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2011 Berlin】《皮娜》:文德斯让3D成了鸡肋

Pina (2011)
尽管维姆·文德斯的新片《皮娜》只参加竞赛单元展映,而不参加“金熊”争夺,但这部为德国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拍摄的同名电影,依然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除了电影大师和舞蹈大师的强强结合,以及皮娜·鲍什在2009年新片开拍之际意外辞世,该片备受关注还因为大家想看看文德斯怎样用3D来拍艺术电影。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3D是文艺片的鸡肋。

文德斯也许错误的理解了3D的作用,认为就是让观众体验到现场感。但是如果这个现场就是剧院,那么意义实在不大。3D的真正魅力是提供给观众“不可能”视角,也就是观影的“奇观”心理。掀起了3D热的《阿凡达》就是这样,微观到巨大的露珠在身边滚动,宏观到御龙天空翱翔,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奇观”心理。就是与《皮娜》同天展映的法国3D动画片《夜的神话》,将3D与二维结合,视角也相当独特。但是钟情长镜头的文德斯提供的却是“剧院视角”,即使片中的舞蹈场景在3D效果下还原的再真实,观众得到的也不会是真正坐在剧院中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大多数人又拥有过。也就是说3D技术运用在某些影片中可以成功的欺骗观众心理,但是对于实景拍摄的影片,会产生一种割裂效果,如果经验记忆和3D带来的感受不相符,那么“身临其境”根本没有意义,如此,文德斯所期望的“让观众直接身处舞台”就无从说起。而在画面下方安排的观众席和观众背影,甚至有些愚蠢,这显然是为了迎合3D而做的设计,不仅破坏了画面平衡,而且“显得很假”。

不可否认,文德斯和皮娜·鲍什都是孤独的艺术大师。文德斯电影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流浪与疏离”,与皮娜舞蹈中的挣扎绝望不谋而合,所以很容易理解两人在艺术上的惺惺相惜,也因此可以理解文德斯第一次看到皮娜的舞蹈就希望与之合作的知音情怀。但是文德斯真的找了一个不恰当的媒介。3D没有为传递皮娜舞蹈精髓提供任何助力,相反,皮娜舞蹈中粗砺坚韧的部分,被3D略带金属光泽的画面搞得不伦不类。

笔者询问同场的电影评论记者:如果没有3D,这部影片会是什么样?回答:应该没有多大区别吧。笔者倒认为,如果抛开3D的约束,向来善于在影片中平静观察、冷静等待的文德斯,应该能找到一种更适于向皮娜·鲍什致敬的方式。

帼杰

旅法影评人,曾经应邀为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担任国际三大电影节特邀影评人。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