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人人寻找一只猫》:去巴士底区喝杯咖啡

(从博客“照常生活”陆续会搬运一些小文章来。就像从河流里捞起从上游漂来的记忆,我把一些已经不太被人提及的电影,起了这个栏目名称:有人看过这部电影吗。当是向新的朋友做一种推荐或只是像老朋友打个招呼。克拉皮奇是我自己挺喜欢的法国中生代导演,拍小喜剧文艺但不甜腻,也关心一些社会问题,他有一个有趣的三部曲《西班牙公寓》《俄罗斯玩偶》《中国益智游戏》。这篇小品文里提到的《人人寻找一只猫》,又译作《情寻猫脚印》。)

日常气氛在流行电影中越来越难寻觅到了,似乎我们都生活在了光魔时代,情感成了夹杂在飞行器、枪支和变形怪物之间,成为一种廉价的添加剂。如今在银幕上,我们只能看到一类”伟大的爱人”,却看不到那些”低下的深情”–而实际上我们身边发生的永远是卑贱的爱和恨,一些琐碎的烦恼和快乐。谁的摄影机取景器里会出现这些?塞德里克·克拉皮奇(Cédric Klapisch)–一个1990年代以来最受法国人欢迎的导演。他的喜剧或许在习惯了好莱坞视觉大片的观众眼里不算是喜剧,或许被视作闷片也未可知,但总在最后一刻他的作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比如这部《人人寻找一只猫》 (chacun cherche son chat)。

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子要外出旅行,可是没有人愿意代为照看她的黑猫,最后她拐弯抹角的找到一个专门照顾猫的老太太那里。可是当她回来时,老太太却把猫弄丢了。那些原先不愿为她照看猫的邻居们纷纷动员起来,为她贴启事,找动物协会的熟人,甚至走上街头挨个询问……寻猫的过程平淡却温暖,整个地区的人见到丢猫的女子都会好心地问上一句。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巴黎和巴黎人的真实面貌,不是光鲜亮丽的时尚之都,也不是《天使艾米丽》中那个经过过滤、充满历史想象的怀旧城市。这里人种复杂,街上充满拉丁风味的乐声,嘈杂、混乱,满街都是涂鸦。这里是巴黎的巴士底区(Bastille)。

在《人人寻找一只猫》中,巴士底区是都会小市民寄居的所在。这里的露天广场将乡村的集市搬到了都市的快车道中央,被称作”社会面和实质面的建构”,人们在这里排队、购物、寻找自己的目标。电影的女主人公的身影也时时出现在人群中,穿梭流连。这些简陋的市场建筑物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一面,据说这里的摊位大都是世代相传,全赖商家和顾客的活力与诙谐才经营下去。实际上,这种”活力与诙谐”被原封不动得渗透到这部电影中去。所以当这部电影在法国以外的地方上映后,竟然有许多游客来到这个”气氛高涨的”街区的露天咖啡座小坐,感受巴黎的日常气氛。好玩的是,影片里的老太太精明地介绍说,”那家的咖啡太贵了,要10法郎一杯,拐角那家只要4法郎,味道却是一样的。”

导演克拉皮奇赋予了这部影片奇特的生命力,那样平凡却生动。女主角和一只猫,以及一个同性恋男生住在一起,她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男友,化妆师助手的工作就是任人摆布,如此不如人意,而且如此孤寂。影片的最后,一个画家邻居要搬走了,所有人都去帮忙,街边的酒馆里传出送行的歌声,高唱”巴黎,是世界的皇后;巴黎,是金发女郎;巴黎有着仰起的鼻子,略带嘲弄……”实际上,这个巴黎不在具有任何美化的意义,只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包含着种种不快,隔壁楼上恼人的鼓声,街边尘土飞扬的拆迁行动,到处可见的涂鸦和流浪汉……我们的女主角在最后一刻才笑了,在巴士底区的街道上飞奔起来。生活如此愁苦,却总洋溢着一种幸福。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

Recent Posts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天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4 天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