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TV 电视剧

《年轻的教宗》:八十秒的天主教简史

人类之渺小,人世之无常。

作为世界上历史渊源最久、信徒数量最多的宗教派别之一,天主教( Catholicism )一直充满神秘。而教宗( 拉丁语:Papa )这个身份,被冠以 “ 罗马主教、耶稣基督代表、宗徒之长子继承人、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总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冈城邦元首及天主众仆之仆 ” 的头衔,既是统治全球七分之一人口的信仰领袖,又是梵蒂冈( Vatican City State )这个全球最小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由 Sky、HBO 和 Canal+ 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电影( Film-TV )概念的迷你剧《年轻的教宗》( The Young Pope ),剧情讲述的即是一位虚构的新教皇上任,公然挑衅传统并自理治教(国)的故事。他时髦不羁、离经叛道,甚至还说自己不相信上帝。剧中不乏各种隐喻、幽默、荒诞,还有多到让人难以忽略的各种细节。

从第三集才出现的固定片头,精妙得令人叹服,短短的八十秒,十件宗教艺术作品,基本就是一段天主教的微缩历史。导演是那个拍摄手法繁复,构图精巧的保罗•索伦蒂诺( Paolo Sorrentino ),他用意大利式镜头诉说了一个普世的故事,香气缭绕又充满禁忌。

片头的 BGM 是在《阿甘正传》、《守望者》、《路西法》中都出现过的旋律,原形是鲍勃.迪伦( Bob Dylan )于1968年所作的经典曲目“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歌词呼应《圣经·以赛亚书》。经多人翻唱之后,最终由27岁英国男歌手 James Devlin 改编而成,最终名为 “ Watchtower-instrumental ”。

《年轻的教皇》海报|来自网络

片头中由裘德·洛( Jude Law )饰演的新任教宗庇护十三世莱尼·贝拉尔多( Lenny Belardo )气势悠哉地踱步于红色长廊,其背后的艺术作品被一枚从天而降的陨石贯穿起来。这些艺术画作有不言而喻的隐示作用,更是宗教艺术与教廷历史的融合,同时也呼应剧情。

剧照|No.1 牧羊人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No.1《牧羊人的崇敬》(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
作者:赫拉德·凡·洪特霍斯特( Gerard van Honthorst,1592 – 1656)
作品年份:约1620年

《牧羊人的崇拜》|来自网络

做为片头出现的第一幅作品,亦是所有故事的开始,画作典出《路加福音》第二章。描绘的正是圣母玛利亚在伯利恒( Bethlehem )诞下耶稣的当晚,牧羊人们得到天使的启示赶后到降生地,并向之朝拜赞颂。

作者赫拉德·范·洪特霍斯特是荷兰绘画黄金时期的艺术家,属于巴洛克派画家。深受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影响,精擅阴影暗夜的描绘创作,被世人称为“ 热拉尔黑夜( Gerard of the nights )”。

描绘这个场景的作品很多,片中的这幅画作并不收藏于梵蒂冈,而是被最世界著名的意大利乌菲兹博物馆( Galleria degli Uffizi )所收藏。原因据说是当时的梵蒂冈认为,表现黑夜的艺术创作并非主流。

剧照|No.2 基督将钥匙交给使徒彼得/Delivery of the Keys/Christ Handing the Keys to St Peter

No.2《基督将天国之匙交付于使徒彼得》(Delivery of the Keys/Christ Handing the Keys to St Peter)
作者: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1446/1450-1523)
作品年份:约1481-1482年

《交付天国之匙》|来自网络

画作描绘耶稣将代表宽恕以及升入天堂途径的天国之匙交付于圣·彼得(又名伯多禄,St. Petrus ),典出《马太福音》 ,耶稣对彼得说“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 ”。在天主教会的教阶体制中,教宗享有至高无上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者废除教会的法规等,且被认为“在伦理和信仰上永无谬误”。此画作同时也在向世人宣示所有主教中罗马教宗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作者佩鲁吉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肖像和壁画大师,也是翁布里亚画派的代表人物。其最知名的作品有两样,其一是这幅画作,线被高挂在教皇选出仪式所在的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Cappella Sistina )的北墙上;其二则是他的得意门生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 Santi )。

剧照|No.3 皈依于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

No.3《皈依于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 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 )
作者: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
作品年份:1601年

《皈依于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来自网络

画作所描绘的是《使徒行传》第九章,曾一度是基督教迫害者的扫罗( Saul,皈依后更名为圣保罗)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追捕基督徒,突遇异象,耳边响起耶稣的话语后,幡然醒悟,从马上摔落一刻的场景。

作者卡拉瓦乔作为革新大胆的艺术家,该画作当时被人们以亵渎神明为由,激起公愤。原因是描绘手法不恭敬,按照当时的理解,圣徒被描绘的过于窘迫,背离了传统伟岸的形象。此画现藏于罗马广场大教堂( Santa Maria del Popolo Church )。

