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2】综述:波茨坦娱乐业

%title插图%num

Platz Entertainment (Sight & Sound April 2012)
by Nick James
Translated by: Vincent Ho 搵岑荷

尽管波茨坦广场的寒冷较往年严酷,更具实验性的青年论坛单元遭遇缩减,全景单元观影不便,今年柏林电影节的工作对于各位电影人来说还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这种“按部就班”也多少意味着大家得各行其是。接近尾声时几乎每个跟我聊过的人手上都有一点好电影值得推荐,但每个人的片单都不一样。面对数量庞大的参映影片,你大概可以看到30部左右,喜欢其中的五部,而因为排片撞期错过另五部好片。

不过你也不能说柏林电影节完全不行。作为一项巨型的城市活动,今年它的票房达到了相当令人艳羡的高度。在去年秋天的一场德国影评家酒会上,合约直到2016年,面相亲善的电影节主席Dieter Kosslick再次遭遇了“如何应对这一大堆负面反馈”的施压。基本上每年,主竞赛单元都会受到点严厉批评(我本人就不止一次大骂柏林电影节),但今年我注意到情况大有改观。往年负责拍板的欧洲电影市场展(European Film Market)对组委会的干预减弱,这无疑与不少人退出电影节工作有关。克服了之前选片过度依赖话题影片的软肋,今年的主竞赛单元呈现出多样的审美情趣,其综合质量高于往年,尽管少了去年《一次别离》《皮娜》《都灵之马》这样的亮点。

怎料,迈克•李领衔的评审团最终却在评论界投下了重磅炸弹,他们把金熊给了塔维尼亚兄弟的《凯撒必亡》(Cesare deve morire),不顾影评人对米古尔•戈麦斯《塔布》(Tabu)一边倒的喜爱。也难怪很多人惊呼不理解,毕竟塔维尼亚兄弟的代表作《我父我主》(Padre padrone,1977)《疾走繁星夜》(La notte di San Lorenzo,1982)《卡奥斯》(Kaos,1984)距今都已经很遥远了。

在跳到这两部影片之前我想要说几句。这一众媒体的喧嚣有趣点在于它丝毫不属于之前所说的“按部就班”。如果这也能算是一种新的迷影态度,影评人在面对他们所喜爱的作品时丝毫不需要向后退一步,来看得开阔一点;甚至更糟,在观影之前提前预知了自己喜好——用自己的笔为《塔布》摇旗呐喊、披荆斩棘。传言说有个影评人如此肯定《塔布》必将杰出,以至放映前就在推特上一小时一小时地倒数《塔布》的到来。

%title插图%num

事先说明我绝不是那种把自己喜欢的导演当作圣人或是足球队那样捧着的人,但要是问我,我估计也会把大奖给《塔布》。戈麦斯(Miguel Gomes)的作品,其细腻度、创新性与智慧远超出于其他对手。作为一个基本可以用“烈爱”(amour fou)来形容的故事,《塔布》借用了F•W•茂瑙(F.W. Murnau)1929年《禁忌》(Tabu)的名字和小标题,以一段戏谑式的序幕开场:一名19世纪的非洲探险家,沉溺于爱人罹世时不在其身边的痛苦,只身来到世界的尽头,最终仍无法忘记她,便把自己送给鳄鱼吃掉了。通过对早期种族观念下影像不置褒贬地再现,序幕的剧情在一组土著人的定格画面中展开,以荒诞不经的口吻向奥里维拉(Manoel de Oliveira)表达了致意;这也预示着《塔布》在电影创作上的不凡魅力,足以与Raya Martin的《大独立》(Independencia,2009)和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一较高下。

正片以现时里斯本相邻而居的两个老女人开始。皮拉尔热心于现实与人道,隔壁的老妪奥罗拉则刚好引起了她的注意。有次,奥罗拉佛得角裔的保姆桑塔请求皮拉尔去艾斯托利尔把输了个精光的奥罗拉给拖回来,奥罗拉向她诉苦自己简直是受雇女儿的桑塔的囚犯。在这段情节里继续费墨水描述下去,我想只会影响你的心情,因为戈麦斯即将带你进入那一场浪漫多情而灵光闪动,50年前非洲热土上的禁恋。

