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2》:探索动作电影的新语言

raid2_text1

系列电影的第二集,难拍,但也蕴含无数潜力。

难拍,往往是因为第一集珠玉在前。拍好续集的难度,一则来自电影本身,即如何在第一集基础上推陈出新,二则来自观众压力,第一集培养起来的粉丝,很容易期望过高,纵使续集本身有进步,有时也赶不上期望,最后演变成失望。

《突袭2》所面对的,就是这种局面。

为了破局,编导首先从大的故事架构上,力图展现与第一集完全不同的内容与风格。和绝大多数续集一样,《突袭2》的野心更大:一反第一集有限场景与单一任务设定,而着意描绘一个全景式的城市犯罪图景,有着警与匪、以及匪方多个帮之间的复杂关系设定;只要影迷爱瞎想,从中不难看出《用心棒》、《教父》、和《无间道》等片的影子。

有不少评论为这样“宏大充实”的剧情架构而欢呼,认为本片开创了纯粹动作片的史诗结构。对此,个人持保留意见。

框架设定其实是个粗活,关键得看其中填充的细节,能否支撑、并丰富那个框架,否则只是空中楼阁而已。略微可惜的是,《突袭2》在剧情的铺排上,依然比较简陋。特别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阴谋,基本上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片中的老大们,真如框架设定中那般“能罩住场子”几十年的话,应该是轻而易举就能拆穿阴谋的,至少可以雷厉风行地找出线索,可影片却楞当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这种细节上的敷衍,削弱了剧情设定本来可以有的真实质感,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有些色厉内荏。

同理,作为剧情另一条主线的“卧底”,对增强戏剧张力、丰满人物形象的贡献也非常有限。在同类题材电影中,类似卧底接头、联系的段落,以及偷取信息的桥段等,向来被渲染得紧张神秘;在本片中则处理得令人发指地简单,比如电话卡的安全性问题,以及监听器摆放位置等,都有一种“懒得思量”的随意架势。

至于卧底身份对角色性格心理、以及人物关系的影响,不是缺乏表现,而是表现乏力:影片有好几处铺垫,都有很强的暗示作用,明明是奔着“接下来可能有戏”去的;然而,及至影片结束,也没等来所谓的“回应”,仿佛编导在某一刻微醺时灵感一现,后来却彻底喝醉以至于断片了。这样的疏漏之处,全片尚有不少,其直接后果,就是使得部分情节显得比较突兀。

随着剧情设定的扩展,人物自然也随之增加。《突袭2》中单论有表现机会的角色,就有十来位。除了一两位有比较丰满的性格外,其他都流于表面。特别是男主角,尽管有远比第一集复杂的设定,结果在总体性格可辨识度、以及特定场景心理表现方面,比第一集反倒退步了;两个半小时看下来,还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当中,有演员伊科·乌艾斯的演技问题,但编导对某些情节设置的疏漏、及特定场景氛围营造不力,也是造成主角形象没立起来的主要原因。

人物塑造功力的不足,在片中“老大儿子”这个角色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从银幕露面时间来看,这一角色的戏份几乎赶上男主角;论人物的复杂程度及发挥空间,比男主角的设定还要强。可是,阿里芬·普爪(Arifin Putra)的演绎总给人浮在表面的印象,特别是某些应该大放光彩的时刻,并没有把握得很好;角色的气势是有了,但本该有的层次感却没表现出来。

其实,角色的丰满,跟其所占银幕时间并无必然关系。片中由亚言·鲁西恩(Yayan Ruhian)饰演的“忠诚杀手”,出镜不过三场戏,却塑造了片中最为完整的形象。论演技,他不会比男主角强;他所塑造角色的成功,主要在于编导在每场戏中,设计了一些小细节,让人物情绪与心理有“发酵”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建立起与观众较强的情感联系。遗憾的是,《突袭2》中的其他角色,并无此等用心待遇。

不过,纵使觉得本片剧情架构粗枝大叶,角色形象片面浅薄,我却很难在感性层面哪怕少一点点地喜欢《突袭2》。我甚至隐隐觉得,有了这些不完满,影片反倒更“好玩”。我就是欣赏、而且非常希望本片保持一种粗粝呛辣的况味,太精致了反而少了这份原始的刺激。

