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穆瑙之吸血鬼》(1922):恐怖交響曲

銷毀影片所有拷貝

吸血鬼, 一個在人之脖頸,夜之陰翳裡舞蹈的族群;放之影史,恐怖電影乃其大本營;又,愛情電影、喜劇電影、戰爭電影,各大類型電影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吸血鬼電影,儼然成為了一種亞類型電影。溯之源頭,十九世紀末(精確地說是1897年),一個名叫布萊恩史扥克(Bram Stoker)的作家,用他的小說——《德古拉》Dracula,以十五世紀羅馬尼亞暴君穿刺王弗拉德(Vlad the Impaler),作為其筆下人物的原型,創造了一個名為「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的吸血鬼。此書一出,德古拉伯爵便在基督教世界化身成為了邪惡與恐懼的「聖像」。

《穆瑙之吸血鬼》正是第一部將德古拉伯爵搬上大銀幕的電影。但是,影片的誕生卻遭遇了小小的波折。布萊恩史扥克的遺孀佛羅倫絲史扥克(Florence Stoker)拒絕將丈夫的作品版權賣給穆瑙。90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無法辨析,當初是佛羅倫絲史扥克嫌棄穆瑙出的價不夠高,還是她根本就是單純地拒絕。事實是,任何一位熟悉《德古拉》這本書的讀者,都能輕而易舉地識別出《穆瑙之吸血鬼》是這本小說的改編電影。

遺憾的是,這是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普拉納影業(Prana Film)製作的電影。普拉納影業由Enrico Dieckmann與Albin Grau,成立於1921年。在布萊恩史扥克的遺產執行人——遺孀佛羅倫絲史扥克的控告下,普拉納影業宣告破產。結果,佛羅倫絲史扥克贏得了這場影史上著名的版權糾紛案。法院下令銷毀所有在市面上流通的影片拷貝。但是,已經有一些拷貝流通到了全球市場。這麼多年來,這些拷貝被不斷複製,不斷放映。有報導指出,原版影片的時長為93分鐘,而1997年英國人做的那個修復版時長為88分鐘。這個所謂的官方修復版,最大的改進之處是對影片重新進行著色。原版影片中,許多Graf Orlok的戲都是在白天拍攝的。這些畫面,如果用黑白畫面表現的話,就會顯得非常突兀。後來,這個「敗筆」被影片的官方版本,更正了過來。修復人員在影片的原始背景色上重新上色,以「分割」黑夜與白天在黑白畫面裡的「不分你我」:藍色作為夜晚,棕褐色作為白天。

話說,普拉納公司的創始人Albin Grau(此人後來成為了這部影片的藝術指導,他為影片的每一幕情節都畫了初稿)想要拍攝一部關於吸血鬼的電影。他的這一靈感,來源於他的戰爭經驗。1916年的冬天,一個塞爾維亞農民告訴Albin Grau,他的父親是一個吸血鬼,是一個不死的亡靈。過幹就幹。於是,Enrico Dieckmann和Albin Grau馬上找來Henrik Galeen(此人亦是神秘組織「玫瑰十字會」的成員),要求他根據布萊恩史扥克的1897年出版的小說《德古拉》,改編成一部電影。但是,他們並沒有獲得小說改編電影的版權。此後的版權之爭,由此埋下隱患。就暗黑浪漫主義領域(Dark romanticism)來說,Galeen確實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兵。此前,他曾在Stellan Rye與Paul Wegener聯合執導的影片《布拉格大學生》The Student of Prague(1913;後來,該片被後世譽為影史第一部恐怖電影)裡擔任過編劇一職。其後,他又聯合Paul Wegener一同編劇了影片《The Golem: How He Came into the World》(1920)。1926年,他又自己執導了一遍《布拉格大學生》。

Henrik Galeen將影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虛構的,德國北部的海港城市Wisborg。並且,他還逐一為小說中的主人公重新起了名字。此外,他還將小說中沒有的情節——吸血鬼通過船舶上的老鼠將瘟疫帶至Wisborg——加入到影片的劇本之中。Henrik Galeen弱化了小說裡的「教授范海辛」這個人物(片中角色為Bulwer)。轉而,Henrik Galeen強化了影片的表現主義風格。與後來長期跟穆瑙合作的編劇不同,Galeen的劇本有一種詩意的節奏,Carl Mayer則更多地受到文學表現主義風格的影響。電影評論家、歷史學家、編劇、詩人Lotte H. Eisner是這樣描繪Henrik Galeen的劇本的:完全的詩意,完全的節奏(full of poetry, full of rhythm)。《Time Out》的Geoff Andrew同樣認為,「儘管《穆瑙之吸血鬼》不是穆瑙最好的電影,但是它一定是恐怖電影裡最有詩意的一部電影。」