非洲部分解答了影片为何要盗取和《禁忌》一样的名字,它由默片搭配旁白组成,旁白中包含了不少恋人间甜蜜的紫色情书。这一段火花四溅的外遇,主人公正是当年欲火中烧的少妇奥罗拉(Ana Moreira饰)与她丈夫的好友文图拉(Carloto Cotta饰),一个长得像埃洛•弗林(Errol Flynn)的胡髭男,有时还在乐队里当鼓手玩点Phil Spector的歌。

这部在形式上杰出的影片没能达到绝对意义上的“伟大”(最终只获得了毕希纳奖和创新奖Alfred Bauer),是因为在这些对过去影像材料的变形,和以旁白表现的浪漫情信中,涌动着的是一颗情绪化的心。同所有杂糅形式的作品一样,影片结尾理应情感爆发最激烈的四分之一平淡了。即算这样,要是没了这封写给电影的真挚情书,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将会感觉相当无聊。

%title插图%num

对塔维尼亚兄弟(Paolo & Vittorio Taviani)《凯撒必亡》的得奖口诛笔伐其实也是没有必要的。他们关于囚犯们在狱中排演莎士比亚《凯撒大帝》的黑白故事纪录片,让排演与狱中现实琐事发生了交织,其精简的场面调度(mise en scène)亦提炼出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桎梏。尽管这些犯人演员中有几个演得有点浮夸,但大多数人的表演还是向观众给出了一触即发的情感冲击,尤其是饰演凯撒的Giovanni Arcuri,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演员。再加上考虑演员们说的是意大利语,英文字幕也不像是一句句找了莎士比亚的原文,看着这帮日晒雨淋、体格健硕的亡命之徒排出的戏最终还能达到如此生动的效果,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其他 The rest of the field

真正令人失望的反倒是几部名导之作。身为曾拍出令人耳目一新《基纳瑞》(Kinatay,2009)的曼多萨(Brillante Mendoza),试问还能有比《人质》(Captive)更敷衍的后作么?根据01年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意外绑到传教士和游客的真实事件改编,本片似乎基本就是在一个看似丛林的地方不停赶场,这一秒人质和绑匪关系缓和了下一秒又强抢民女了,别说观众入不了戏,就连女主角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在片子里都看上去真诚希望能在别的地方。

虽然我对于加列夫(Tony Gatlif)为了赶紧向占领运动献上电影颂歌而做了那么多资料搜集感到由衷的钦佩,但是《愤怒》(Indignados)实在是太依靠于它企图博取我们善心的卖相了。然后我怎么也不会说盖•马丁(Guy Maddin)的《锁眼》(Keyhole)是部烂片,但是它实在是一锅难以消化的大乱炖。它说的是混黑道的尤利西斯•皮克(杰森•帕特里克饰)回到了祖屋,一开始只是被大帮警察围着,结果房子里住满了生人勿进的鬼魂,其中楼上某间屋某个角落里还有他老婆(当然是马丁的缪斯女神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演的),他们都对皮克苦等已久。马丁的性心理突击手法还是很奏效,但是那种漩涡感这回真的让人晕得有点烦了。

我对于今次自己能躲过《特别响,非常近》这部吵哄哄的垃圾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在伦敦看过了,这种电影的存在显然就为了红毯充充场面。其他早在英国放过的还有《铁娘子》《制胜一击》《漂亮朋友》,不过另一部全明星的我就不太可能在之前看过了,比利•鲍伯•松顿饱受批评的《简•曼斯菲尔德的汽车》。可能因为这部片本就不想太严肃所以我看得还是挺开心的,虽说它挖掘的是一个多次战争洗礼后的阿拉巴马家庭。影片以一场反越战的示威开始,领头的是中年嬉皮士Carroll Caldwell(凯文•贝肯饰),为的是恶心他爸Jim(罗伯特•杜瓦尔饰),一坚定共和党人和车模爱好者。第二天包括另外几个子女Skip(松顿饰)Jimbo (Robert Patrick), Donna (Katherine LaNasa)在内的Caldwell一家得知了他们离家多年的母亲在英国的死讯,而母亲的新姓氏Bedford一家将带她回来。接下来的故事就在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式的文化冲突中展开了,Jim的旧对手约翰•赫特领着英国范的一大家子,一出现就是对声名狼藉的Caldwell一家讽刺性的对照。尽管松顿对节奏的掌握有点飘,但疯狂的笑料,应接不暇的诙谐,辛辣的正宗黑色幽默还是令《简•曼斯菲尔德的汽车》格外突出。它瞄准的就是雅俗共赏。

