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Interviews | 访谈

在荒冷的城市暴雨中,寻找人心暖流──专访《热带雨》导演陈哲艺

《热带雨》, 2019

文 / 杨皓钧 图/金马执委会提供

南国四季如夏,全年气候恒常,唯有冬季时会有大雨漫漶城市,天气抑郁、人心潮溽,一名在职场受挫、被丈夫冷落的中年女教师阿玲,一边与不孕问题博斗、定期挨扎排卵针,同时又独力照顾中风失能的公公,在窒人的暴雨之中,唯一给予她温暖慰藉的,却是一名稚气未脱的男学生,两人在补课、接送的过程相濡以沫,彼此暗藏的情愫,在雨季的潮湿空气一点一滴晕开,师生的人伦界线也暧昧而幽微……。

《热带雨》是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引人瞩目的第二部长片,相较于首作《爸妈不在家》中清新、动人的家庭描摹,是更形内敛而完熟的女性肖像,全片完成后在多伦多影展「站台」竞赛揭开全球首映序幕,随后亦于十月上旬在伦敦影展(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欧洲首映,更陆续于平遥国际电影展、伦敦东亚电影节(LEAFF)的竞赛单元夺下最佳影片殊荣,堪称今年最令人期待的华语电影之一,笔者特于伦敦影展期间,邀访了目前定居英伦的陈哲艺导演,向读者分享《热带雨》的创作心得。

六年磨一剑:用剧本说服自己,才肯放手一搏

陈哲艺自义安理工学院电影系学业后,前往英国电影名校国家影视学院(NFTS)深造,学生时期的短片便已入选众多国际影展,2013年以处女作《爸妈不在家》初试啼声,先于坎城荣获金摄影机奖,金马奖五十周年之际,更在蔡明亮、王家卫、杜琪峰、贾樟柯等大师环伺中杀出重围,一举从评审团主席李安手中,接下最佳剧情长片的奖座,那一年,他才29岁。

少年得志的陈哲艺,并不急于追逐成名的浪头,和妻子定居伦敦期间,他一边写剧本、挑案子,一边退居监制角色,藉由自己的长景路电影工作室(Giraffe Pictures),陆续跨海监制了《再见,在也不见》、《亲爱的大笨象》等青年导演作品,而在孵育《热带雨》诞生的漫长过程,他也经历了妻子生产、成为新手爸爸的人生蜕变。

蛰伏六年的漫长期间,陈哲艺曾接到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工作邀约,但他一心想拍新加坡的本地故事,尽管《热带雨》的雏型在2014年便已成形,剧本共历经三年的精雕细琢才定稿。谈起灵感起源,陈哲艺说:「我一向对女人的故事很感兴趣,也自认擅长刻划女性,例如之前《爸妈不在家》的菲佣或母亲角色;我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何想拍一个女人在婚姻、事业遭遇瓶颈的故事。但许多女性在人生步入新阶段时,确实会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我周遭年龄相仿的女性朋友,其实也有人遇到类似的挑战,甚至得了忧郁症。」

相较于《爸妈不在家》半自传式的成长记忆,《热带雨》采取了纯虚构的女性视角,陈哲艺却依然驾驭自如,谈起剧本创作的核心,他认为:「如果你对人或人性的观察够敏感,自然就能抓到一些东西,我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生活,有时我搭乘交通工具时,无意间听见陌生人对谈,其实都可能成为创作素材。我的电影就是去捕捉生活的点滴,从中撷取诗意,而不是写情节转折,刻意给予观众惊奇,所以我的电影角色都很平实,叙事也完全以人物为中心、跟着他们一直走。为什么我需要三年的时间写剧本?因为我必须完全厘清每个人物的背景、企图、动机,理解他们为何做出这些决定,在特定情境下,他会选择撒谎、面对,还是逃避?我得慢慢去探索这些细节,直到自己信服为止,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说服,我的剧本也不可能征服观众。

《热带雨》,2019

陈哲艺宇宙诞生?杨雁雁、许家乐意外再续「母子情」

初看《热带雨》,观众不免惊呼杨雁雁、许家乐在《爸妈不在家》的动人母子情,竟化作肌肤相亲的禁忌师生恋,甚至以为陈哲艺是刻意沿用班底演员,如同蔡明亮般在《河流》或《天边一朵云》等片,让两人在漫天大雨、欲望四溢的城市背景中,饰演被挤压的边缘人物,与前作母子形象交叠,进而颠覆华人社会的秩序伦常。