完全按照分鏡頭拍攝

1921年7月,影片開拍(影片於1921年10月,殺青)。整部影片的外景戲大多是在Wismar拍攝的。影片開場的建立鏡頭,便是一個俯拍鏡頭:鏡頭掠過Marienkirche高塔,將整個Wismar市場以及Wismar水井坊,涵蓋在畫框之內。影片的另外一些段落鏡頭,取景自Wassertor、聖靈教堂的前院以及碼頭。幸運的是,這些場景,在經過了一戰和二戰之後,現今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在Lübeck,一個被遺棄的鹽倉Salzspeicher在影片中作為吸血鬼來到Wisborg的落腳地。

除了Wismar,劇組還在Lauenburg、Rostock以及Sylt等地有過取景。尤其是,劇組特地來到坐落於Carpathian Mountains的Orava Castle,將其作為影片中的吸血鬼的老巢。其城堡附近的一些地方亦出現在了影片之中,譬如:Hutter曾經待過的Dolny Kubín;那條運送棺材渡河的Váh River;High Tatras的山脈全景,等等。影片的室內戲都是在柏林Johannisthal區的JOFA studio拍攝的。後來,劇組又在Tegel森林補拍了一些外景戲。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電影中另有一些戲是在斯洛伐克拍攝的。《芝加哥朗讀者》Chicago Reader的Jonathan Rosenbaum認為,「穆瑙不可思議地將內景的表現主義與外景的自然主義揉捏在了一起。」

為影片的製作成本所限,影片攝影師Fritz Arno Wagner僅僅只有一台攝影機可用。故而,影片的原始負片,僅有一本。也因此,穆瑙是小心翼翼地按著Galeen的劇本來拍攝的。原來,Galeen已經清晰地在劇本裡手寫下了各種機位元、燈光、裝置的相關指示。不過,穆瑙又自己重寫了12頁的劇本。因為,Galeen所寫的原本在導演的工作腳本裡不翼而飛了。這塊內容又正好涉及到影片的最後段落:Ellen「犧牲」(是否為救黎民百姓主動犧牲,有待商榷)了她自己、吸血鬼則在第一縷陽光中灰飛煙滅。為拍這場戲,穆瑙準備得非常仔細。影片所呈現出的每個鏡頭幾乎都與穆瑙所準備的分鏡頭,完美一致。為此,穆瑙還特別用到了節拍器來控制演員的表演節奏。

影片的原始配樂是由Hans Erdmann製作的。在影片放映的時候,他會指揮一個管弦樂隊,為影片配樂。然而,關於此影片的大多數配樂已經遺失了。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個版本,正在Hans Erdmann在1922年為這部影片做的一次現場配樂的修復版。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作曲家、音樂家為這部影片重新編曲,或者即興創作。例如,James Bernard。這位在上世紀五〇、六〇年代為漢默恐怖電影(Hammer horror films)大量配樂的作曲家——包括《德古拉》Dracula系列以及《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系列。他特別為《穆瑙之吸血鬼》做了一個名為「恐怖交響曲」(A Symphony of Horror)的電影原聲。2006年,法國作曲家Alexis Savelief也完成了其個人對於《穆瑙之吸血鬼》的配樂。且,亦取名為《恐怖交響曲》。重要的是,大多數影院在重放這部默片的時候,都會故意採用這個版本的配樂。大提琴八重奏,三元電子合成器,二位元敲擊樂器樂師,這些都成為了標準配置。通過一個變數的點擊跟蹤裝置,影片的劇情與配樂達到了一個近乎完滿的同步度。

性與死亡,二元對立

Orlock就好像是一具行走的屍體。一個瘦弱的怪物,一個光頭;尖尖的耳朵,老鼠般的門牙;細長的指甲,僵硬的走路姿勢。從此以後,穆瑙所塑造的這個吸血鬼造型,成為了一種原始符號。無數的吸血鬼電影,對其進行模仿或惡搞。再說Hutter這個角色,顯然,穆瑙將其設置成了一個為人熱情、身體矯健,性取向明確的陽光男孩。Orlock與Hutter,形成了整部影片語意最明顯的二元對立。他們就好像硬幣的兩面,他們分別地滿足了Ellen精神上與肉體上的滿足。Ellen與Hutter堪稱柏拉圖式樣的精神戀愛;Ellen與Orlock則是陷入到一種近乎獸性的肢體語言表達。兩個男人是以一種互補的姿態所存在的。Ellen輪流地從他們身上,獲取另一方所沒有的「東西」。

此外,穆瑙還在影片中安排了兩場緊接在一起的戲——教授Bulwer向學生們講課(植物吞噬果蠅,水蛭吃掉微生物);瘋掉的地產商人Knock大喊著叫獄卒觀看蜘蛛進食的過程(特寫鏡頭),以表達這種二元論的成立。課堂上也好,監獄裡也罷,都在上演一場最原始的「動物世界」。筆者認為,《穆瑙之吸血鬼》潛流著一種深邃的情欲色彩。Orlock在外形上的憔悴與枯槁,強烈地反射出他對於性愛的渴望和壓抑。事實上,Orlock的性行為從未在影片中有公開暗示。但是,但凡吸血鬼電影,吸血鬼吸人血的橋段卻一直是作為潛在的性交文本被大眾所解讀的。

