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蔚婧
马克斯·冯·叙多夫(Max von Sydow, 1929-2020)在今年3月过世了,这则消息几乎被新冠肺炎淹没,但就算你不是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影迷,也应该听过被奉为殿堂作品的《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1957)与李安最爱的《处女泉》(The Virgin Spring,1960);伯格曼的死忠粉丝更是不会忘记他修长的身影、坚毅的脸庞、还有与丽芙·乌曼(Liv Ullmann)相爱相杀的夫妻组合,马克斯饰演的角色是柏格曼影片里最接近英雄,却也最脆弱的人物。走出瑞典影坛,马克斯陆续演出《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1986)、《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2012)、《禁闭岛》(Shutter Island,2010)等作品,更曾以《征服者佩尔》(Pelle the Conqueror,1987,提名最佳男主角)、《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2011,提名最佳男配角)二次荣获奥斯卡提名,是目前唯一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瑞典男演员,2016年又以影集《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提名艾美奖,生涯影视作品超过百部,是真正享誉国际的男演员。
然而,大众总是对女演员更加关注,伯格曼的女演员获得的推崇似乎也比男演员来得高。伯格曼的女演员们有瑞典美女普遍的超高颜值,然而哈里特·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毕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 1935-2019)、英格丽·图林(Ingrid Thulin, 1926-2004)等更具备了扎实的戏剧基础。早在“她们”还是“Little Women”的1950年代,便在伯格曼担任马尔默城市剧院(Malmö City Theatre)导演期间被发掘出来,他们在剧团一起工作,伯格曼更为她们打造电影剧本,让这些出色的女演员跨界登上大银幕,成为女明星。不同于好莱坞以特写“物化”女性,借凝视满足观众恋物与偷窥,伯格曼的特写将这些女演员的脸“物质化”,她们的脸为伯格曼体现虚假、沉默、哭泣与耳语,她们既是明星,更是演员,既能上舞台、更能上银幕,她们是世界电影史最重要的女性成员之一。
那么,“他们”呢?
伯格曼电影中当然有男演员,而且很帅。
在伯格曼开始拍电影的1940年代,最引人注意的男演员是斯蒂格·奥林(Stig Olin, 1920-2008)。斯蒂格很早就跟伯格曼合作,初到瑞典电影公司(Svensk Filmindustri,简称SF)的伯格曼尚未担任导演前,曾为阿尔夫·斯约堡(Alf Sjöberg, 1903-1980)《折磨》(Torment,1944)编写剧本,该片的主演就是斯蒂格,随后伯格曼执导第一部电影《危机》(Crisis,1946)就有斯蒂格参加。斯蒂格的外型较为开朗阳光,偶尔透出对爱情的苦恼,气质介于男孩与男人,颇有偶像风采,在伯格曼的电影还不那么强调沉默,戏剧推展还需相当程度依赖话语时,斯蒂格灵动的表情与流畅的对白,多少为伯格曼早期就已探索严肃主题的电影增添生气。1950年的《喜悦》(To Joy,1950)几乎以斯蒂格为核心,至少与以黑发美女为人所知的女主角玛伊-布里特·尼尔松(Maj-Britt Nilsson, 1924-2006)同等抗衡,这部描写婚姻生活的电影虽然没有后来的《婚姻生活》(Scenes from a Marriage,1973)那么尖锐,但伯格曼同样将自己婚姻的挫败投映在斯蒂格身上,两人结束合作后,伯格曼日后的电影中再未有与斯蒂格同类型的演员。
另外一个帅哥是比耶·马尔姆斯滕(Birger Malmsten, 1920-1991)。比耶的五官深邃、气质忧郁,几乎符合黑白电影对演员的要求,但他过于清瘦,总感觉身体线条有些紧绷,然而这种紧绷感在伯格曼的某些电影正好适用。比耶在《黑暗中的音乐》(Night Is My Future,1948)扮演眼盲的音乐家,在《饥渴》(Thirst,1949)是与妻子吵闹纠缠的丈夫,这些演出都算称职,但未能使人对他作为演员的可能性有更深的想像。
1950年代,一名可靠的男演员加入柏格曼的团队,他是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Gunnar Björnstrand, 1909-1986)。
