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Essays|散文

拿破仑的传奇:电影的还原与历史的真相(作者:David A. Bell)

Napoléon (2023)

无论是书写还是拍摄,历史虚构都与翻译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就像翻译一样,它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始素材。在这两种情况下,创意自由是必要的,而不是可选的。然而,创意自由的性质和程度差异巨大。有些翻译尽可能地贴近原作的形式、内容,甚至声音。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作品,比如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华夏诗集》(Cathay,1915)那样非常松散的作品:他在没有任何中文知识的情况下,依据美国东方学家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的笔记撰写了中文诗的高度还原版本。

当然,历史虚构需要比翻译更多的创意自由。与翻译不同,历史虚构的创作者必须选择使用原始素材的部分内容,决定如何安排这些素材,并提供自己的诠释(就像历史学家本身一样)。然而,同样也有保持忠实于历史真相的压力,与翻译渴望保持忠实的原因相同。最明显的原因是原始素材的吸引力。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往往比虚构作品中的更扣人心弦、神奇且陌生。艺术家越是远离这些素材,进入自己创造的世界,就越有滑入平庸和无趣的危险,就像翻译者如果过于偏离原作,也有可能降低深刻原作的价值。(并不是每个翻译者都是艾兹拉·庞德。)

此外,必须合理忠实于历史记录的约束也为艺术家带来挑战,这可以推动他们取得更高的成就。莎士比亚在创作《亨利五世》时,采取了相当多的创意自由,但并没有回避真实亨利的一些不太令人钦佩的特质和行为,如他在阿金库尔下令杀死法国战俘的行为。结果是,让本可能只是爱国符号和陈词滥调的角色变得更加深刻和复杂。忠于历史迫使艺术家面对他们可能觉得陌生和令人反感的态度和行为,并使其可信。这也向观众保证,这些并非扭曲艺术想象的产物:它们真的发生过。

Downfall (2004)

当涉及历史电影和对原始素材的忠实度时,过去二十年的两部二战电影标志着这种创作的两个极端。昆汀·塔伦蒂诺的复仇幻想《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2009)以最松散的方式处理纳粹占领法国的历史,几乎不在乎真实性:这是一部犹太人成功刺杀阿道夫·希特勒的电影。历史本质上为导演提供了一套卡通化的故事和图像,供他用其标志性的虐待、血腥和黑色喜剧的混合风格进行创作。影片最终令人失望,不是因为其不准确性,而是因为自《低俗小说》以来,这种风格已经变得陈旧。

相比之下,奥利弗·希斯比格尔(Oliver Hirschbiegel)关于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的《帝国的毁灭》(Downfall,2004),极其注重历史细节,尤其是在布鲁诺·甘茨(Bruno Ganz)逼真描绘希特勒方面。通过故意不将这位德国独裁者简化为卡通形象,而是将其表现得完全人性化,《帝国的毁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正因为他对原始素材的忠实,希斯比格尔迫使观众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居然可以释放出几乎难以置信的恐怖,这些恐怖最终回击德国,以卵击石的孩子们在柏林街头向苏联坦克开火。

Ridley Scott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是当今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尽管他偏爱历史题材(《角斗士》、《哥伦布传》、《天国王朝》、《最后的决斗》),但他似乎并不关心历史的准确性。“当我和历史学家发生争议时,”他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会问:‘对不起,老兄,你在那里吗?没有?那就闭嘴吧。’”当他在社交媒体上因为其新电影《拿破仑》(Napoleon,2023)的预告片中的不准确性而受到批评时,他调侃道:“别胡思乱想了。”

在过去,这种态度让斯科特受益匪浅。《角斗士》(Gladiator,2000)是他最受欢迎也是最成功的历史电影(虽然它无法与他出色的《银翼杀手》相提并论),这部电影对罗马帝国的历史采取了不拘一格的态度,观众对此也乐于接受。军团士兵发射了看起来像是汽油弹的东西,攻击成群结队的敌方军团日耳曼人。角斗士经常为死而战。(历史上他们不会这样。)就像在《无耻混蛋》中一样,历史被改写,以让一个独裁的恶棍——在这种情况下,是罗马皇帝康茂德,由华金·菲尼克斯饰演——在复仇的受害者的刀下,迎来一个令人满意的死亡。所有的不准确都不重要。罗马的背景为这个奇幻故事提供了熟悉而充满色彩的背景。《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2005)对十字军东征的历史进行了极大的扭曲,不仅充满了精彩的娱乐效果,而且还展现了一个强有力的愿景,即基督教和穆斯林人物在致命的狂热和贪婪之中,为宽容和理解而斗争。

Napoleon (2023)

