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美国纽约,艾迪特•皮雅芙訇然倒在她站了大半生的舞台上–由奥利维埃•达昂执导、反映法国“国宝级”香颂女王悲惨而充满戏剧性命运的传记片《玫瑰人生》就这样拉开帷幕。
拍摄这样的人物传记片无疑是冒险的,因为对于喜爱艾迪特•皮雅芙的人们来说,她早已经成了一个擦灭不掉的经典,在处理上稍有不慎便可能产生极大的非议。更加让制作人员望而生畏的是,每个人心目中都活着一个特定版本的“小麻雀皮雅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众口难调成了第二个大难题。再者,皮雅芙玫瑰般绚烂、露水般短暂却极为丰富的一生如何能够浓缩成区区的120多分钟?想必也曾让奥利维埃•达昂犯愁不少……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闪回”、“闪前”的大杂烩。大概导演认为普通寻常的线性叙事方法难以解决时间分配问题,遂断然将皮雅芙本来就充满伤痕和悲痛的人生再度割碎,20年代、30年代、40年代以及最后光景等数个小片段被肆意地安插。如果说,反映她童年以及成名早期的那些片段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还可以看到点点爱意和处理上的细致,那么,涉及其成名中后期的篇幅就明显来得有点潦草和太过随意,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和草草收场。尽管在每个片段开头,我们都有相应的年代提示,但无论如何,过多的分割和切换都是影响影片节奏和故事连续性的败笔。另外,关于皮雅芙感情生活的描写,没错,其一生人几任丈夫、情人的经历的确颇为复杂,但影片只将重点放在她与世界拳王马塞尔•瑟丹的那段,无疑也显得太过偏颇,这也直接造成了一个后果:影片中皮雅芙身边男人的出现有如走马灯般替换,却由于刻意的剧情分割处理导致交代不清,最后让人完全找不到线索。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然否认奥利维埃•达昂的工作。至少,他在皮雅芙音乐的运用上面还是颇为成功的,不论是在片中频频出现并总是悄然响起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玫瑰人生》,还是皮雅芙自认为是其一生最佳写照的《不,决不后悔》的面试选曲桥段,都出色地传达了一个“音乐人生”的意念。另一个“人生如舞台”的理念也被贯彻地比较成功,不止一次地,皮雅芙从远方走过来,一个转身,镜头的切换就将其推到前方,在耀眼的舞台灯光下直接面对她万千的歌迷,抑或恍惚、抑或写实,让人唏嘘不已。
而更加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由“淡妆素裹”下的马丽昂•歌迪亚演绎的“巴黎小顽童”。 毫无疑问,导演在本片中倾注了极大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十有八九是通过马丽昂•歌迪亚来传达的。而后者的表演天分和后天努力在本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在大部分的评论中可以找到佐证。事实上,马丽昂•歌迪亚必须从十九岁“小麻雀”的街头斗狠一直到扮演到其四十七岁病逝的荣光尽褪,年龄跨度之大、心态变化之巨均非一般。更具挑战的是,由于皮雅芙备受感情生活的打击和杯中物及毒瘾的双重慢性侵蚀,四十岁便有如七十老妪的风烛残年模样,这些都要年仅三十二岁的马丽昂•歌迪亚大胆地表现。笔者还记得在最近的一次电台访谈中,马丽昂•歌迪亚谈及其对艾迪特•皮雅芙的塑造,她坦承自己无法在外形、声线做到百分百地成为“皮雅芙再世”,最重要的,只能是通过文献资料来揣测其性格,以及作为一个最后失去所有深爱却又一生追求真爱的女人的心态–她的艾迪特•皮雅芙略带粗俗而跋扈、生性敏感而多情,还有那些充满歇斯底里和撕心裂肺的呐喊,都是让人过目不忘的绝佳演出。最后再次感谢聪明的马丽昂•歌迪亚,她的神来之笔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有血有肉、至性至情的一代名伶。
【原刊于《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