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网2013年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专题】
柏林电影节近两年的选片状况堪忧,除了偶现一两部佳片,整体水准非常让人失望。今年的竞赛单元也差点让人泄气了,好在出了埃米尔·巴格泽这匹黑马,冷酷黑色的风格、天才的构思和想象力、完美的影像,《和谐课程》让人惊讶的只想说“赞到爆!”。
哈萨克斯坦导演埃米尔·巴格泽是一个即使在英文网站都找不到太多资料的电影新人,2008年才进入电影行当,《和谐课程》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但是可以想象在《和谐课程》之后,国际影坛一定会对这位无论想法、风格还是技术都既成熟且个性鲜明的新人导演刮目相看。
《和谐课程》的主人公——家境贫困的十三岁男孩儿阿斯兰和祖母两人生活在哈萨克斯坦。参加学校体检时,他被以布拉德为首的小混混们恶意作弄,从此看见水杯就呕吐。布拉德是这个学校小混混头目,按时接受喽罗和其他学生们的上贡,而他自己则受控于一对年纪更大的黑帮双胞胎。班里新转来城市男孩梅赛因,和阿斯兰做了同桌,一直与这里格格不入的梅赛因也经常受到布拉德等人的欺负。直到有一天布拉德被人杀死在校园,凶手有可能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独特的暴力美学
在《和谐课程》里,埃米尔·巴格泽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巴格泽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影片一开场,用三四个镜头就抛出了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空旷的草场、破落的庭院、辽阔的冰天雪地,突然画面一转,镜头从这样萧索的美景转到阿斯兰追羊宰羊、割喉放血、掏脏剥皮,画面详尽到让人担心会遭受动物保护人士的投诉,残酷的让人不愿直视。
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怎样能把观众留在椅子上不至于起身离开?埃米尔·巴格泽的方法就是用各种“美色”!完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一边是完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埃米尔·巴格泽启用美丽的少年演员亦是电影手段。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绝对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面孔成为一把利器,将美和暴力完美分割。
令人称赞的电影语言
埃米尔·巴格泽的导演基本功非常扎实,视听语言方面几乎无可挑剔,影片里好多镜头单挑出来就可以做光影构图教材。摄影方面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导演往往偏爱一类镜头,但是埃米尔的全景和特写都非常出色,令人印象深刻的几场调度如阿斯兰站在桥头看许多孩子在河上滑冰,从大广角冰面全景到阿斯兰脸部特写,再推到带阿斯兰背影的全景,一个流畅的移动镜头下来,令人叫绝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镜头运动本身的节奏感,竟能够如呼吸一般传达出人物情绪。
有深度的思考
《和谐课程》是一部表现校园暴力的现实主义电影,但其格局远远大于此。在“以暴制暴”的表象背后,是埃米尔·巴格泽用一切可运用的电影语言进行的对暴力的深度思考——暴力的成因是什么?外力和内因对它的影响有多大?是否有摆脱的契机?于是用近乎残忍的现实手段表现暴力,用超现实手段完成思考,影像愈残酷,思考的力量便更显慈悲。
【原载于网易娱乐】
(编辑:赵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