但谈起选角过程,陈哲艺澄清两人在银幕上的重逢,完全纯属意外。许家乐演出《爸妈》时只有11岁,童星多半是本色演出,长大后未必适合担纲其他角色。因此,他一开始其实希望寻找新面孔,延续了《爸妈》的海选模式,从数百名中学生中试镜,逐一筛选、缩小范围至约五十人后,再一起上工作坊、即兴表演课,培养这群学生演员的默契之余,也测试每个人的表演功力。

「我们翻天覆地的选角、培训了八个月,却一直没找到中意的人选,有天我翻Instagram,看到一张电视剧宣传照中穿校服的年轻男生,觉得他外型不错,叫制片去查,才发现他竟然是许家乐!因为我长期在国外,短短几年内,他的外型已完全改变,不再是当年的小孩子,这几年他几乎没有其他作品,只演了一部电视剧的配角,我把他叫回来试镜,他也傻傻的配合、一起上表演课。因为家乐的表现实在太杰出,在镜头前非常自然,整个人散发一股光芒,我们很快就敲定由他当男主角,甚至把伟伦这个角色的游泳队背景,配合他的专长改为武术选手。家乐从七岁开始学武术,中间停了几年,我就和他的教练说,你必须重新训练他,让他有能在长拳比赛拿金牌的水准,拍摄过程我们没有用替身,全部由他亲自上阵演出。」

确定男主角人选之后,女老师阿玲的选角却成了另一道难题,星马地区该年龄层的女演员不多,陈哲艺为了追求真实感,并不想启用其他国家的华人女星,看过一轮后,杨雁雁的表现依然最出色,但片中的那场师生情欲戏,反而成为找她再续前缘的心理障碍。

「我的心里会有疙瘩,许家乐拍《爸妈不在家》时才十岁,两人从筹备、拍摄、到宣传时朝夕相处,情同母子,他私下习惯叫雁雁『妈咪』(注: ㄇㄚˇㄇㄧˊ),且这个习惯延续至今,在彩排、拍摄《热带雨》时,这对我来说有点痛苦,记得拍到第三、四天的时候,我就告诫许家乐说:未来这两个月,你千万不能在拍摄现场叫杨雁雁『妈咪』 。但有时收工时,雁雁会好心询问家乐是否要顺道载他回家,家乐竟然还回答说:『那我现在可以叫你妈咪了吗?』 」

除此之外,陈哲艺眼中的杨雁雁,其实是个阳刚、大辣辣的女汉子,和阿玲性格迥异,她初读剧本时,其实很否定这个角色,无法接受阿玲一直容忍丈夫、保全家庭,直说:「如果是我的话,早就离婚了!」尽管如此,杨雁雁仍全心投入女主角的心理世界,想像她背负的重重苦难与压力,入戏到每天得大哭一场来渲泄角色情绪,片中注射排卵针的镜头、针痕累累的瘀青皮肤,也都是她亲身上阵的成果。

「我们在外型、妆发下了很多的功夫,让雁雁全程戴假发演出,她才变身成片中压抑、温柔的女老师。有时现场拍摄不顺,未必是因为角色本身多难演,例如拍那场情欲戏时,必须跨越一些心理障碍,但两人的表现非常专业,也都很听我的话,但最终的效果我们都很满意。」

《热带雨》, 2019

失根的焦虑:「华语传承」vs.「传统枷锁」的辩证

近代华语电影中,不乏受传统压抑、在新旧价值间挣扎的女性形象,女人的成长和觉醒,亦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母题之一,《热带雨》中的女教师阿玲,似乎和《海滩的一天》的张艾嘉、《饮食男女》的杨贵媚等角色遥相呼应。陈哲艺自《爸妈不在家》起,同样关注都会中产家庭、细腻刻划女性情感,也因此被传媒比拟为杨德昌、李安的新一代传人。

尽管陈哲艺不否认从台湾电影汲取养分,但除了女性困境之外,影片中的核心议题,其实是他对新加坡文化认同的迫切焦虑。

回忆自身成长经历,陈哲艺就读的新加坡华侨中学,在传统上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华文学校,过去他的许多同学在家中仍会使用华文,但这个情况,在近十年间有了剧烈的变化。

「自《爸妈不在家》开始,我一直关注新加坡的社会现状,《热带雨》不仅讨论教育体制,更关注华人语言、文化的流失。新加坡是前英国殖民地,但现在的年轻人即便来自华人家庭,生活却非常西化,在家中和父母都只讲英文,甚至以此为傲。传统上,殖民地政府将教育体系分为华校和英校,华校主要以中文教学,英校则反之,但从70年代末起,政府陆续将所有学校改制为英校,每周除了两堂左右的中文课,其余科目均由英文授课。例如片中的年轻学生,其实都来自不同的学校,当我在现场用中文和他们交谈时,他们全用英文回答我,即使是来自中国的新一代移民家庭,他们的孩子也都只讲英文,中文成绩很差。」