對於Hutter來說,Ellen是個貞潔的妻子。她要麼趴在窗臺上逗貓,她要麼平靜地坐在那裡做刺繡。對於Orlock來說,她被一種神秘的力量以及強大的好奇心,屈從於他的啃吸。影片反復有鏡頭交代,兩人之間有一種神秘的力量牽扯著對方(Ellen總是做出求抱的姿勢,對著Orlock所在的方位)。Orlock在攀登Ellen房子樓梯時所投射出的,變形扭曲的陰影,堪稱影史經典。到底,Ellen是故意犧牲自己以拯救村民?還是,他是完全地出於一種好奇心,一種性欲的釋放。至少,她是在故意支開Hutter之後,與Orlock「幽會」的。事實上,他們的「激情」是如此激烈,從而導致Orlock失去了逃走的最後機會,消亡在陽光之下。影片最後,唯一活下來的,卻是稚氣的Hutter。

就風格而言,穆瑙為影片所營造的氣氛以及視覺構圖,正是影片最重要的二大特質。Orlock總是與拱門一起出現,Ellen則是鐵窗。有一場戲,劇本裡寫到,鏡頭隔著窗戶拍攝對岸的廢棄房屋。於是,穆瑙特意將幾根鐵棍橫、豎規則地排列在鏡頭前面,製造人物從窗後看出去的主觀視點。「Reelviews」的James Berardinelli寫道:「作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無聲電影,以及恐怖電影,《穆瑙之吸血鬼》可謂至今為止最好的吸血鬼電影。而且,很少有這樣的電影,對其後所產生的相關電影類型,產生了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花絮】
•影片在美國網站「Rottentomatoes.com」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八的新鮮度(基於48條評論)。2010年,影片在《帝國》雜誌評選的「全球最佳百部電影」中名列第21名。

•縱觀整部影片,Max Schreck飾演的Graf Orlok僅在影片第一段落接近尾聲的時候,眨了一下眼睛。而且,Max Schreck在以Graf Orlok的身份登臨銀幕之前,他早以另一個身份出現在影片之中。大家可以注意,Knock辦公室的那一方小桌。當時他正與Hutter面對面地各自書寫著什麼。當Knock在隔壁房間叫喚Hutter的時候,這位神秘人物抬起了頭。Hutter走開,他又繼續伏案。

•在影片中扮演「打鬼英雄」之姐姐的Ruth Landshoff表示,他曾經拍攝過一段,她為逃離吸血鬼,沿著海岸線奔逃的戲。結果,這一段落並未出現在任何已知的版本之中。

•幽靈馬車那段戲,穆瑙是利用底片曝光來拍攝的。為了讓馬車看上去是黑色的,穆瑙又在鏡頭前蓋了一層白布。

•整部影片下來,Nosferatu這個角色,僅僅入畫了九分鐘。

•據說,影片唯一完整的原始拷貝現收藏於德國人Max Schreck和收藏家Jens Geutebrück的手裡。

•導演穆瑙認為Max Schreck在現實生活裡簡直是個「奇醜」(strikingly ugly)的人。所以,他認為要將其化妝成吸血鬼只要把他的耳朵弄尖,再戴副假牙就可以了。

•在旅館段落,那個被劇中人稱之為狼人的生物,其實是鬣狗(Hyena)。

•在影片中飾演Hutter的Gustav von Wangenheim,並不是導演穆瑙的第一選擇,也不是第二選擇,是他的第三選擇。

•影片曾經在瑞典被禁,理由是過於恐怖。1972年,整整50年之後,影片解禁。由於影片的暴力畫面,影片在澳洲和新西蘭被評為PG級。

•在不同的英文版本裡,有些角色有著不同的名字。譬如:有些版本把Hutter改名為「Thomas」,另一些版本則將其改名為「Jonathon」。儘管Hutter的妻子在演職員名單上的名字是「Ellen」,但是仍舊有一些版本稱她為「Nina」。

•這是影史上第一部表現吸血鬼死于陽光照射的電影。 穆瑙清楚地知道,他將面臨布萊恩史扥克的巨額起訴。在非授權的情況下,穆瑙改編了布萊恩史扥克的1897年小說《德古拉》。為此,穆瑙故意改變了影片的結局,並以此為自己的行為找到藉口:你看,我的電影跟你的小說還是不一樣的。就流行文化的概念範疇而言,陽光對於吸血鬼來說是最致命的。這一概念,起源自這部電影。

•著名影評人Steven Jay Schneider將這部影片選為「1001部,你死前必看的電影」榜單之中。

仁直

本名王强冬,曾供职于《看电影》、《影响》杂志,其后出任《世界电影画刊》杂志主编,同时在《东方早报》等报刊发表大量影评文章,创立电影沙龙推广电影艺术,并与2010年、2011年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View Comments

  • 赞到爆!Max Schreck版的吸血鬼感觉最猥琐枯槁,但又最有致命神秘感的!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