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2】《恩典》:典型的欧式救赎片

%title插图%num
看德国导演马提亚·甘斯勒的《恩典》会让人联想起黄建新导演在2000年拍摄的《说出你的秘密》,只不过后者谈论的是中国式的伦理道德,前者谈论的则是欧洲基督教式的心灵救赎。

位于北冰洋沿岸的哈默菲斯特是挪威最北的城市,从每年的11月22日到次年的1月21日,这座小城都会经历极夜,太阳永远地藏在地平线以下不会升起,城市在漫长的黑夜与永恒的黎明之间徘徊。来自德国的天然气工程师尼尔斯因为长期工作原因,把自己的妻子玛利亚和儿子也接来此地,尽管他早已有了一个情人。玛利亚在当地医院护垂危病人的工作,她看上去很快适应了这里阴暗朦胧、甚至有些超现实的天气。就在某一天下晚班开车回家的路上,她被天空中一道绿色的极光吸引,精力分散撞上了一个东西,也许是只狗也或许是个人。但恐慌之中的她却驾车逃逸离去。

影片的戏剧冲突就此展开。次日当地新闻报道,人们发现了一个十七岁女孩的尸体。巨大的心理阴影笼罩着整个家庭,玛丽活在终日的恐惧和深深的负罪感中,曾在当晚返回现场,但由于大意一无所察的丈夫被愧疚感折磨,用手机摄像头无意间拍到父母对话的儿子也因此抑郁消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心理重压之下,玛利亚和尼尔斯原本岌岌可危的夫妻关系却在共承担对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彼此的陪伴中完成了由恐慌-逃避-愧疚-踌躇-忏悔的整个心理历程,并最终在对向受害者父母说出真相完成了对自我心灵的救赎。在情节建构的主线上,导演基本实现了人物在走向心灵救赎过程中的因果和逻辑关联,只是这种因果铺陈与沐浴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对于非基督教国家的观众来说显得不够充分。

基督教是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观的一种体现,从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欧洲人的生活。“救赎”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是指如果人们一直心存对上帝的敬畏与信仰,他必将得到上帝的拯救。基督教认为,由于人类的祖先违反了上帝的旨意,因而是负罪者;人类只有在现世中忏悔,坚定对上帝的信念,才能最终得到上帝的救赎。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十字架和教堂唱诗班都影射着这一教义,尤其是作为救赎象征的背景音乐片的反复出现。音乐是基督教最常用的一个元素。只要在教堂里,不管举行婚礼还是祷告,我们都能听到唱诗班优美的歌声。基督教相信,音乐是来自于上帝的天籁之音,能够触动人的灵魂。在影片中,它出现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为影片增加了深度,为表现救赎主题做了最好的背景诠释。在为玛利亚医院病人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尼尔斯被医护人员和重病患者一起合作的关于爱情与美好过往的空灵歌曲所感动,轻轻地用手抚摸起妻子的肩头,片中四次出现玛利亚在教堂唱诗班吟唱的场景,都表现着这一基督教式的救赎情怀。

马提亚·甘斯勒也同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相信人性的真善美,女孩事发地点无数陌生人献上的鲜花,遇害女孩父母在知道真相后对玛利亚的宽恕都是证明。为了降低影片的道德说教感,导演还在影片中延伸出一个视角:儿子的手机摄像头。作为一个客观记录的外置视角,这一设计减弱了类似主题会在一些观众中引发的排斥感。

王婧

旅法电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