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能否认伯格曼的电影杰出。如果从他的电影中挑一部你的最爱,或是你认为他最好的,你会怎么选呢?难哟! 1957年的《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与1966年的《假面》(Persona)可能相持不下。倘若干脆选两部吧,1973年的《呼喊与细语》(Cries and Whispers)会来搅局。只选一部,或许有些人忍痛割舍《呼喊与细语》;选两部居然还轮不到《呼喊与细语》,有些人会暴怒的啊!
有套电影百科把伯格曼奉为至尊
美国有个机构,印行过一套电影百科全书,厚厚的四大册,其中一本是评介导演们。详列导演作品年表,并对每位导演平均各研讨三部电影。 “平均”,并非“一律”或“一定”。很多被认为不入流的导演不予介绍;作品不够好的导演,虽有评介,却不去分析个别电影。
大师级的导演,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只分配到一部影片被研讨(1963年的《美好的五月 The Lovely Month of May》而割舍了1962年的《堤 The Pier》),是因为他拍摄的大多不是剧情片吗?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只有1982年的《绘图师的合约》(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是他不够资深吗?塔科夫斯基(1969年的《安德烈·卢布廖夫 Andrei Rublev》与1986年的《牺牲 The Sacrifice》)作品太少,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1970年的《陆军野战医院 MASH》与1975年的《纳什维尔 Nashville》)艺术成就参差不齐,所以各自只有两部电影受到青睐,加以论述?阿伦·雷乃电影生涯超过半世纪,前半生数量较少但非比等闲,于是稳住三个名额(1955年的《夜与雾 Night and Fog》、1959年的《广岛之恋 Hiroshima, My Love》、1961年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Last Year at Marienbad》),但1963年的《莫里埃尔 Muriel, or The Time of Return》与1977年的《天意 Providence》是严重遗珠。费里尼早期与中期量不算少,质又顶尖,通融给他四个名额(1953年的《浪荡儿 Vitelloni》、1954年的《大路 The Road》、1960年的《甜蜜的生活 The Sweet Life》、1963年的《八部半 8½》),依旧有1969年《爱情神话 Fellini Satyricon》未能过关的遗憾。安东尼奥尼比较“幸运”,《奇遇 The Adventure》、《蚀 Eclipse》(《欲海含羞花》)、《放大 Blow-Up》(《春光乍泄》)、《过客 Professione: reporter》等五、六部都被特别肯定。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也有《2001太空漫游》五个名额。安哲罗普洛斯呢?居然是0!零,就是一部也没有被特别研讨啊!
如此这般的取舍名单,也许有些人勉强服气,有些人却要公愤。你猜,这套电影百科巨著是怎么对待伯格曼的?伯格曼的力作又不是只有《野草莓》、《假面》与《呼喊与细语》!答案是既不敢亵渎这三部,又非常专业、相当有创意地还网罗1955年的《夏夜的微笑 Smiles of a Summer Night》、1957年的《第七封印 The Seventh Seal》、1963年的《沉默 The Silence》与1982年的《芬妮与亚历山大 Fanny and Alexander》,一共七部哟!雷乃、费里尼、戈达尔都推崇过伯格曼,伯格曼比别的导演多出几个名额,受之无愧? !
这部纪录片既熟悉伯格曼,又真正了解瑞典电影与剧场
瑞典女导演Jane Magnusson的这部纪录片《伯格曼:人生中的那一年》(Bergman:A Year in a Life)拍摄与剪辑过程,我不知是否有些难度?回顾大师的一生,他的演员班底与幕后工作伙伴,老的老,死的死,访谈提问岂不格外艰困?其实不然,且看片名的英文标题,主要是聚焦在1957年。
1957年的特别是,同一年伯格曼竟有两部电影杰作(先是《第七封印》,然后是《野草莓》)问世。就像杨德昌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仅是当年最优秀的电影,而且可以好到是十年内最非凡的电影,多少年后,依然是影史值得记忆的电影。
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不但是熟悉伯格曼,而且真正了解瑞典电影与剧场,好让观众知道伯格曼1957年的创作是在这两部电影之间、之前、之后,还编、导了一些盛大的舞台剧!何止多才多艺?根本是才华如泉涌,外加精力充沛的吓死人!