%title插图%num

值得称赞的还有《芭芭拉》(Barbara),当然擅长拍冷峻心理戏如《耶拉》(Yella,2007)《耶里肖》(Jerichow,2008)的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已经拿到了最佳导演银熊奖。上世纪六十年代波谲云诡的东德小镇,噤若寒蝉又冷若冰霜的女医生芭芭拉(尼娜•霍斯Nina Hoss饰)从柏林下放到当地诊所。虽说同事们都觉得她不好打交道,主任安德烈(Ronald Zehrfeld饰)却对她一见钟情,尽管他也碰了一鼻子灰,还被她点破他同时也是上面来监督她的。神通广大的芭芭拉总是骑着部单车,老练地在史塔西(东德国家安全部)特务没完没了的搜查下藏东西。正当大家都在猜她是不是有秘密使命在身的东德特工时,谜底揭晓,她不过是在等着和她的西德爱郎相会。随着故事展开,安德烈借了本俄国医疗故事给芭芭拉,两人之间的坚冰逐渐融化、升温。霍斯用极其精准的表演刻画了这个女人优雅的气质,她无声的抵抗,空虚、忐忑与谨慎。

《影子舞者》(Shadow Dancer)中另一个女人也正经受多重的困扰,这部来自James Marsh同样冷峻的悬疑片讲述了一个爱尔兰共和军的杀手如何转变为一个线人乃至情报贩子(tout)。身为一个来自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母亲,克莱特(Andrea Riseborough饰)幼时就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弟弟被害,在伦敦策划炸弹袭击时她被捕,MI5的Mac(克里夫•欧文饰)顺势要挟她暗中监视她激进分子的哥哥,结果她又很快就被共和军内部怀疑了。贝尔法斯特街头中Riseborough大红衣的身影颇令人信服,其中有一两个场景也挺不错,比如一个平民葬礼倏地变成了北爱皇家骑警队(RUC)眼皮底下的誓师大会。但是它的剧本实在是弱了点,靠的全是双线叙事的滥用和讲危机剧情的那老一套,同《芭芭拉》的差距真可谓立竿见影。

另一对分据及格线两边的是Frédéric Videau的《孑然》(À moi seule)和乌苏拉•梅尔(Ursula Meier)的《山上的孩子》(L’enfant d’en haut)。前者搭建了一段不合常理的场景,绑匪对藏了多年的女孩Gaëlle不但很好,甚至从来没碰过她。Gaëlle长成大姑娘(Agathe Bonitzer饰)后逃脱了,余片就基本上是在说她如何面对过去。《山上的孩子》则关注的是12岁的Simon (Kacey Mottet Klein饰),他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小镇里,每天从度假村里偷滑雪器材然后转手倒卖给他的伙伴们,以帮补他疑似卖身的姐姐Louise(蕾雅•赛杜饰)。尽管Agathe Bonitzer演得确实不错,《孑然》始终没有突破绑匪人质题材的窠臼;而《山上的孩子》虽然翻来覆去也就那样,还是拍得挺好的。

有两部电影敲定四月将在英国上映。那部大家都知道的,讲月球纳粹基地大反攻的芬兰科幻片《钢铁苍穹》(Iron Sky),为满足大家娱乐的需要,又拿纳粹出来涮了一把,还佐上了对《星际迷航》(Star Trek)《法国小馆儿》(‘Allo ‘Allo!)的综合恶搞,不过笑料真还得再加强。凯文•麦克唐纳向雷鬼之父鲍勃•马列致敬的《马列》(Marley),漫长得真是拿到BBC四套当音乐教育片才比较合适。不过考虑到片子是马列之子Ziggy资助的,拍得跟圣徒传一样啰嗦倒也还可以理解,毕竟人家还稍微提了提传奇背后的阴暗面。

%title插图%num

电影节里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反倒是关于音乐。它来自瑞典的心理悬疑片《阿瓦隆》Avalon,深得黑帮片精髓讲的却是五十年代生人(baby boomers)的崩溃。有一刻主角(极憔悴,Johannes Brost饰)晃进一家迪厅,DJ播起那首Roxy Music乐队的Avalon,他一个人用过去流行的木偶舞孤独地跳着,似乎只要有那首歌就又能回到那个跳着舞的青春岁月。不论柏林电影节将来是否能回到过去的水准,今年无疑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