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柏林影展有不少南美国家的作品,这些影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让我们看到“trouble!trouble!trouble!”。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阶段的矛盾折射,是当今南美国家的思考,自然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相比较来说,阿根廷女导演塞琳娜·穆加以女性视角,将社会问题缩放在大环境下的普通家庭中,关注问题下的个体,倒比那些集体焦虑真诚了许多。
《河流的第三侧》影片开始营造的是幸福温馨气氛,四个孩子笑闹玩耍,父母相亲相爱,让人有一种这是一个幸福家庭的错觉。但是慢慢的,我们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父亲乔治尽管会在家里和孩子们身边出现,可从来都是待一会儿就离开,有时候是和母亲做爱,有时候是给家里添置生活用品。再后来,我们发现还有另一个家庭存在,乔治的不同身份慢慢揭示——尼古拉斯他们的父亲、另一个有产阶级家庭里的丈夫、受人尊敬的医生、颇有些专制粗暴的农场主……这些不同的身份,给儿子尼古拉斯带来了压力和伤害,他一方面憎恨疏远着乔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仗这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河只有两岸,“第三侧”是不存在的,正如尼古拉斯的处境。母亲所代表的家庭和父权被分划成两个不同的阵营,尼古拉斯在任何一方都得不到真正的归属感,于是终于下决心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当尼古拉斯在妹妹十五岁生日宴前一把火烧了父亲的农场,并在生日舞会一支舞结束后爬上去向未知的运输车时,我们知道,不管“河流的第三边”是否存在,起码尼古拉斯踏上了追求的道路。电影结束在明亮的月光和柔和的睡脸,让影片一直隐隐压抑的情绪得到充满诗意的宣泄。
在阿根廷,“双重家庭”的现象很常见,就如我们说的“包二奶”,尼古拉斯就是私生子一样的存在。“二奶”和相应产生的“私生子”其实是一个很有可挖掘性的群体,曾有人研究中国“二奶”现象,论文洋洋洒洒写了百页。他们虽然被刻意忽略,但这个群体往往折射着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等等。年轻的尼古拉斯痛苦、困惑、迷茫,根结就是父亲的双重生活,而这个问题究其根源,又与阿根廷社会的性别歧视有很大关系。可见在《河流的第三边》中,虽然女性不是影片中心人物,但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塞琳娜的关注依然与女性有关。
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得意弟子,塞琳娜·穆加有着女导演难得的沉静。懂得在宏大主题下选择和坚持自己所擅长。要知道,南美国家复杂繁多的矛盾和问题,很容易让作者什么都想拿来说,却什么都表达不好。塞琳娜选择了尼古拉斯,便自始至终围绕着父子关系,以及一个男孩的自我成长与选择来叙述,背后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道德思考,被巧妙放在衬托的位置,让影片饱满,却不喧宾夺主。
到今天,本届南美军团在竞赛单元的影片已经全部放映结束,从整体水平上看,重现五年前南美影片横扫柏林的辉煌很难。但是,《恐惧的历史》由柏林世界电影基金会支持(当年勇夺金熊的秘鲁影片《伤心的奶水》也由此机构赞助拍摄),《未来海滩》是本届竞赛单元唯一一部同性题材,而《河流的第三边》则由马丁·斯科塞斯亲自保驾护航,到时是否会爆冷门尚未可知。
剧情提要:十七岁的尼古拉斯和母亲及兄弟姐妹住在阿根廷恩特雷里奥斯省的一个小镇。他们的父亲是令人尊重的医生,尼古拉斯却和他关系疏远。他服从、却也恨着父亲,因为他只是父亲见不得人的双重家庭的产物,而他也看到父亲的双重生活给母亲和他的家人带来的伤害。但因为是长子,父亲希望他继承医生事业,还有乡下的农场,这给尼古拉斯带来压力并产生青春期叛逆心理。随着与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尼古拉斯觉得自己必须要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行动。
【发自腾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