杨德昌、费里尼、雷乃与伯格曼互通声气
这部纪录片讲了很多以往一些关于伯格曼的纪录片没讲过(或是不知道)的故事,你我千万不要以为看过其它那些纪录片就够了。这一回,是新发现,新惊喜。这部纪录片一方面别具慧眼铺陈《野草莓》与《第七封印》幕前幕后,一方面旁征博引,让伯格曼其人其片(或者说“生活”与“电影”的异、同辩谈)都穿梭其间,额外附赠的是顺便为你我复习伯格曼许多部电影。
《第七封印》中,演员逃到树上高处,死神竟在底下锯树!死神表示对方死期已到。演员问说能不能因为是演员而获赦免?当然不行。伯格曼把自己对演员的看法放进电影(的台词)中,跟杨德昌电影《一一》的男童洋洋拿照相机只拍摄别人后脑袋(要呈现别人看不到的面向)来表达导演的心声,各有各的巧妙,各有各的情趣。
这部纪录片分析《第七封印》,伯格曼对死神的造型设计是脸面涂满白粉宛如小丑,披上极大的黑斗篷。死神张开斗篷,赫然遮盖视线,掩去整个画面,瞬间画面全黑(侧写人们的死亡经验:什么都看不到了,极为传神!)这部纪录片如此这般分析,你我灵感也频频激发,或是想起费里尼电影酷爱的白面小丑的温情、自嘲(对比了伯格曼《第七封印》小丑般死神的冷与狠),或是记得雷乃电影有时没有演员、甚至没有画面,“声音”也能单独表演推展剧情。
伯格曼让多位美丽女演员扮丑
这部纪录片让你我看到伯格曼让他的美丽女演员有时候“扮丑”。 《犹在镜中》(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61)的美女哈里特·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在《芬妮与亚历山大》中,《野草莓》与《沉默》的美丽知识份子英格丽·图林(Ingrid Thulin)在《冬日之光》(Winter Light, 1963)中,《假面》的女演员丽芙·乌曼(Liv Ullmann)在《秋日奏鸣曲》(Autumn Sonata)中,都是容颜沦陷,演技升华。这部纪录片还撷取了这三位女演员在彩色电影《呼喊与细语》里各自的脸部大特写,与扮演女仆的Kari Sylwan,构成一组四重奏。
伯格曼从生活到电影都宛如撒旦
伯格曼为了让《冬日之光》扮演男主角的演员真正沮丧,竟让对方的家庭医师向这位演员撒谎,无中生有夸张病情。 “害”得这位演员因而演出到位!伯格曼跟女人的情欲烂帐,让历任妻子噩梦般经验;晚年嫉妒瑞典剧场男性新秀奇才。这部纪录片推崇伯格曼的稀世才华但不造神,诚实揭露伯格曼的恶魔面向,恰似伯格曼用荣格理论在《假面》中探讨人的双重自我。导演不择手段对待演员,莫非伯格曼开了风气,往后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拍摄《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让男演员快速肥胖,拉斯·冯·提尔的《白痴》打针让男演员阴茎长久勃起。这部纪录片还抖出伯格曼跟哥哥的不和、积怨。
西方昔日影评看错《沉默》与《假面》
在我幼年,西方影评人大多把《沉默》与《假面》都看成女女恋的题材,这种“异色”电影当然是蒋氏王朝操控下的台湾禁忌。女护理师(毕比·安德松 Bibi Andersson饰演)居然比病患女演员(丽芙·乌曼 Liv Ullmann饰演)更“变态”,使得《假面》罪加一等,评价不佳。知性的女郎(英格丽·图林饰演)跟淫荡的姊妹(Gunnel Lindblom饰演)亲情分崩离析,却又情欲暗潮汹涌,岂不在女女恋还附加incest(近亲情欲),简直走火入魔。那些评论家哪能预料多少年后这两部电影竟是影史杰作?至于被解读成女女恋,也让人不知所措:究竟是在保守年代偷渡女同性恋呢?或是对女女恋的负面评价呢?
不乏影坛出色晚辈发声,而不流于前辈老人同乐会
《伯格曼:人生中的那一年》中,以《二楼传来的歌声》(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与《寒枝雀静》(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的瑞典奇才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与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都受邀谈论伯格曼,这种晚辈秀逸评述前辈大家,恰似彼得·格林纳威之于雷乃、法斯宾德之于费里尼、张小虹之于张爱玲、鸿鸿之于周梦蝶、杨索之于杨德昌、林达阳或李桐豪之于李昂,重要的是扬弃只让伯格曼的同辈操控历史发言权,不要只是前辈老人的同乐会!
昔日《野草莓》侧拍影像,现今影史珍宝
这部纪录片最珍贵的是《野草莓》电影拍摄期间的侧拍,你我看到导演与演员在幕后的点点滴滴。 1968年之前,费里尼与雷乃都只有工作照(静态的照片),伯格曼却有动态影像侧拍!而且,1957年就有!而且,是彩色的!连超级巨星奥黛丽·赫本与伊莉莎白·泰勒都未必有彩色侧拍的年代!侧拍是真,彩色或许是黑白影像几十年后的一流着色加工(应向艺术家贫穷男请教、确认)!不过,我见过《双姝怨》(The Loudest Whisper)奥黛丽·赫本与《夏日痴魂》(Suddenly, Last Summer)伊莉莎白·泰勒的自然彩色剧照,但电影却用黑白拍摄,那个年代,黑白摄影才是艺术,彩色流于花俏。
前辈杰出导演在晚辈伯格曼电影杰作《野草莓》担任男主角
《野草莓》里的男主角由78岁的瑞典男演员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Victor Sjöström,1879 – 1960)扮演。这位演员原是一流导演,他1928年导演的美国电影《风》(The Wind)是享誉影史的杰作。本文前段提到的那套电影百科厚书,在他为数不多的导演作品中,给了他两个名额,其中一部就是《风》!
Bergman瑞典语不是“伯格曼”
这部纪录片由女声英语旁白,每当提到伯格曼的姓氏时,用的是瑞典语的发音(接近“白绿芒”、“百里茫”一类的读音)。比伯格曼早很多年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女演员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跟伯格曼(Ingmar Bergman)同样瑞典姓氏,香港把导演伯格曼译成“英玛·褒曼”。台湾电影学者王派彰在法国巴黎大学电影系所跟瑞典同学谈到“柏格曼”,对方不知在说谁,因为瑞典语不是读成“柏格曼”!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知道Bergman的瑞典语读音,片中有的美国影视节目主持人乱读成“柏格门”或“百格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