古纳尔年轻时当过面包店学徒、待过理发铺,也曾在码头工作,1933年就读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当时的同学之一就是之后大放异彩的英格丽·褒曼。 1944年,古纳尔参演伯格曼执导的舞台剧《鬼魂奏鸣曲》,开启两人长年的合作,该剧原著为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伯格曼也曾将他的剧作搬上银幕,最具代表的就是《假面》(Persona,1966)。到了1950年代,导演技艺日渐纯熟的伯格曼与古纳尔合作一系列喜剧,包含《裸夜》(The Naked Night,1953)、《恋爱课程》(A Lesson in Love,1954)与在戛纳电影节获“最佳诗意幽默奖”(Best Poetic Humor)的《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1955)。这些作品里,最讨人喜欢的就是古纳尔与伊娃·达尔贝克(Eva Dahlbeck)的CP组合,他俩扮演吵吵闹闹的中产阶级夫妻,经历许多故作姿态又口是心非的无谓斗智,最后还是开开心心和好。伊娃是天生的衣架子,能驾驭各种彰显社会地位的华服,连手套与扇子都显得恰到好处。伯格曼经常挖掘演员的内在,但他对伊娃却似乎更重视形象的营造,就像很会演戏的模特儿,给人一种完美的整体感,却少了撼动人心的感染力。
古纳尔也有类似的情况,他外型端庄体面,带有绅士气质,演出中产阶级的已婚男子只是刚好而已。然而,真正的演员可以突破外型的刻板印象,随着伯格曼风格渐趋内敛极简,一步步往电影作者迈进,古纳尔也跟着进化蜕变。他什么都能演,他是《第七封印》里厚颜无耻的无神论者、《魔术师》(The Magician,1958)傲慢的学者,也是《假面》里瞎眼的丈夫、《羞耻》(Shame,1968)腐败的卖国贼。古纳尔的代表作品是1962年的《冬之光》(Winter Light),他饰演固执的牧师,赞美上帝同时却又质疑上帝的存在,整部片刻意呈现枯竭的质感,但古纳尔精准展现人物内在的矛盾,又使影片饱含张力,是一部简单却耐看的作品。雅克·奥蒙(Jacque Amount)认为古纳尔就像好莱坞的大明星一样,能灵活对付各种角色的转换,比起“自然”或“天才”的演员,古纳尔更接近沉着、理性、训练有素的演员,特别是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他们都有永远像孩子一样嘲弄人的魅力”。
古纳尔在1960年代末与SF公司合约届满,逐渐转向电视并赴意大利拍片,直到1982年才又参加《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在这部以伯格曼童年自传为基础的家族史诗中,古纳尔演出莎士比亚笔下的小丑。小丑充满纯真却寂寞哀伤,古纳尔出色的独角戏与悲切的声调,几乎看不出当时他已身体不佳。他以巨大的努力展现超越演技的生命能量,留下生涯最后一部作品,在1986年离世。
继古纳尔之后,1950年代后期还有另一位年轻的男演员加入,那就是马克斯。
几乎与伯格曼所有演员相同,马克斯也出身戏剧,在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就学期间开始陆续参与电影演出,第一部作品是斯约堡的《只是妈妈》(Bara en mor,1949)。毕业后,马克斯到了马尔默城市剧院,成为伯格曼的班底,两人首次合作的电影就是《第七封印》。重新再看《第七封印》,它的艺术表现仍令人赞叹,伯格曼与摄影师费舍尔(Gunnar Fischer, 1910-2011)将大自然的变化整合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光影雕刻身型颀长表情严肃的马克斯,创造神圣不屈的骑士形象,完美嵌入中世纪表现主义风格。 《第七封印》让马克斯广受瞩目,陆续演出《魔术师》、《处女之泉》,他似乎属于“老起来等”的类型,总是扮演固执痛苦的角色,没有斯蒂格的阳光气质,也不若古纳尔风度翩翩,他的“帅”是混合了老成矜持的“丑帅”,虽称不上俊美,却让人印象更深。
进入1960年,我们终于看到马克斯卸下中世纪造型换上时装,这也是伯格曼探索电影本质的现代主义时期,此时的伯格曼将自身的工作与感情投射于创作的幅度更加激进。他将话语、默片与底片身体的辩证交给女演员,如《沉默》( The Silence,1963)、《假面》,对自己婚姻失败与身为创作者的焦虑则寄托在男演员身上。马克斯在《豺狼时刻》(Hour of the Wolf ,1968)饰演患有精神官能症的艺术家,夜难成眠的他困于回忆与情欲,一步步走向疯狂,这时的麦斯脱离风格化的设定,细腻表现介于梦想与真实、人与动物的恐怖状态,就演员能力而言,是他真正的代表作。《安娜的激情》( The Passion of Anna,1969)则是伯格曼迁居法罗岛的心灵写真,马克斯饰演的独居男子在片中须从事各种工作,劈柴、照顾动物、也要用水泥砌屋瓦,麦斯以优秀的身体素质自然展现这些动作,并借着动作展现了内在的情绪,与丽芙·乌曼叫喊扭曲的脸,一同揭开藏在事物表象下的暴力。可惜在伯格曼首部英语作品《接触》(The Touch,1971)后,两人便未再合作,有人说马克斯不满柏格曼专制,也有马克斯更想往国际影坛发展的说法,没有人清楚他离开的真正原因。
1970年代,厄兰·约瑟夫森(Erland Josephson, 1923-2012)成为伯格曼电影的男主角。厄兰也是伯格曼的戏剧伙伴,虽然曾在《雨中情》(It Rains On Our Love,1946)、《魔术师》担任配角,但主要仍以戏剧导演为主,直到1960年末期才开始密集参演柏格曼的作品。或许是导演历练使然,厄兰给人一种举止合宜、理性强势的感觉,他也是存在于伯格曼电影时间跨度最长的演员。 1973年,厄兰与丽芙合拍《婚姻生活》,2003年这对银幕组合又再度携手,拍摄伯格曼生涯最后作品《萨拉邦德》(Saraband,2003),厄兰年老苍白的脸似乎同时叠合过去的脸,三十年穿越往返,勾唤影迷无限回忆。
这就是伯格曼以电影缔造人脸最极致的情感艺术,不只女演员,所有演员都被深深记忆,难以忘怀。
谨以此文怀念Max von Sydow。
Max von Sydow (1929.04.10 —— 20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