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卡门》:第七天,上帝休息,逝者安息

《卡门》剧照

多鲁·尼策斯库(Doru Niţescu)的电影长片处女作《卡门》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影片里母亲玛丽安娜为了拯救已被诊断为脑瘤晚期的女儿卡门,决定放手一搏让女儿接受手术,却没能挽救她的生命。这部电影结束的时候致敬了三个人:一个是故事的原型,去世于1984年的小女孩卡门;一个是2004年去世的罗马尼亚编剧、导演卡塔林·考克里什(Cătălin Cocriș);最后一个则是导演的好友,2006年与天才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一同死于车祸的录音师安德烈·通库(Andrei Toncu,外号“奥托/Otto”)。考克里什很早就打算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而通库是导演原本准备的合作伙伴。这部电影也因此带有了颇多“还愿”的意味。

出生于1978年的导演尼策斯库主要的工作是罗马尼亚国家戏剧与电影学院(UNATC)的副校长,名动一时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们大都毕业于此,如今也有不少人任教于此。这部《卡门》秉承罗马尼亚新浪潮“极简主义”的美学传统,低调、冷静、克制,正如女主角罗迪卡·拉泽尔(Rodica Lazăr)的精彩表演——在面对医生的死亡宣判时没有哭,在决定让女儿接受手术的时候没有哭,在女儿术后身体急转直下的时候没有哭,在带着已经没有知觉的女儿回家的路上也没有哭,却唯独在女儿从手术室里平安出来,看到希望的那一刻支持不住,泪流满面。不哭的时候不是冷漠,而是承受了所有压力和悲痛的隐忍和坚强。

其实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对本片的解读方式:母亲与主刀的希塔鲁医生希望冒险——因为不冒险,任何机会都没有;而主任医生亚努什却坚持保守治疗,理由是不要再折磨这个没有希望的孩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的历史——为了更好的生活,是不是值得这样冒险?实际上导演也一度考虑将这个故事放置在1989年,但是最终还是选择放在当下——他希望这个故事更纯粹,关于母爱与勇气,关于如何平静地接受死亡,用中国话讲便是“尽人事,知天命”,用导演的话说则是:“这不是我的错,只是生活如此。”然而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自有这一层拂不去的底色相随,对创作者可能只是潜意识,而对观众与评论家,大概就见仁见智了。

如果细数影片里的日日晨昏,你会发现这个故事恰好是七天。第六天的午夜也是第七天的凌晨,上帝休息了,回家的汽车上,母亲点起了守灵的蜡烛——一个母亲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在孩子仍一息尚存的时候让人带来蜡烛(有点讽刺的是,教父带来的是派对用的红烛而非守灵的白烛)?车窗外有狂欢的少年,那是卡门永远无缘的生活;经过河边的检查站,经过黑夜里的河流,好似跨过冥河忘川。卡门的灵魂随着列车的灯光呼啸而去,而此时她躺在母亲的怀里,正是一副《圣母怜子图》。

逝者安息。

胤祥

电影学博士,兼职策展人,业余影评人,票友导演,职业电影研究者。

Recent Posts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天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4 天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