追问起新加坡华语衰微的根本原因,陈哲艺语重心长的解释:「外国观众或许会好奇,中国崛起之后,不是应该有更多人热爱学华语才对吗?英文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无论在职场、商务、法律文件,乃至基本生活,只要懂英文便能畅行无阻,新加坡是个小国家,人民心态都很实际、功利,学好中文无法让你申请上牛津、剑桥、哈佛等英美名校,对于未来求学和就业并无助益,造成年轻一代不说华语。我爷爷、奶奶过去其实不会讲英语,现在却开始努力学英文单字,只为了和年轻的儿孙辈沟通。」

这股焦灼的文化焦虑,也反映在杨雁雁饰演的阿玲身上,杨雁雁虽是大马演员,但剧本在交给她之前,便已设定阿玲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师,华语在新加坡主流社会的式微,也反映在她在教学现场遭受的奚落、轻视,使这位在父权社会中未能传宗接代的卑微女性,在文化上亦成了被边缘化的「双重弱势」。

「从我那个年代,至少有一半的中文老师来自马来西亚,尽管马来西亚的华人是少数族群,他们却更倾向保留传统文化,大马至今仍有不少华校,许多学生未来志愿成为中文老师,进而选择去台湾留学,而不是到英美深造。但来自马来西亚或中国的华文教师,由于英文能力相对较弱,在新加坡的学校无论是处理文书、举办活动,都会遇到障碍,往往无法担任高阶职务,升迁上较为困难,尽管台面上不会明说,但他们在学校体制中是相对被鄙视的。」

陈哲艺对于华人文化的追寻,反映在影片中的书法字画、胡金铨的经典武侠片、伟伦的武术表演,乃至于阿玲悉心照顾公公、恪守孝道的亲情牵挂,都让这位传统东方女性,在高度现代化的后殖民城市显得格格不入。

「我认为人的存在价值在于『有根』,现在的新加坡无论是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几乎呈现一个断根的状态,这对于我而言很悲哀,因为我们不是欧美的白人,人要走进未来,就必须看到过去,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根源、没有过去,又怎么朝向未来呢?」

有趣的是,《热带雨》对于华人文化的描绘,显然并不仅止于沉缅、怀旧的情绪,更藉由阿玲面临的天人交战,质问传统的儒家礼教、保守价值,在许多镜头中,银幕上出现了斗大的「礼义廉耻」四字,这是新加坡的华人文化基因,亦是压在阿玲、伟伦两人身上的沉甸枷锁。

「我写剧本时,读了许多类似情节的师生恋报导,很多时候这些女老师都被妖魔化,说她们主动勾引少男,最后她们也都被学校开除,甚至入监服刑。但我写人物的时候,不会去做任何道德批判,我并不是想刻意挑战伦理价值,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这么微妙。例如我在《爸妈不在家》,想探索的便是母亲角色的意义,它是透过血缘关系界定吗?还是那个多年来照顾你、爱你的人,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母亲?《热带雨》也是如此,这两个角色为什么会发生感情?这份感情又是什么?阿玲这个角色一直想要小孩,但丈夫却从她的生活缺席,所以伟伦是她的替代伴侣,抑或是她长久以来渴望照顾的孩子?伟伦的家境虽然富裕,但他的爸妈长期在中国经商,女老师对他而言是情人?还是母亲的替代品?或者是一个他需要的朋友?人与人之间结下缘份和情意,就是那么奥妙、复杂,无法单一化约。」

《热带雨》,2019

穿越风雨,寻找阳光普照的理想国

如果《热带雨》投射了陈哲艺对新加坡传统文化、人情义理流逝的乡愁,那么他心中封存过往美好的国度,显然位于远在他方的马来西亚。

片中的阿玲尽管在工作、家庭间蜡烛两头烧,但仍关注家乡局势,并和母亲、弟弟保持联系,片中有几场吃榴梿的戏,藉由细腻的音画设计,观众几乎能嗅闻、触摸到水果的浓郁芬芳、黏稠质地,以及当中蕴涵的绵密情感流动。片中阿玲的弟弟,被设定为扮演在家乡务农、经常往返星马两地,固定送榴梿给姊姊的角色。

「新加坡本地已经没有发展农业,但新加坡人很爱吃榴梿,所以得从马来西亚进口,假日经常会有马来西亚人把蔬果、农产品运来新加坡,当天就回国,有点类似现在深圳和香港的关系,每天都有人来来回回。」

