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吧 卓别林》看卓别林跳芭蕾舞

%title插图%num

除了打破陈旧的电影语言,寻求自己的个人风格,正如特吕弗对话希区柯克、文德斯寻找小津安二郎,世界各地的新浪潮或者新电影导演还有一项共同特征,那就是发自肺腑的迷影情怀。或早或晚,他们总是会流露出偏好某个导演,甚至不加掩饰,主动献上一番深情款款的赞美之词。
  
  周防正行也不例外,他跟黑泽清、盐田明彦等一批导演被归为“立教新浪潮”(他们同就读于日本的立教大学)。不过,从学生时代到上世纪90年代的《五个相扑的少年》,周防正行在技法上却更靠近小津。或许,刨根究底去研究周防跟卓别林的关系意义不大,因为,如果对照不同导演、影评人的十佳榜单,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卓别林就是人见人爱,根本不需要特地强调。
  
  《舞吧·卓别林》包含了好几组混类型、跨艺术、泛文化的关系影响,一是电影史,周防正行致敬卓别林,这是一部纪录片,不仅有电影片段,更有艺术化的场景再现;二是周防自身的作品体系,影片呼应了1996年的《谈谈情,跳跳舞》,内容同为舞蹈,同为妻子草刈民代主演,不过从剧情变成了纪录;三是两种艺术门类的遭遇、不同艺术家(作者)的直接对话,最后用芭蕾来表现电影,由演员饰演卓别林,舞台变成了摄影棚;四是去掉部分内容,设定线索,将芭蕾版的《跳舞的卓别林》重新编排,作为纪录片的第二部分,而加上一些精心安插的室外舞蹈,《舞吧·卓别林》很容易让人想到文德斯的3D文艺大片《皮娜》(Pina);五是从东方到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比如双方沟通产生问题,还有如果细心观察,舞蹈部分能看到日本的一些影子。
  
  电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周防正行和草刈民代到欧洲去拜访众人,内容多是节目排练、沟通交流,它可以看做是正式舞台以外的内容。后半部分是舞台上的内容,博尼诺和草刈民代奉献了精彩的芭蕾舞表演,共计13段舞,大多跟卓别林作品有关。从短片《警察》、《狗的生活》到第一部长片《寻子遇仙记》,从辉煌时期的《淘金记》到感人至深的《城市之光》,从讽刺的《摩登时代》再到总结一生、略带伤感的《舞台春秋》,借助美妙的芭蕾,电影套上了另一种形式载体,散发出异样的神奇魅力。像《警察》一段和手上芭蕾,诙谐有趣,接近银幕上卓别林予人的欢乐印象。而像空中的舞者和《城市之光》几段,情感充沛,让人看得心酸感伤,若要是对着大银幕,这音乐一起,那还不得起鸡皮疙瘩。
  
  老去的博尼诺、风采依旧的草刈民代、留在胶片上的默片大师……在交错的艺术形式和影像记忆中,《舞吧·卓别林》让演员登上舞台,又离开舞台,大有一股“蓦然回首百年身”的意思。时间流逝,生活渐远,在强调情节、韵律和舞姿的芭蕾面前,电影又多出了一层维度。

【原载于 南方都市报 木卫映画】

【作者简介】:
木卫二:自由影评人。2007年开始从事电影评论写作,迄今已在《南方都市报》等几十余家平媒发表文章数千篇,共计百余万字。担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参与编著:《华语电影2008-2009》。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