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0】:Day 1

[记者 Erik Jensen  柏林报道]柏林文化宫巨大的墙体外面,一队工人正在忙碌得清理人行道上的坚冰,在即将开幕的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电影节之一柏林电影节的60华诞,没有人希望那些有头有脸大名鼎鼎的各国电影人在这一天滑倒在红地毯上。摄影师和电视台记者纷纷簇拥在破冰者的身边,仿佛他们是第一批将冻僵的脚趾踏上人行道的明星。但很显然这批纯朴的马路工人并不适应这样的氛围,除了其中一个大大方方得上前对着摄影师们伸出温暖的手,其他人在一边腼腆得微笑着。

喜剧演员和铺满寒冰的冬季几乎成了今年电影节中心波茨坦广场前的标志风景。翻开电影节的尘事,二战结束5年后在这个城市的废墟上开始设立的电影带有明显的东西方之间冷战时期的特色,从那时开始,柏林电影节一直扮演着东西方从排斥到沟通、从对立到接纳的重要角色。“在柏林电影节开始的最初几年里,它烙上了冷战的标记。柏林一直是人们投注的焦点,不仅是各个系统方面,还包括新开端。在重建这个城市的时候,人们希望能够将柏林重新塑造成战前文化大都市的角色。一个国际性的电影节能够将世界的眼光吸引到这个城市身上。”这是电影节主席Dieter Kosslick在一次公开发言中说的。

尽管今天最为著名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因为充斥了著名影人、俊男美女、狗仔队、镀金的奖杯和无数豪华的派对而成为世界影迷朝圣的圣地,但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它们都是作为政治工具而开始的。1932年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威尼斯企图向世界展示意大利电影并没有屈服于美国好莱坞,1939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成了欧洲民主力量对抗意大利法西斯的一个文化平台。二战结束五年后,在美国军官Oscar Martay的建议下,首届柏林电影节开幕。Oscar Martay是个电影专家,他需要评估美国军队如何使用这些电影作为宣传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它有可能会破坏当时分成四个区(美国区、法国区、英国区和苏联区)的柏林的平衡。对美国人来说,这个一直延续下来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后来人们习惯改用女歌星Tatjana Sais给电影节取的名字Berlinalen)是当时对抗东欧共产党国家的一个文化据点。“自由西方的展示窗口”,这个电影前哨还有这么一个外号。

一开始这个孤岛城市新办的电影节很难吸引到那些著名影人和他们的电影,特别是“大哥哥们”威尼斯和戛纳当时想尽一切办法试图阻止这个后进之秀争取到那些最新最好的电影作品进入它的竞赛单元。但是它有美国人撑腰,美国人希望借此窗台向欧洲展示好莱坞的新电影和新明星们。慢慢得柏林电影节开始崭露头角,像费里尼、沃尔特·迪斯尼、埃罗尔·菲林、吉纳·洛罗布里吉达、苏菲亚·罗兰等著名影人在50年代几乎参加了每一届电影节。还有就是电影节刚开始在新片上映时总有一大帮明星来捧场的传统也一直保留了下来。这也是在今天的柏林电影节在逐渐丧失了主流优势却依然吸引20万人参加的一个因素之一,它是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电影节。

1961年柏林电影节开幕于柏林墙被筑起来的几周前,电影节组委会在柏林全城贴满了480张巨型的海报,即使东柏林的居民也能了解到要发生什么。作为一个针对苏联统治的小抗议,东柏林的电影院在那个时期提供给居民降价的电影票。而苏联人则盼望那时候尽快将墙筑起来,试图借此阻止西方世界对东柏林人的文化宣传。不过随着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特别是东西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柏林电影节之前的文化宣传的阵地也逐渐开始动摇。1977年,电影节第一次将金熊奖颁给了苏联电影,Larisa Shepitko的《上升》(Ascent)。。

尽管东欧的电影艺术家们有心在柏林露面,但是当时的柏林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政治棋子的角色。期间还出现过一次政治风波,那是电影节要放映一部来自种族隔离的南非的电影,前苏联威胁要为此抵制电影节,后来双方最终取得了妥协:这部电影继续在电影节上播放,但是不能说明是来自哪个国家。从柏林电影节诞生之日开始,这种政治上的争议和冲突一直充斥在电影节的日程中,问题只在于电影节如何在政治体系和阶层斗争的缝隙中寻找自己文化路标的位置。可能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柏林电影节一直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政治色彩最浓厚的,也是最为沉重的一个。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中总是充满了各类色彩的电影,而电影节也一直被指责看重电影的政治色彩而忽视电影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去年陪审团成员的选择,让电影节成为关注战争、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的一个文化论坛。

今年的60周年大庆似乎从某种程度上缓和了电影节一贯的沉重,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客人已经感受到寒冬里这股相对温和的气息;另外柏林街道上的海报也明确无误地显示出,电影进驻这个城市了。随着第一位好莱坞明星雷妮·齐薇格在机场里受到捧着大束鲜花的电影节主席迎接,德国媒体已经开始疯狂地追逐那些明星们的身影,试图在自己媒体上的首页上刊出时尚趋势的照片,得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秘闻。而蕾妮·齐薇格和她的评审团同事们将会在以后的十天时间里评出今年的金熊奖得主。今天上映的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The Ghostwriter),很显然,罗曼依旧身陷囹圄的话题还是今天德国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

按照电影节主席Dieter Kosslick的说法,他们是“故意”用了中国导演王全安的电影《团圆》作为开幕影片,而不是罗曼的。 在德国《每日镜报》中Dieter Kosslick说,我们有可能会用罗曼的,如果不是的话,“也许可以理解为我们不想对有些事情发表太多我们自己的看法”。

这样也好!因此除了电影,他们终于觉得没有必要对其他问题讨论太多。没有人希望在柏林掀起争争议——再一次的。

Erik Jensen

丹麦报纸《Politiken》影评人和欧洲版记者

Share
Published by
Erik Jensen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