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布里兰特·曼多萨(Brillante Mendoza)在强烈的争议声中拿下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同年他的《祖母》(Lola)作为惊喜影片亮相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说起那一年风光无限的曼多萨,他的伯乐之一就是当年的评审团主席伊莎贝尔·于佩尔。戛纳之后的几个月,于佩尔与曼多萨在圣保罗重遇,欣然答应了他的邀约。这就是《人质》。
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是菲律宾最臭名昭著的伊斯兰恐怖组织,最擅长的就是绑架外国游客,阿罗约曾称他们是“想钱想疯了的暴徒”。本片就改编自阿布沙耶夫制造出的最有名的一次人质危机,史称道斯帕尔马斯绑架事件(Dos Palmas kidnappings)。《人质》在历史基础上引入了四分之一的戏剧改编,完成了一部充斥绑架片经典桥段的标准影片。
作为本届柏林主竞赛中的第二部商业类型片,相比《口诀》(Dictado),本片高质量地完成了一部商业类型片的本职工作。《人质》以英文Captive为名,展现了想把被挟持者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的野心,绑架或是俘虏片的各种情节、元素简直一应俱全。出于对大拼盘的尊重,我表示曼多萨导演水平很出色。群众喜爱的大导演标准并不统一,必要的是这个导演得有点自己的个人风格;故事不一定要拍得每个人都觉得好看,重要是有人喜欢,久而久之这些人就成了忠实拥趸,今后再坐等粉丝影响力扩大,大导演就逐渐炼成了。
在本片中,你不仅可以看到《祖母》中两位奶奶的惊喜客串,感受曼多萨的个人风格,还可以看到《祖母》中少许的不知节制也被继承扩大了下来。不说他最得意的动物意象,《祖母》里有鱼有鸭子,《人质》里就有海豚有蛇,这次还要加上个当地凤凰鸟Sarimanok;重要的是,怎样的小情节一设置就会讨人喜欢,曼多萨就要把他想得到的所有小彩头都拿出来。又一次塞得这么满满当当,做观众的怎么能领略不到曼多萨的聪明?
怎么都死不了,老鹰小鸡中的母鸡这次是我们的女义工于佩尔。如果说《天堂之路》的格伦·克洛斯还能带领大家唱唱歌,于佩尔这次就真的大部分时间都专心于哭天喊地到处扑腾了。我多么希望曼多萨是有意把这个角色编得这么烦人,是为了让欧洲观众在代入感之外还能有一点反思,看到自己的一部分,以达到沟通、理解的大爱主题。
但是我想不是这样。《人质》已经完全不配称为一部亚洲电影了;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菲律宾超过八成的民众信奉天主教的缘故,曼多萨在影片处理上表现出太多针对伊斯兰教的个人情绪,这种不冷静的视角从于佩尔拼死拯救圣经,这刺眼的一幕开始就已经变了味道。本片声称自己在谈人性,可所谓的人性发掘都是“为什么这帮普通人会变成怪物”这种熟悉的居高临下的视角。影片中的伊斯兰极端分子,非得老说他们跟日军一样强抢民女,请问这种语境下实现宗教对话何以可能?一部主旋律大片对于与伊斯兰世界的沟通根本毫无建树。
在主竞赛单元看到《人质》,让人嗅到一丝因冷战而出生的柏林电影节好久不见的冷战情绪,这是历史活生生的倒退。我相信更多的欧洲观众和我一样,看到的是一种不应有的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