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曼:斯科特·Z·本恩斯的《酷刑报告》是一部深具人性关怀的电影

斯科特·Z·本恩斯(Scott Z. Burns)的《酷刑报告》(The Report,2019)讲述了调查员丹尼尔·琼斯(Daniel J. Jones)为确保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揭露酷刑的报告大白于天下付出的艰辛努力。

电影与当下能够产生强烈共鸣的原因在于它让人联想到数以千计默默无闻的丹尼尔·琼斯们,政府中那些依然坚持正直人格和正常价值观的中层官员们正被迫从司法部,联邦政府等机构里离开。

丹尼尔·琼斯(Daniel J. Jones)是和马克·费尔特(Mark Felt, 1970年代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在1972年的水门事件中,他就是向《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提供消息来源的秘密线人,后来人称“深喉”),凯伦·丝克伍(Karen Silkwood,美国化学技术人员和工会活动家),和杰夫瑞韦根(Jeffrey Wigand,美国生物化学家,曾任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布朗与威廉姆森公司研究与开发副总裁,因向媒体透露烟草的危害而遭烟草公司迫害)一样勇敢的“吹哨人”,而斯科特的这部电影也足以和艾伦·J·帕库拉(Alan J. Pakula,1976年描写“水门事件”的电影《总统班底 All the President’s Men》的导演), 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1973年描写揭发警局涉黑内幕的《冲突 Serpico》电影的导演)和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1983年根据凯伦·丝克伍真实人物改编的电影《丝克伍事件 Silkwood》导演)的作品相媲美,《酷刑报告》同样扎根于华府,而且将政府机构间的窃听,阻挠调查和腐败行为淋漓尽致地加以揭露。《酷刑报告》保留了一如《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有1962年和2004年两个电影版本,前者为约翰·弗兰克海默 John Frankenheimer执导,2004年翻拍版本导演是乔纳森·戴米 Jonathan Demme),《五月中的七天》(Seven Days in May,1964,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 John Frankenheimer) ,《视差》(The Parallax View,1974,导演:艾伦·J·帕库拉 Alan J. Pakula)和《秃鹰七十二小时》(Three Days of the Condor,1975,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等政治迫害故事中的偏执狂特性。这种猜忌与成见来自于我们对官方口径的不信任,认为后者产生于权利走廊,甚至是其腐化后的产物。

但《酷刑报告》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而且深具人性关怀,那是它的,美德和真诚。斯科特的《酷刑报告》揭露了一个被掩盖的事实,那就是政府机构是一个横加干涉、毫无价值、行将就木的自助机器。它用比“阴谋论”更为开明的方式唤醒了一个政府内部工作人员。

在电影中,斯科特在清晰思路和共鸣情感之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这只是他的第一部院线长片作品,却如魔法般的只用了26天拍摄完成。他将自己完全托付给了像亚当·德勒弗(Adam Driver)这样的艺术家,正是他赋予了丹尼尔·琼斯这个角色以生命,热情洋溢如痴如醉般地追逐真相。扮演支持丹尼尔排除万难坚持调查的幕后推手和偶尔对头黛安娜·法因斯坦议员的是深得百老汇演艺精髓的安妮特·贝宁(Annette Bening) ,她以自己的睿智和庄严风范为电影助力不少。

斯科特电影里简单而深刻的人性成就在于,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一位平淡无奇的普通人如何勇敢地坚持寻求并揭露真相。琼斯被远超于他个人之外的价值观所驱动,而德勒弗在他所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真实是因为观众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真实生活经验的人。

这部电影用一种刺眼而不适的光在严峻的黑暗时期将真相投射给我们。它是在事实报道和客观真相遭受攻击的时刻到来的,操持着现代传播工具的跳梁小丑正娱乐着大众。斯科特·Z·本恩斯(Scott Z. Burns)的《酷刑报告》(The Report,2019)几乎不可能再让人感到如此紧迫、不安,以及如此必要的了。

翻译:@迷影翻译

Michael Mann

美国导演,编剧,电影和电视制作人,曾因《惊爆内幕》(The Insider, 1999)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