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回味从IMAX影厅走出来时的感受,全身颤抖麻木似乎在观影时倾尽了所有精力,也正是如此我也不断在努力去理性分析为什么《地心引力》能带来如此观影体验,而它是否真是传说中的“年度神作”,是否真配的上Metacritic的96分,烂番茄的97%以及IMDB的8.6?亦或只是高潮般的观影体验蒙蔽了观众的双眼?
要想分析《地心引力》是否是“伪神作”,那么首先就要从它的负面评论着手。我大致看了下几个外国影评网站以及前几天法国媒体首映式结束后的推特反响,负面评论虽然占极少数,但几乎都是炮轰《地心引力》简单通俗的剧情。这让我回想起前几年《阿凡达》上映后的情况,受到的不少批评同样也是“视效无与伦比,但是剧情太烂俗”。或许要想评价《地心引力》,《阿凡达》或许是必须提及的影片之一。两部影片同样用最顶尖的技术和出色的3D效果让观众在电影院里面感受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但两部影片也同样在剧情上备受指责,然而两部片却是根本上的不同。《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两个宇航员在太空站被毁后,漂浮于浩瀚无尽的外太空努力求生尝试回到地球的故事。阿方索·卡隆在不少采访中都表示,《地心引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因为它的故事和风格都是如此现实,是基于现实的虚构,而非对未来的幻想,所以这样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心引力》在剧本上的创作空间,想象两个宇航员在外太空无依无靠的漂浮,能发生些什么故事?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完预告片后最大的疑惑。阿方索·卡隆和儿子霍纳斯·卡隆在这样的限制下完成了一个极其简单平铺直叙的求生故事,完整丰富,能让影片撑过90分钟,其实追求的也是“现实”的初衷,而《地心引力》中不少小概率事件,如“主角为嘛那么倒霉/幸运”之类的,也正是因为这忠于现实的初衷,为了让影片足够“商业化”足够精彩,才会出现刻意制造冲突设计惊险桥段的问题。
《地心引力》现实的设定致使其故事过于简单的同时出现剧情刻意的问题,而故事简单又导致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再次说回《阿凡达》,距离当时的观影热潮已经三年多了,但是它的故事还在你心中存有多少当时的“震撼”和“感动”呢?这同样也是《地心引力》的问题,就算我如此喜爱这部电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体验仅限于现场那90分钟,让我着迷的同样也是那90分钟内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故事本身却并没有经得起时间沉淀的厚度,没有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当然这样说一部商业大片有点太装逼太挑剔,但想要把《地心引力》拉下神坛,似乎也只能找这些借口了。
那《地心引力》的故事难道就真的是坨屎吗?上文提到《阿凡达》是评价《地心引力》不可回避的影片之一,那么另外一部就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地心引力》可以让人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最后一幕也可以看做是的致敬或呼应。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心引力》就像是极简版的《2001太空漫游》,极简到人人都能懂的好莱坞式剧情,然而在如此极简的剧情之下却也有对生命重生的隐喻等足够坚实的思想内核。这些内核在《2001太空漫游》中也有提及,虽然要想追赶那样的“真神作”还差个十万八千里,但它足以让《地心引力》区别于好莱坞普通大片。
我们同样还可以来分析剧情,它真的就是“极简”的“没剧情”吗?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为什么卡隆父子要这样写?例如当Matt问Ryan在母亲地球上有没有亲人时,按照套路化的编剧思维,理应得到的答案是“有”,一般来说是有子女,有男友或丈夫也是可能,让角色有活下去的动力。但是卡隆父子不仅选择了“没有”,更是安排了“失去”,这直接让故事情绪陷入孤独的绝望感中,与浩瀚黑暗的外太空背景完美契合,也因此才有了后来那一段潜意识对话,并让那段对话有了比套路化的“回到亲人身边”更深更独特的一层涵义。所以看似极简的剧情,但其实却是一个完整丰富并不空洞的故事,在这里“简单”并不等同于“烂”,反而是放大了化繁为简的魅力。
《地心引力》并非如普通好莱坞大片那样仅仅靠技术征服观众的电影,它极简的故事却包含了充沛的情感,这也是《地心引力》最让我惊喜的一点。得益于阿方索·卡隆的指导,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以及配乐摄影等各项技术环节的极致,《地心引力》将这个简单的“求生故事”中所有的情感力量都挖掘了出来并无限放大,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不仅仅局限于视听,而是所有感官全方位的情感释放,这其实反过来得益于故事的极简,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营造气氛烘托情感。于是才有包括我在内的观众会有恐惧兴奋刺激紧张绝望感动悲伤释然等丰富的观影体验。
阿方索·卡隆的执导让他无愧于一个明年奥斯卡的最佳导演提名。大家都知道阿方索·卡隆执着于长镜头,《地心引力》中的长镜头虽然不少都是后期合成,但每一个长镜头都是绝对有效,并没有过度炫技让人以为在游乐园看4D电影的感受。《地心引力》中的长镜头大多都是持续移动旋转,在未映先热的那个片头16分钟长镜头中,阿方索·卡隆多次转换镜头视角,从客观到主观,从桑德拉·布洛克的视角到乔治·克鲁尼的视角,来去自如一气呵成。如此多的长镜头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观众彻底进入影片成为片中角色经历角色的所有感受。例如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先是远景镜头中桑德拉·布洛克在黑暗无尽的太空中旋转,镜头逐渐拉进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直到特写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然后镜头“穿过”桑德拉·布洛克的太空服面罩,贴近她的皮肤,捕捉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惧的眼神,最后镜头再转向面罩外,观众便从“围观群众”成为了桑德拉·布洛克,通过她的视角感受太空的震慑,同时也经历了的她的恐惧和绝望。而在这样的长镜头中,出色的3D效果则是锦上添花。其实3D从来都更适用于水下空中的运动镜头,而《地心引力》那样持续运动的太空失重悬浮式运动镜头则让3D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做到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同样锦上添花的是视觉效果,在看《地心引力》前我以为明年奥斯卡最佳视效大奖非《环太平洋》莫属,然而看了《地心引力》后才意识到该片将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大奖。片中视觉效果成功呈现出震慑人心令人畏惧却又绝美惊艳的浩瀚太空,让观众在“WOW”的同时经不住战栗之感。
可是如此极致的技术支持是否足以让《地心引力》成为“神作”?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地心引力》是不是传说中的“年度神作”。在写完这篇文后我想这样说,《地心引力》或许并非神作,但却是今年好莱坞最好的电影之一,而在娱乐性观赏性和思想性等综合指数上我想今年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与之匹敌。同时它也是必须走进电影远去“体验”的电影,因为这或许就是它的意义所在,重现电影最原始最纯粹的魅力,让观众走进影院去经历一个永远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短短90分钟内亲身体验故事中那些角色的所感所受,而在我的记忆中,如此极致的观影体验是我从未有过的。所以我才如此迫切的希望国内赶在盗版前快快引进,据说年内仍有些许希望而我每天都在期盼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