有时我甚至怀疑编导是故意露出马脚,好让观众摒弃过于严肃的观影态度,因为有些问题表现得过于明显,编导不可能没注意到。从这种思路来看本片,其剧情与表演上的种种不圆满,不仅无伤大雅,反而是让“大俗”成为“大雅”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少,它们让观影的过程充满另一种意义上的惊喜,也即“邪典片”必不可少的WTF(What-the-fuck)时刻。不妨将其视为编导与观众玩的一场“找茬”游戏,在彼此心领神会的前提下,成为与动作场景一起嗨翻的佐料。

raid2_text2

作为本片”正餐”的动作场景,足足有19场之多,论过瘾的程度,近期恐怕很难被其他动作片超越。

《突袭》系列,之所以能在动作片迷心目中攀至巅峰地位,很大程度上与它营造的动作风格和氛围、以及表现动作的方式与手段有关。在《突袭》之前,甄子丹主演的《叶问》与混合格斗系列(《杀破狼》《导火线》),虽然再次掀起华语动作片的热潮,但对海外影迷而言,其动作风格与处理方式,依然在港式功夫片的大范式内,缺乏足够新鲜的辨识度。反倒是来自泰国的托尼·贾,凭借其高难度泰拳动作,在国际动作片领域造成不小的轰动。

单就分解招式而言,《突袭》系列不如甄子丹或托尼·贾作品“好看”。在后者的作品中,往往有不少慢镜头,恨不能掰开了、揉碎了,来让观众充分领略他们最得意的动作招式。在《突袭》系列中,动作场景则完全避免使用慢镜头。相对于强调招式的美感,《突袭》系列更重视动作的有效性;具体到招式设计上,就是极力渲染攻防的实战特性。在多变复杂的实战情形下,很难保证每个动作都能完成出色,至少不会充分达到其美学意义上功效;所以,《突袭2》中的动作,也不以舒展到位、最大限度体现角色的体能为目标,有很多招式,根本都来不及展现最终效果就被迫变招。

凸显实战特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刻意追求动作难度。像托尼·贾最爱玩的各种翻腾旋转踢腿动作,以及“甄三脚”这种在现实中基本难以实现完美站位配合的招式,在《突袭》系列中都看不到。

对比编导与主演的前作《精武战士》与《突袭1》,《突袭2》在格斗招式的“去章法化”方面,又更进了一步。除个别时刻外,主演伊科·乌艾斯没有过多演示班卡西拉(Pencak Silat)的套路化招式,而是将招式背后的应战原理应用到不同环境下的格斗中。比如开场不久的“泥泞混战”,特殊的场景设计,本身就消除了保持动作美感的机会;主角的身手,也被压缩到最低限度自保前提下的搏命,某些班卡西拉风格的“反关节技”,与其说是炫技,不如说是反映角色在长年训练基础上、下意识选择的最有效攻击方式。

在“去章法化”的同时,《突袭2》也在尽量弱化动作的“编排感”。影片后段“独闯黑帮”的场景中,一对多与逐一终止对手行动能力的对战模式,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托尼·贾的《冬荫功》,尤其是其中“集群演示”反关节技的段落。然而,与后者近乎教科书般的连贯动作演示不同,《突袭2》中这一段落,更为强调“快速打通关”的目的,而非表现“看我的体能与技巧有多牛”的手段。

这种“重实效、轻招式”风格,在处理势均 力敌条件下的动作场景时,表现得最为充分。《突袭2》后段乌艾斯与同为班卡西拉高手的阿曼之间的决斗,从一开始颇具章法的“见招拆招”,到后来逐渐见血、乃至红了眼的搏命打法,就比始终拼招式的常规处理更符合现实逻辑。毕竟,在双方修为程度相当的情况下,性命攸关的格斗,最终拼的不过是不畏死的悍勇劲。

《突袭2》中对这个高潮段落的处理,与第一集中“大战疯狗”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创造一种“你死我活”的极致氛围。这种对于疯狂、暴戾气氛的渲染,相对于注重招式精巧、和动作完成度的常规手法,对于动作片影迷来说,可谓各有各的嗨法;在大多数动作片偏重表现招式的情形下,《突袭》系列这种拼命三郎般的打法,有种新鲜的震撼。

然而,“新鲜感”也是面双刃剑,即使在同一部影片的时间范围内,这种感觉也很容易消褪。

《突袭2》动作场景众多,难保每个场景都拍出新意。比如特别为提升续集“大制作”感觉而拍的追车戏,与好莱坞或亚洲动作片的同类佳作比,就显得比较平常。罗礼贤团队在不少细节编排上,照搬上一部作品《特殊身份》的痕迹过重。乌艾斯在车内的打斗,也平实到有些沉闷。

其实,无论传统班卡西拉招式,还是军警实战格斗技巧中,都有很多适合在狭窄空间发挥的动作,适当采用对增强观赏性有好处。即使不愿在招式新颖上妥协,加强主角“困兽犹斗”的凶险氛围也是可以的。这段相对平庸的表现,有些拖累全片嗨的层级。

raid2_text3

动作片并非关于动作的纪录片,其中的“动作”,都是一种“电影化”的呈现。所以,除了主演卓越的功底,以及精彩的动作设计加分,优秀的动作片,表现动作的电影语言也很重要。

在这方面,《突袭》系列编导加雷斯·埃文斯绝对是新时代的佼佼者。他对于手持摄影的坚持,配合长短镜头的恰当组合,加上不少创造性的机位设计与镜头变化,营造出一套新鲜而系统的视觉语言,让动作场景的节奏、韵律与真实感都得到提升。