以作者卡拉瓦乔为首的那波里画派(也称卡拉瓦乔画派),曾受到了尼德兰绘画的影响,作品大多色彩黯淡却和谐细腻,反对学院派僵化的教条和巴洛克美术夸张的浮华,追求朴素清新自然的表现方式;以单纯强烈的明暗,严谨结实的轮廓作画风格,对同时代的西班牙、法国、荷兰以及19世纪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有着深远的影响。

剧照|No.4 第一次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aea

No.4《第一次尼西亚会议》( The First Council of Nicaea )

该作品目前收藏于希腊东北部帕萨利亚地区的迈太奥拉修道院( Mégalo Metéoron Monastery ),几百万年前的一片汪洋由于地壳运动和海水的冲击使之变成一片石林,迈太奥拉的修道院就是坐落在这些高耸的岩石山顶上面。迈太奥拉在希腊语中是”悬在空中的意思”。

《第一次尼西亚会议》|来自网络

尼西亚位于现在的土耳其伊兹尼克( Iznik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或称第一次尼西亚会议)是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城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也是天主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主教会议。画作上正中的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us I Magnus )正在痛斥:“教会分裂之恶果有甚于战争( Division in the church is worse than war.)”。画面下方中间的阿里乌( Arius,250-336,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因反对三位一体之说,主张圣子不具有神性。从而引起了基督教内部的严重分歧,被逐出教会后逃去了巴勒斯坦,并成立了阿里乌派。君士坦丁则在尼西亚召集了这次会议来根本解决阿里乌的异端问题。

剧照|第五集

联系剧情,那位手上出现圣痕的牧羊人托尼诺·皮拖拉( Tonino Pettola ),虽然他遵从天主教的惩恶扬善,也有诸多追随者,但在未被梵蒂冈认可后,竟然开始计划建造自己的教堂。在第五集的片尾,由新教皇庇护十三世为首,集合诸多红衣教主造访其住所的场景与剧情,与此画相似。

剧照|No.5 隐士彼得宣扬十字军东征/Peter the Hermit Preaching the Crusade

No.5《隐士彼得宣扬十字军东征》( Peter the Hermit Preaching the Crusade )
作者:弗朗西斯科·海耶兹( Francisco Hayez,1791-1882)
作品年代:1828年

《隐士彼得宣扬十字军东征》|来自网络

画作描绘的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隐士彼得本是法国北部城市亚眠( Amiens )的一名牧师,在其带领下的一批农民和骑士(人数将近四万)在正规十字军出发之前就组织自行前往耶路撒冷,据说他是此次东征真正的始作俑者。但由于队伍人员文化较低,靠着满腔热情横行霸道,最后失控并残害无辜。作者弗朗西斯科·海耶兹是浪漫主义画派中擅长以史寓今的高手,其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该画目前被私人收藏于意大利米兰。

不同的是,片头出现的画作与原画作呈相反方向且有诸多的不同细节,暗示了目前科学发达、信仰减弱的时代,部分信徒的盲目迂腐与滥用职权。

剧照|No.6 圣方济各接受圣痕/Stimmate di San Francesco

No.6《圣·方济各接受圣痕》( St. Francis Receiving Stigmata )
作者:詹蒂莱·达·法布里亚诺( Gentile da Fabriano,1370-1427)
作品年份:约1420年

《圣·方济各接受圣痕》|来自网络

画作中的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1182—1226)在阿维尼诺山( Mount Alverno )中祈祷时,得到撒拉弗天使(Seraph)即“ 六翼天使 ”显圣,并赐予他耶稣圣痕五伤,圣·方济各因此成为第二耶稣。他即是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女修会的创始人,也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同时与剧中出现的袋鼠、宗教产品、网球桌球及外交非洲的剧情所呼应。

作者法布里亚诺是意大利哥特主义风格的重要画家,活跃于佛罗伦萨,也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古代大师之一。他主持建设了当时众多主要的意大利的风格艺术大厅。该作品目前收藏于意大利帕尔玛的马格纳尼-洛卡基金会( Magnani-Rocca Fondation )。

剧照|No.7 圣多玛斯的布施/Thomas of Villanova Distributing Alms

No.7《圣·托马斯的布施》( Thomas of Villanueva Distributing Alms )
作者:梅特奥·塞雷佐( Mateo Cerezo,1626-1666)
作品年份:约1660年

《圣·托马斯的布施》|来自网络

圣·托马斯(1488—1555)原是西班牙托钵修士,于1544年被授职大主教,1658年获封圣徒,他因扶弱济贫而成为枢机主教,主张对底层人士的慷慨布施,因此获得“ 天主的施予者 ”荣衔。他曾说过:“慈善不只是给予,而是让接受给予者的需求得到解決,并让他们从中获得自由。” 此作品收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Louvre Museum ),作者是西班牙的巴洛克画家梅特奥·塞雷佐,以宗教主题的创作而知名。

