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3D《Pina》,多出一个维度的灵魂


生于1900年的狄米小姐经历过上个世纪Machine is the new God的疯狂崇拜,更经历无数昙花一现的电动电子鸡肋小玩意,所以对任何新技术都抱有审慎迟疑的态度,当然也包括3D电影。

3D技术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从30年代之后,差不多每隔十多年,总会热门一阵子,随即偃旗息鼓。无论怎么还魂,都是借助视觉奇观的吸引力,电影多取材魔幻、惊悚、科幻、情色等以视听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类型。曾经风靡一时的《阿凡达》亦属此类,给观众带去虚拟但又真实的感官体验。看过一次4D的科教片,虽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但也更像是科学诡术,不禁让人怀疑电影在真实上走的越近,会不会离艺术越远。

《Pina》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这部电影我先看了一遍2D,又看了一遍3D,多出的这一个维度不仅仅是技术噱头、立体感,还有一重“灵魂的真实”。

本来文德斯打算拍一部关于皮娜鲍什的纪录片,没想到开拍前几天,鲍什因癌症离世。电影由“记录片”,变成了“追忆片”。为了达到某种历史真实,纪录片常常用采访当事人、访问遗迹、“搬演”等都手段来追溯不复存在的人或事。《Pina》也离不开这些常规手法,靠皮娜留在世上的痕迹–生前的舞蹈和工作影片片段、对她同事的访谈以及舞者重演她编排的舞蹈–来拼起/唤起/塑起这个已经远去、并且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记录的生命,和她生命里的爱与痛。但是3D摄影与2D历史影像的结合、剧场空间多一层设置等都给影片增加和打开更多的时空层级;讲述、舞蹈和历史影像中的意义相互立体沟通,在多棱角的塑造中获得了一种灵魂的真实,就像一枚多角度切割的不规则钻石终于捕捉到了太阳的光线。

影片由现实空间展开:城市远景,右下角的建筑上有一张pina的巨型海报。这张海报代表pina本人,也代表她的艺术生涯,因此是一个交汇点,沟通起影片之后所有关于pina的现实或舞台片段。

1。现实空间
对pina同事的采访是现实空间的基础,但所有采访都是蓝灰色背景下、中近景半身固定镜头中完成,刻意脱离具体的现实联系,再加上人们的访谈是出于情感与记忆,这里的现实也与非现实交汇了。

2.舞台艺术空间
影片第一个镜头跳过去,毫无征兆的,就开始了舞台上的表演。舞蹈家们重演pina编排的经典,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演员之间以及演员与舞台设置之间的张力,有pina的思想情感、也有其他认识pina的人对她的理解与回忆。

3.舞台与剧场(艺术空间与半现实空间)
几处舞台表演同时有观众后脑勺的黑影在最前景,这里显示出3D的优势,更立体的支撑起剧场空间,与舞台拉开一定距离,提醒观众自身的观看角色–对于大多数从未看过pina的演出,也不可能再次看到的观众来说,可以将自己与电影中的观众认同,通过“不可能”的舞台欣赏来认识pina。这里就打开了银幕框与电影院座席之间的横沟。

4.现实-》剧场-》舞台
《穆勒咖啡馆》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花园中,pina的两位同事对着cafe muller的舞台模型,追忆创作时的情景,镜头从舞台模型探进去,接到演员表演中去,之后又切到pina自己表演这出舞剧的archival footage、当时的创作记录,然后又回到现在(电影拍摄时态)的表演。

这里的时空穿越以及现在时态的3D与过去时态的2D历史片段并置,十分富有生命力。在这种对比中,pina的影像有了一种产生于记忆中的历史的质感,一方面清楚明白这个人已经离去,一方面感受到影像的“还魂”力量。如果是纯2D的电影,只有靠历史影像的(磨损)胶片感来表达时空间隔,但依旧是平面的,嵌套在3D中的2D则通过减少一个维度来表现与历史的脱节、历史真实只留痕迹而不可触摸。

从花园现实,到舞台模型的剧场空间,到舞蹈表演层层递进,最后一层又与档案影像并置交错,产生无比迷人的过去时影像、现在时影像和哲学层面的真实等不同时空结构组合。

5.外景+舞台(现实+记忆/情感)
外景舞蹈片段也打开了现实的两个时空。一方面,电影取外景实地拍摄公园、城市、车站等,同时舞者在外景中起舞,将现实空间变为舞台艺术空间,也说明pina的灵魂散布在各个角落中。这里有现实、舞蹈、灵魂三个空间。

6.现实-剧场-舞台-pina灵魂-观众
电影结尾处最精彩。外景中的演员舞蹈接到剧场中,观众席上空无一人,同样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悬着一块投影幕布,pina在投影上做了几个动作后,与观众挥手告别,从投影上消失,然后投影幕布升起,露出剧场后墙。这个片段至少有5个空间层级:电影院中的观众、囊括了银幕中剧院的现实世界、剧院、舞台平面、pina的灵魂。这是我们去追寻pina的途径:通过在电影院看电影,了解pina的世界,她的剧场,她的舞台,舞台跳动的她的灵魂。投影上的pina依旧是2D影像,与周围多层级的世界对照,显出“真实的”灵魂。

这部电影需要再现的,正是pina的灵魂。舞蹈片段表达了她的灵魂经历–灵魂的挣扎、激荡,她的软弱乃是她的坚强,她的孤独,欢乐,悲伤……从那些舞蹈动作和舞者之间的张力、舞台情景设计中,可以看到困在肉体中的那个灵魂。电影中选取的舞蹈片段正是由这种灵魂的困境和挣扎开始。越到后面则越释放,越自由。中间部分有位女舞者用踩着椅子飞起来表达灵魂的飞升,也正像pina死去那个时刻,灵魂的自由。最后几段舞蹈中,有一个女人被绳索拴着,拼命往前跑,却只能在命运控制的距离中。又有个女人在地上匍匐,另一个女人不断往她身上覆盖泥土,而远处有个女人背着一株长高的小树缓缓走来–概括了一生灵魂的困境、生长,和最终的自由。最后的段落里,舞者们身着彩色的衣装,重复着“春夏秋冬”的舞蹈动作,在黄土坡顶往一个方向悠然走去,不知是不是他们灵魂最终光明的归处。

因为3D技术,跃于银幕之上的舞蹈成为透过肉体的灵魂之舞,2D影像则成为灵魂的再现,在新旧技术的交融里,灵魂主题被完满表达。这种灵魂,与2D鬼怪片里的灵魂不同。如果说2D是肉身,多加的一重维度,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往泥土里吹的一股气。

《pina》完全打破了我对3D技术的偏见,工具有时候比表达早走一步,人们尚未意识到,电影多出来的一个两个维度将会怎样改变我们所看所感所经历的世界。

狄米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