除了热带水果,新加坡的天气亦是全片国族寓言的线索,陈哲艺2008年入围柏林影展竞赛的短片《雾》,便已将邻国火耕烧田导致的雾霾污染作为叙事背景,这回的《热带雨》贯穿全片的滂沱大雨,同样承载了弦外之音。

「我喜欢将天气作为隐喻,但新加坡四季如夏,长年温度座落在27至32度之间,每年唯一的天气变化只有年尾的雨季,共约有四到八周的时间会密集下大雨、刮大风,这几年气候变迁,甚至淹水频仍。雨是很有视觉效果和诗意的自然现象,很适合形容阿玲的心境,从另一个角度看,雨水也反映了我近年对新加坡的感受,比方说,片头第一场戏有学校的升旗礼,但新加坡的国旗并不是在艳阳下骄傲飘扬,而在雨中显得有些落魄,片中唯一出现的阳光,也是在结尾的马来西亚,而不是照耀在新加坡,这些细节,新加坡人看了可能会更有感触。」

陈哲艺旅居海外已逾十年,甚至在伦敦成家生子,对于新加坡的情感除了思乡,也因为保持距离,有时回家时更觉得自己像是外人,进而产生不同的视野及省思。

谈起星马之间的文化差异,陈哲艺如此形容:「我觉得新加坡的社会这几年越来越冷漠、功利,它在亚洲是非常富裕的国家,中产阶级占人口比例也高,但人们只追求金钱物质,心胸变得狭窄且自私自利,少了我童年记忆中的那股温暖。反观邻国马来西亚,虽有治安动荡、贪污腐败的问题,但我们每到当地拍片、渡假,或和马国朋友交流时,都会感到一股熟悉的人情味。或许是人在国外有了距离,很多人事物、社会现象,反而看得更清楚;杨德昌也曾长期留美,如果少了这段离乡背井的经历,他拍的电影或许就不会那么犀利,或对台湾社会有如此透彻、冷静的观察和批判,我不确定自己的状况是否也是如此,但我有类似的感受。」

谈起新加坡,陈哲艺的口吻可谓「爱之深、责之切」,尽管长年远离家乡,他和本地电影工作者依然密切合作,也积极培育青年导演,除了自己监制的电影,近年巫俊峰《徒刑》 、杨修华《幻土》、印裔导演拉加歌帕(K. Rajagopal)的《不归路》(A Yellow Bird)等在国际影展崭露头角的作品,他也是赞誉有加,更对近年逐渐涌起的「新加坡新浪潮」充满期盼。

「我一直关心新加坡业界的发展,这几年新加坡电影在国际影坛的表现让我很骄傲,我们国家很小,才五百万人,但出现了许多充满才华的创作者,我希望这股浪潮会延续下去,并获得政府与大众的支持,电影是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工业,需要整个国家一起团结,才能把它撑起来。」

新加坡政府近年确实开始扶植影视产业,《热带雨》除了有中国和英国友人的资金、台北市影委会450万元台币的小额投资,主要的预算仍来自新加坡,亦获得新加坡电影发展司(Singapore Film Commission)的补助,谈起《热带雨》在家乡上映的前景,陈哲艺表示:「新加坡整体社会氛围仍属保守,举办试映时,有人私下表达片中情节可能会引起争议,新加坡的检查制度也比较严格,但幸好《热带雨》已经过审,拿到的分级我觉得还算理想,是18岁以上的M18,而不是更严格的R21限制级。」

相较于华语影坛的前辈影人,陈哲艺不仅坚守本地观点、培养新人,其视野、触角似乎更加国际化,游走于全球影展网络、资金人脉的姿态,显得驾轻就熟,目前除了自身的创作计画,他手上待开拍的监制项目,还包括了青年导演何书铭的新加坡/韩国合拍片《Ajoomma》,以及《再见,在也不见》导演群中陈世杰的长片处女作。

纵使《热带雨》所呈现的新加坡地景,并非如同陈哲艺所向往,是榴梿飘香、阳光普照的美好国度,但在凄风冷雨的故事背后,他对人情的执着、对故乡的依恋,依旧透着来自热带的温暖,并像电影结局一般,绽放希望。

放映週報

台灣首個以台灣電影和獨立製片訪談、報導與評論為內容基幹的線上誌。作為台灣獨立電影之聲的先鋒,《放映週報》以深入訪談與分析性觀點展現台灣電影不斷的生命力,提供給主流及非主流電影迷們更多電影視角。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3 小时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