在长达两个小时三十七分钟[1]Apple TV+刚上线了电影导演剪辑版本,时长为三小时二十六分钟;除此之外,导演曾经提及此片最佳的长度为四小时二十分钟的大部分时间里,《拿破仑》似乎旨在效仿这些例子——不仅因为斯科特再次使用了华金·菲尼克斯,这次是他本人出演主角。错误层出不穷,比我记笔记的速度还要快。拿破仑·波拿巴并没有亲眼目睹1793年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处决。他并不是法国援救土伦围城的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拿破仑和约瑟芬的第一次相遇比电影中早一年,而且她比他大六岁。(菲尼克斯比凡妮莎·柯比大十四岁,看起来也确实是如此。)拿破仑的炮弹并没有击中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等,直到荒诞不经的地步——拿破仑——一位皇帝,一支庞大军队的总司令,一位受过训练的炮兵军官,中年且身体状况极度不佳——却亲自参加了滑铁卢战役的骑兵冲锋。

这部电影号称是传记片,却忽略了拿破仑人生和事业中的大多数关键要素。斯科特几乎没有提到拿破仑是科西嘉人,以及在电影开始之前,他一直梦想着反抗法国,以解放他的岛屿家园。电影中没有丝毫暗示他比历史上任何其他个人都更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大陆,不仅通过战争,还通过极其重要的政治改革,包括对德国的领土大规模重组以及颁布了一部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法典。电影将拿破仑人生中两个最具决定性的事件——1799年从埃及返回法国,以及1815年从厄尔巴岛首次流放中逃脱——完全归因于他想要见约瑟芬(并且在第一个事件中,是为了与她对质她的不忠)。但是1815年,约瑟芬已经去世将近一年了。电影不仅省略了拿破仑许多最重要的军事战役,而且没有展现出他的战略才能是如何让这些战役取得成功的。斯科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成熟、肤浅、任性的拿破仑,他在餐桌下与约瑟芬发生性关系,而仆人们在一旁看着,他还会在生气时朝她扔食物。真正的拿破仑是一个工作狂,当他不征战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办公桌前或参加会议。*

但这真的重要吗?我们很容易说,不重要:这只是斯科特再次寻找乐趣,以他一贯的热情操纵历史素材。电影中的部分内容,尤其是拿破仑与笨拙的约瑟芬之间冗长而毫无化学反应的爱情戏,实际上相当沉闷。但这部电影也有很多非常精彩的片段,尤其是那些庞大而色彩鲜艳的战争场面,斯科特的精湛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紧凑的士兵特写镜头,与开阔的战场全景镜头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就像在《角斗士》中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对峙一样。这些场景也与历史大相径庭。在拿破仑于1805年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辉煌胜利,击败了俄国和奥地利军队之后,据说他向冰封的湖泊发射了炮弹,以切断敌人的退路。可能有一些俄国人丧生——史料不完整且相互矛盾——但这并不是这场战役的核心内容。斯科特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展现了俄国军队在湖泊上被歼灭的场景,其中炮弹击碎冰面的壮丽画面,以及俄国士兵在染成红色的水中绝望挣扎的画面,令人惊叹。这很不准确,但你可能会和斯科特说:谁在乎呢?

Napoleon (2023)

我们有三个理由在意。第一个理由诚然不是斯科特的责任。由于当今历史教育的标准,拿破仑很可能成为许多观众对他的唯一了解,即使不是全部。他们不仅会认为他是通过向冰封的湖泊发射炮弹而赢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他们会认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影响最深远的一系列战争,仅仅是因为一个肤浅、爱抱怨,经常表现得像一只恋爱中的小舔狗的男人,为了个人野心而发起的。他们不会了解他所做的一切:政治改革、法律法典,以及他在法国革命废除奴隶制之后,在他能控制的法国海外殖民地无情地重新实施奴隶制。但这,又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错,而不是导演的错。

第二个理由更加重要。在电影的最后,斯科特完全推翻了自己的立场。他的最后一个场景展现了流亡在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他穿着制服,坐在屋外,看着孩子们玩耍,然后在梦中轻轻地倒下,死去,他梦想着约瑟芬。(事实上,他死在床上,因胃癌去世。)然后屏幕变黑,出现了醒目的数字:电影中每场战斗的死亡人数。信息再清楚不过了:这是为了拿破仑·波拿巴自私而毫无意义的野心而付出的可怕的人类代价。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判断,它暗示着之前的一切都是历史真相,不仅仅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改编。“对不起,老兄,你在那里吗?”显然不能为斯科特试图两面兼顾而提供任何理由,他肆意践踏历史记录,同时声称要提供历史教训。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斯科特选择忽略或扭曲了大量的历史记录,错失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拿破仑·波拿巴的一生是历史上最不可思议、最富有戏剧性、记录最详尽的一生之一。(一本名为《拿破仑,日复一日》的书记录了他成年几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历史记录可以为数十部电影提供素材。如果他不存在,任何艺术家都不敢把他虚构出来。而任何虚构都能够超越真实故事的戏剧性吗?这不是巧合,19世纪的许多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夏多布里昂、雨果、拜伦、沃尔特·司各特、海涅、歌德、尼采、莱蒙托夫、普希金、托尔斯泰、爱默生——都用精彩的篇章来描述拿破仑。雨果是拿破仑属下一位将军的儿子,他非常痴迷于拿破仑,并将他作为自己最著名的诗歌“赎罪”(“L’Expiation.”)的主题。(在民族记忆的角落里,美国人曾经保存着“保罗·里维尔的骑行”[Paul Revere’s Ride],英国人保存着“轻骑兵冲锋”[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而法国人则保存着“赎罪”。)