如此,则对比了剧中非洲安东尼娅修女( Sister Antonia )的伪善行径,她利用宗教信仰,控制本就稀少的安全水源,还拟造出诸人爱戴的太平盛世。

剧照|No.8 米开朗基罗向教宗保罗四世展示圣彼得大教堂模型/Michelangelo Showing Pope Paul IV the Model for St.Peter’s

No.8《米开朗基罗向教宗庇护四世展示圣彼得大教堂模型》( Michelangelo Presenting the Model for the Completion of St Peter’s to Pope Pius IV )
作者:德曼尼克·巴赛亚诺( Domenico Passignano,1559-1638)
作品年份:约1618-1619年

《米开朗基罗在教宗庇护四世面前展示圣·彼得大教堂模型》|来自网络

画作中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正在为教宗庇护四世( Pope Pius IV,史上第226位教宗)讲解圣彼得大教堂(也称圣伯多禄大教堂、梵蒂冈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 )的模型,也是自己的最后一件作品。画中的模型教堂最终建于1506年至1626年,是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教宗每年会在此举行多个仪式,包括圣殿内外的人数,每次约有一万五千人到八万人参与。根据画中的人物来推测,此时的米开朗基罗年事已高,讲解的应该是圣彼得教堂穹隆顶设计的构想。

目前该画作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 Casa Buonarroti ),作者德曼尼克·巴赛亚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画家,他素以绘画速度快速著名。

剧照|No.9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The Sain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

No.9《圣巴塞洛缪大屠杀》( The Sain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 )
作者:弗朗西斯·杜布瓦( François Dubois,1529–1584 )
作品年份:约1575-1584年

《圣巴塞洛缪大屠杀》|来自网络

画作中的大屠杀发生在1572年8月23至24日(法国狂欢节圣巴托罗缪前夕)的巴黎,传说是以凯瑟琳·德·美第奇( Caterina Maria Romola di Lorenzo de’ Medic )为首的天主教派发动的针对法国新教徒的清洗。也另有证据显示是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查理九世( Charles IX )的政治手段。该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屠杀一直持续到当年十月,并蔓延至整个法国。而梵蒂冈方面,不仅下令敲响所有罗马的钟表示感谢主的恩典,还为此而锻造了一种特别的纪念币来庆祝这次屠杀。

作者弗朗西斯·杜博作为新教徒逃离至瑞士避难,才得以将充满暴力仇恨、野蛮杀戮的场景创作下来。他虽未目睹大屠杀,但却把各种细节描绘据悉。目前该画作收藏于瑞士的洛桑市美术馆( Cantonal Museum of Lausanne )。

剧照|No.10《第九小时》(The 9th Hour)

No.10《第九小时》( The 9th Hour )
作者:莫瑞吉奥·卡特兰( Maurizio Cattelan,1960- )
作品年份:1999年

《第九小时》(The 9th Hour)|来自网络

该作品所塑造的人物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 也称圣若望·保禄二世,Pope John Paul II ,1920-2005),他是天主教第264任教宗,也是第一位非意大利籍教宗。雕像被天外陨石(在片头中贯穿在前九件的艺术画作中)击倒在地,栩栩如生的教宗横倒在地,紧握权杖,紧闭双眼。

作者莫瑞吉奥·卡特兰曾说:“我曾在停尸房工作,和尸体近距离接触,他们看上去是如此的安详和遥不可及,我于是想像雕塑也是一具死尸。我惊异于人们看到我的作品都会发笑,或许面对死亡,笑才是一种本能。”

莫瑞吉奥·卡特兰曾对于政治和宗教的反讽是其标志性且最具煽动性的语言之一,用几乎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回归现实,在光亮的表面下,涌动的缺失、厌恶、恐惧与残缺。作品名第九个小时,象征的即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死亡的时间,如此极端的艺术表现彻底摘夺了约翰·保罗二世严肃而神圣的光环。该原作被诚恳的天主教徒视为亵渎教宗,于2001年在波兰展出时被毁,现版为私人收藏。

另外,现实中的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与剧中新任教宗庇护十三世的人物设置颇有意味。两者都不是传统的意大利国籍,保罗二世是波兰籍;剧中庇护十三世则是美国籍。同时,遵循一样的刻板教义,反对同性婚姻、宣称避孕不道德、同时谴责堕胎行为。就连行事作风也颇为相似,保罗二世曾因无法接受教会内部的不同意见被视为独裁者;而主角庇护十三世更是不用说,整部剧集都在描绘一个矛盾的他,利用教宗权力挑衅传统,横行梵蒂冈。在该季结尾与雕塑相似,晕倒在众多红衣教主的簇拥中,静闭双眼。镜头慢慢推动,最后以上帝视角来结束本剧,感叹人世之无常,人类之渺小。

剧集在意大利率先开播,收视率打破当地历史记录,然而在梵蒂冈教廷方面却悄无声息,毫无动静。

CC

命里带风,心中藏肉,吃吃的天枰座。

Share
Published by
CC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