在主要竞赛单元里。意大利导演马利欧·迈图纳在这部长达204分钟的宏伟巨著里,讲述了三个年少的伙伴在19世纪20年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决定献身于意大利国内争取民主的革命事业。

《我们曾相信》以萨尔瓦托雷、多明尼格和安格如三人在三个不同时间段中发生的纠葛和经历作为主线,同时以小见大得展示了意大利王国的建国史。在这个过程中,三位好友由于个性和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了各种曲折和恩怨,其中还有因为对革命事业的不同理解而手足残杀。而最后一部分,民主的星火力量很显然随之影响了第二代。所以电影最后多明尼格对着镜头说:“我们相信”。

导演马利欧在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中试图架构起一个完整的结构,尽管在叙事上有着多主角的缺点,但是他已经用不同时间侧重描写的人物不同来进行区别,但是越是这种庞杂的结构和冗长的时间线,导演对于故事的操控能力尤其关键。但是很可惜,尽管导演很用心得在做了,这部三小时长的电影也没有让已经非常疲惫又需早起的笔者睡着,可见故事情节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尽管情节还算吸引人,画面气势非常磅礴,色彩华丽,具有史诗般的场面调度,可是剧本的硬伤却在长度中显示出来,众多人物的协调显得极其混乱,关系交待不清,难以协调上下部分的联系。这些硬伤直接伤害了电影,让整部电影成了华而不实的精装本手册版用书。

在今年同单元中,事实上还有一部电影在题材和结构上都和《我们曾相信》非常相似,那就是朱利安·施纳贝尔的《米艾尔》。在那部表现巴勒斯坦建国史的电影中,施纳贝尔也是采用了三个女性三个时间段的结构进行分角色线形叙述的形式。相比之下,《我们曾相信》在节奏上过于散乱。另外在人物关系上,也显得过于薄弱,尽管时间是很长,却还是无法交待清楚。而且各个角色过于脸谱化。导演试图表现出这个大时代背景中小人物的命运如何受到影响,但是到最后却只能靠多明尼格进行一番抒情来做结,实在有点虎头蛇尾之感。

或许这个电影适合拍摄成电视连续剧,那应该会是比较精彩的宏伟巨制,但是作为一部电影,一部威尼斯电影节的参赛影片,我丝毫不为能在场内睡觉而感到脸红。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2 天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5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周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