Napoléon (1927)

许多其他电影制作人已经认识到了拿破仑人生的力量,尤其是伟大的法国默片导演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他的《拿破仑》(Napoléon,1927) 仍然是世界电影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些版本时长超过七个小时,而这仅仅是他计划的关于拿破仑六部电影中的第一部。(不幸的是,他生活在HBO迷你剧出现之前。)这部电影包含一些可疑的、未经证实的事实,但至少大多数事实都来自当时的回忆录,并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审美。例如,拿破仑在学生时代带领同学们赢得了一场史诗般的雪仗的场景,就直接取自他同学、朋友兼合作者路易·德·布里埃恩(Louis de Bourrienne)的回忆录。

冈斯的《拿破仑》不仅比斯科特的电影好得多,而且在对历史的处理方式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电影技巧方面,冈斯极具创造力,使用了万花筒图像、强烈的特写镜头和不断移动的手持摄像机,以及在三个独立屏幕上放映的片段。但在历史上,他始终保持着对史料的尊重和忠诚。即使是拿破仑预见自己命运的梦境序列,也是从拿破仑流亡时的真实回忆中汲取灵感,就像他曾经说过,在1796年洛迪战役之后,他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卓越的人,并产生了执行伟大壮举的雄心壮志,这些壮举到目前为止,只在我的脑海中像幻梦一样存在。”

Napoléon (1927)

法国演员阿尔贝·迪奥多内(Albert Dieudonné)出色地演绎了冈斯这部电影的主角。华金·菲尼克斯的脸蛋圆润,身材匀称,比拿破仑去世时只年轻两岁,他演绎的中年拿破仑还算过得去,但年轻时的拿破仑却很难令人信服。迪奥多内身材瘦削,长着鹰钩鼻,与这位年轻将军的肖像十分相似,即使没有声音,他也能捕捉到几乎所有目击者对拿破仑的描述中都提到的个人激情,而菲尼克斯古怪而滑稽的表演却完全缺乏这种激情。

冈斯还将年轻的拿破仑深深地置入了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背景中。对于斯科特来说,革命只是一个血腥的混乱:人群嘲笑玛丽·安托瓦内特,拿破仑在旁边观看,她走向断头台;一个对手残忍地将手指伸进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的自我造成的枪伤处,让他痛苦地尖叫(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在电影的后面,拿破仑称革命是“邪恶的”,而真实的拿破仑从未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他曾说过一句名言:“我就是法国大革命。”

Napoléon (2023)

冈斯也看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混乱和愤怒,他的拿破仑继承了真实拿破仑的风格,渴望结束革命,恢复法国国内的团结和集体目标。但冈斯也捕捉到了革命带来的新的平等和希望如何激励普通人做出意想不到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行为。在他的《拿破仑》中,有一个特别精彩的场景,突出了“马赛曲”的首次演唱。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热情,帮助了波拿巴将军领导的第一共和国军队取得了革命胜利,而拿破仑皇帝则通过他个人魅力,将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化成了个人忠诚,这种忠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在他的战争不断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保留了下来。斯科特的电影没有捕捉到任何这一点,因此它也因此变得逊色了许多。

像冈斯这样一部冗长而复杂的电影,在今天不可能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斯科特说过:“说实话,我坚持不下去。”但我们需要像冈斯那样认真对待历史的电影。在21世纪的全球文化战争中,历史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战场。弗拉基米尔·普京的俄罗斯将对红军的批评定为犯罪,英国保守派捍卫大英帝国的遗产,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1948年的事件上进行争斗,美国进步人士将1619年视为一个另一个国家起源故事,每个人都在为雕像而争吵不休。像斯科特《拿破仑》这样的历史电影,可以提供合理的娱乐,但也代表着一次失去的机会。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更多严肃对待过去的翻译,而不是仅仅对它即兴发挥,或者将其简化为一个色彩鲜艳但空洞的景象。


|原文出自《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2024年2月22日刊 P22-23

References[+]

References
1 Apple TV+刚上线了电影导演剪辑版本,时长为三小时二十六分钟;除此之外,导演曾经提及此片最佳的长度为四小时二十分钟
David A. Bell

美国历史学家

Recent Posts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3 天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5 天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