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1年6月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了解你,了解我自己

影片始终伴随有一股淡淡的伤感,那是阿莉埃蒂被人类发现,失去了心爱的家。同时,翔的心脏也不堪重负,需要一场手术的挽救。一般说来,这会让人联想及宫崎骏的创作焦虑,但他却没有放任这种糟糕的情绪。可以看出,如果是遭遇现实打击,《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结尾就不会是清晨日出,打完气还略带希望,那应该是一场黄昏的告别。

0 Shares

小资电影与《南京!南京!》

陆川导演的作品我只看过两部《可可西里》《南京!南京!》。这两部电影本都取材于深刻现实话题,涉及多重思考,甚至也都牵扯到死亡(关于《可可西里》请参见纪录片《平衡》,和纪录片引背后的悲剧)。但很可惜,两部电影的切入角度都不精准,对严肃问题避重就轻,所有本该具有的深度思考都被一种简单而含混的“人性论”取代,缺乏历史现实担待,至多唤起观众眼泪、义愤等表层情绪,很难引人深思。

0 Shares

VOICE-OVER

我觉得voice over比“旁白”“画外音”给力。关键在那个“over”,还可以用在control over,game over等等,有种一统天下的霸气。voice over是给画面配上说明,也就是说通过voice把画面所呈现的不同内容control over——随心所欲的控制画面的诠释,同时,也就把画面本来所包含的voice让它去game over了。

0 Shares
%title缩略图

【译】专访《黑天鹅》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我认为现在要想创造会让人们记住的形象和观念非常难,现在电视、互联网和iPod上可以看到的影片太多了,因此作为一名电影人,我很想创造出一种可以持久的体验,但这种体验要想持久就肯定会很强烈刺激,我想让观众看了之后觉得值回票价。——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0 Shares
%title缩略图

【译】《生命之树》:时光之旅(《纽约客》影评)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他的主旨,那么他的作品就好似一通胡言。”这是马利克在评论海德格尔、以及介绍自己所翻译的《论真理的本质》(1969年出版)时所写的话。他指的是海德格尔的“佶屈聱牙的语言”。而他自己的《生命之树》也同样古怪。但他的影片的主旨是清晰的:哀伤是它的基调。

0 Shares
%title缩略图

【译】《午夜巴黎》:流动的盛宴(作者:Roger Ebert)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第41部作品。他一直自己写剧本,导演手法充满智慧和优雅,在我看来,他是电影界的一笔财富。尽管报道说《午夜巴黎》让很多看了戛纳媒体场的资深评论家都陶醉不已,不少人依旧对此不以为意。无论你是否有所共鸣,都不至于反感这部作品。

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