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影不能走向简单的悲情主义

p1560385729

(《爱》中,哈内克所有的电影都残酷、冷静、极致,但从未陷入苦情的陷阱)

爱能分轻重,但不分贵贱,爱只怕承受和付出,却不惧怕死亡,它的本质就是光。它犹如生命阳光下的小蜡烛,在生命如日中天和爱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爱多半成为灼伤彼此的火焰,而当死亡即将降临的时候,爱的余温却能照耀彼此相爱的人,藉以取暖,它是人性中最亮的那一部分,是虚无中的唯一。

牢牢不放并不算爱,充分保证伴侣生命的尊严和自由才是真爱。

电影不能走向简单的悲情主义,这是迈克尔-哈内克一再对全部电影人所强调的。《爱》全片事无巨细地记载着一位老年音乐家乔治默默地承受老伴安娜中风后生活砸下来的一切,从怜悯,到劝慰,到忧虑,到焦躁,直到发怒。面对死亡,乔治施展了浑身解数也毫无对策。最终为了避免彼此痛苦而用枕头捂死了老伴,影片毫无营造通常此类电影的亲情讨论之类和天伦之乐等廉价情节,而是充满了对道德和伦理的质疑,爱一个人到底是放手让他(她)安详死去还是让其痛苦活着,互相折磨?人到底可以为爱一个人付出多少?影片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面临死亡和因爱不舍双重纠缠下的老年人痛苦内心。

《爱》对白不多,不急不缓道来却极其精炼,三言两语间即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开场乔治和安娜简单的老年生活和彼此间的深情如细雨润物般展开;女儿满口孝顺,心理却巴望着两位老人死去,好变卖房产;两位护工的性格也因其和乔治的交谈一览无遗,一细心温情、一贪婪暴躁。乔治在照料妻子中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绝望和无力感,在他和女儿、女婿、护工及学生的交谈中慢慢溢出。爱不仅仅是单相的爱,它还包含了恐惧,悲伤,失望,虚伪等等一切,你从片中所体会到的所有情绪都是爱的一部分。

迈克尔-哈内克的所有电影都深蕴着导演本人寻找人类痛苦根源的努力,他的电影就仿佛是将角色置身于无处不在的闭路监听场所一般,让观众作为监视者,去审视高度真实还原的生活,从而一起直面人性中被扭曲变形的部分,逼视无可逃脱的现实,于此着重突出现代社会里人在困境中的软弱孤独,无出路的绝望,以此来引发观众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这点在《爱》中以“大象无形”的高超电影手法充分展现,仅用两三个场景,哈内克就体现了其话剧出身大师级的调度水平。主体聚焦在他们生活之地,一个爱的寓所,同时也是死亡的坟墓,摄像机多角度的固定摆拍,正是纪录这个彷如密封系统般爱的内在运行过程,记录着两个人从生到死的痛苦心路,同时还用各种声相和潜意识段落增强其感染力。但全片最震撼的地方却是乔治因妻子不吃不喝欲求速死的绝望心情而打的那一巴掌,暴力的侵袭打破了一直笼罩在两人之上的伦理道德约束,照顾已无意义,还不如放手让彼此解脱。

影片结尾,哈内克用乔治捕捉和放飞第二次误入的鸽子让观众来了一次情感的逆转,刚亲眼目睹他捂杀妻子的观众从而从震惊恢复过来,明白了乔治的苦心孤诣:牢牢不放并不算爱,充分保证伴侣生命的尊严和自由才是真爱。是以全片残酷、冷静、极致,但哈内克从未陷入苦情的陷阱去诉说爱情,抛弃廉价的惊悚和虚伪的纯善,正是他独有风格的标签。

兰波

影评人,曾供职媒体,任电视台编导和凤凰视频VIP频道主编,目前是电影从业者,常年给凤凰、搜狐、新浪等媒体撰稿,曾用笔名:其实偶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