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柏林电影节,你必须知道的七件事

惊艳的,被遗忘的,值得深思的,乌托邦式的——为什么是柏林电影节?

《房产》主演Léonore Ekstrand | 摄影: © Pierre Björk

关于“小太阳”:以“少”制胜

柏林电影节无疑是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之外的又一顶级阵容的国际电影盛事。在春暖花开的五月,明星荟萃、佳片连连的戛纳电影节绽放异彩;继戛纳之后,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星光璀璨的威尼斯电影节则每每为仲夏时节平添几分轻松和浪漫。那么柏林电影节呢?单就天气而言,作为德国首都的柏林在天寒地冻的二月着实乏善可陈,大多数时候甚至连一场像样的雪都难得一见。没有棕榈树下的香槟,有的是瑟瑟发抖的红毯走秀和一边烤着“小太阳”灌下肚去的德国啤酒。

关于观众:独此一份的热爱

柏林电影宫里人山人海的观众 | 摄影: © Jan Windszus, Berlinale 2017

相比之下,柏林电影节的星光似乎没有那么闪耀夺目。然而超过三十三万张门票和多达五百万的观影人次,却使它成为全世界观众人数最多的电影节。观众对柏林电影节情有独钟——原因何在?2017年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在柏林电影节上有超过九成受访者都表示,除了特殊的活动氛围和非同凡响的影片之外,他们最看重的便是在电影节上能够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东西”。柏林电影节虽谈不上众星云集,却也绝不至于让众多影迷失望而归:只有百分之一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来电影节是为了一睹明星和名流的风采。——这百分之一的人有福了!

关于打冷颤:什么人将在红毯上冻得瑟瑟发抖?

有人打趣说,前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明星不会很多,因为大家都怕被冻成狗。这么说虽然稍嫌夸张,但的确有那么一些怕冷的好莱坞明星对铺在柏林电影宫门前的红毯望而生畏。那么2018年都将有哪些明星准备踏上那款色号为“柏林电影节-红RAL30011500”的地毯呢?——蒂尔达·斯文通(Tilda Swinton)、罗伯特·帕丁逊(Robert Pattinson)、伊莎贝尔·胡伯特(Isabelle Huppert)、弗朗茨·罗格夫斯基(Franz Rogowski)、玛丽·博依默(Marie Bäumer)、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得主威廉·达福(Willem Dafoe)等人将会顶着寒风或冷雨出席现场活动。此外,1978年以前柏林电影节一直是在六月举办,为了避开每年五月举办的戛纳电影节的风头而特意改在冬天举行。自此以后,“打冷颤”便成为了柏林电影节的一大传统。

柏林电影宫门前 | 摄影: © Alexander Janetzko, Berlinale 2017

关于女人:要平等!

在安娜·布吕格曼看来,美丽“冻”人的红毯走秀可以休矣。这位女演员在社交媒体上以“#nobodysdoll”为标签发帖,呼吁参与走秀的电影节明星打破传统的着装礼仪:“谁如果亲身感受过一身休闲装扮和穿着晚礼服高跟鞋参加一场晚宴的区别的话,就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主办方宣称,关于性别歧视和“#MeToo”的讨论在柏林电影节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评委们对包含性别歧视的场景表现得格外审慎,这一点可以从入围作品名单上得到印证,尽管如此“性别歧视仍普遍存在”。今年柏林电影节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的参赛影片中有将近三分之一(32.9%)的作品来自女性导演;24部入围影片中有六分之一也就是四部是由女性执导的;在以往举办过的六十七届柏林电影节上,共有五位女性导演捧得金熊;2017年,匈牙利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Ildikó Enyedi)凭借《灵与肉》(Körper und Seele)一片斩获最佳影片金熊奖。

关于政治……

有人说,柏林电影节对政治的关注源于一种渴望标新立异的焦虑心理,一种绝地反击的策略:没有海滩,没有宜人的天气,也没有明星——那么我们就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政治。事实上,柏林电影节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政治息息相关。1951年,在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的柏林,它作为“自由世界之窗”和“抵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文化桥头堡”而创立,此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笼罩在冷战的阴霾之下。直到柏林墙倒,这种文化对抗政策才终告废止。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在日渐庞大的电影节市场营销系统背后,仍有试图改变现状的希望之光在不时闪现。

…….以及一点点关于狗的哲学

韦斯·安德森作品《犬之岛》 | 图片: © Twentieth Century Fox

同样地,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也会聚焦民粹主义和右翼势力重新抬头的政治现实,以及关于公民勇气(Zivilcourage),关于如何正视历史,对当下生活的塑造和对未来的憧憬等等。柏林电影节将首次以一部动画片——韦斯·安德森的《犬之岛》(Isle of Dogs)作为开幕影片。或许正如电影节主席迪特·寇斯利克(Dieter Kosslick)在寄语中所说的那样,因为是一条狗将我们带进了问题的核心:“我们是谁?我们又想成为谁?”

关于竞赛单元:惊喜!

艾米丽·阿特弗(Emily Atef)作品《吉贝隆三日》(3 Tage in Quiberon) | 图片: © Rohfilm Factory / Prokino / Peter Hartwig

柏林电影节的每个单元都各具特色,但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竞赛单元。在来自24个国家的24部影片中将有19部围绕金熊奖展开角逐,其中有4部为德国影片。如果它们中的某一部斩获金熊的话,将是柏林电影节有史以来德国电影第八次获此殊荣。到目前为止保持最高纪录的是美国,共有13次问鼎金熊。在柏林电影节的历史上也曾出现多部影片同时获奖的情况:1951年有五部影片摘得金熊奖,1987年有三部,两部影片同时获奖出现过数次,1970年金熊奖空缺。迈克尔·维赫文(Michael Verhoeven)导演的越战题材影片《OK》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以至于当年的电影节主席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 Bauer)不得不提前终止了竞赛单元的评选。

关于迪特:一切都已过去?

柏林电影节主席Dieter Kosslick(迪克·寇斯利克) | 摄影 (Detail): Ulrich Weichert / Berlinale 2017

这届电影节还未开幕就已闹得沸沸扬扬。很久以来,确切地说从2001年起,迪特·寇斯利克就一直是“金熊马戏团”的掌门人,同时也是春风得意的“好心情老爹”。2019年5月,寇斯利克时代即将划上句号。去年年底,79位德国电影导演联名呼吁,表示应当利用此次换届契机对电影节的策划和组织进行一次彻底更新。一场口水战随之掀起,其间甚至有人提出,寇斯利克根本不具备担任电影节主席的能力。三个月后,就在第68届柏林电影节开幕前夕,寇斯利克对外宣称“一切都已过去”。但这位乐天派这一次却表现出了少有的低调:“幽默少了点,因为那些乏味的家伙不喜欢。”王座之争在他身上留下的阴影或许并不会那么快便消散无踪。

|翻译: 史竞舟


版权合作©️歌德学院

Ula Brunner

redaktion.brunner網站主編,柏林-勃蘭登堡廣播電臺編輯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