以手持摄影为主拍摄动作场景,肯定不是埃文斯的首创,但他对于这一手法的扩展实验,值得肯定。手持摄影在两部《突袭》中,往往不拘泥于常规的跟拍,而更多用来配合动作完成各种复杂运动,让观众不仅成为动作场景的“目击者”,还有直接“参与”动作场景的融入感。

比如在拍摄对角色倒地时,镜头视角跟着“低头”,然后再“抬头”关注其他角色接下来的动作。在跟拍角色交手时,摄影机也多会围绕演员游走,让观众随着镜头的视角和主角一起战斗。《突袭2》中两位班卡西拉高手决战的段落,在表现两人从徒手格斗、到利用厨房各种器具,最后到用爪刀(Karambit)抢攻,手持摄影与演员招术的互动被发挥到了极限。几分钟下来,一直跟随紧张的观众,最后都会略有虚脱的感觉,如同和主角一样经历了最贴近死亡的洗礼。同样的视觉信息,虽说可以为静态全景镜头容纳、或者用更为平稳的斯坦尼康镜头表现,但肯定无法达到手持摄影的临场感。

在手持摄影的基础上,埃文斯还偏爱用长镜头。

事实上,没有运动长镜头的配合,单纯手持摄影,还无法体现埃文斯对动作片拍摄理念的革新。在《突袭》系列中,长镜头不止是以真实时间来记录银幕动作,还通过某些充满野趣的运动方式,创造新鲜的视觉体验。在《突袭1》中,观众已见识到摄影机跟随特警穿越楼层、随角色摔下窗台等令人眼前一亮的运用方式;在这第二集中,也有些异曲同工的用法,比如让摄影机锁定破窗的角色、然后一起摔倒。

为完成比较刁钻的长镜头调度,导演还想出了一些简单而巧妙的技术实现思路。比如为了在狭窄空间内一镜到底地环绕拍摄角色打斗,剧组设计了可移动的墙壁;为实现镜头穿越行进中的汽车的效果,《突袭2》让演员假扮座椅、徒手传递摄影机给悬挂在另一边车门外的其他演员,拍成了这个一般只能通过电脑特效完成的长镜头。

如此土法调度的确很有趣,能带来非同寻常的画面冲击力。但长镜头在电影美学上的意义,显然不尽于此。长镜头如果在表现角色与场景的空间关系、以及烘托特定情感氛围方面并无特殊加分,那还停留在奇技淫巧的境界。

《突袭2》令人觉得欣喜的一点,就在于导演终于在某些场景中,展现出对长镜头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全片长镜头用得最多的动作场景“泥泞大战”中,开场的长镜头就很有意思:镜头跟随防暴警察从低矮甬道冲出、然后升到半空、用俯视大全景交代即将展开大战的场地。除了在实现手法上令人好奇外,这个镜头对于空间转换的心理暗示也掌握得很好。混战开始后,几个长镜头除了真实再现主角的身手、以及事态的进展外,对细节和整体氛围的表现也都平衡得不错,给主角接下来的命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场景中,还有一个同时融合了机位与镜头(焦距)变化的长镜头,在交代空间位置与角色心理方面尤为出色。后来“酒吧突围”那场戏,对复杂空间关系、与角色情绪心理细节交代得异常出色,可以当做长镜头调度的小案例来研究。

受许多现实条件影响,运动长镜头很难拍,动作戏的长镜头尤其难拍。这也是为什么《冬荫功》中那个4分钟长镜头会令业内人士惊艳。但仔细回味的话,那个著名的长镜头,缺陷其实同样明显。最要紧一条,就是其临场感虽被推到极致,但动作本身的观赏性有所下降。因为在如此变态的长镜头下,体能强悍如托尼·贾,打到后来也有些力不从心;其后半段动作,完成得就不如前面那般干净利落,对挑剔的动作迷来说,难免引为憾事。

虽说《突袭2》的长镜头应用比例,比第一集有所增加,但导演埃文斯也没有过于迷信长镜头的威力。在这一集中,他对长短镜头的配合,以及在剪辑点的选取方面,都比上一集有进步。由于剪辑点选择的时机、以及对接画面设计的巧妙,在部分场景中甚至会给人以一镜到底的错觉。这种错觉反映到对动作场景的观感上,就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韵律。

这种富于乐感的镜头组合,在本片“球棒哥”与“榔头妹”出场的段落表现得最为充分:必要的长镜头让暴力动作显得更真实刺激,短镜头的切入与点缀,又能弥补演员身手不足,让他们个个看起来都是高手范。整场镜头的组合效果,显得既有格调,又有快感,加上对球棒与榔头这两种非常规武器攻击效果的适度夸张,这一段算得上《突袭2》全片的华彩乐章,娱乐效果甚至盖过后面的决战。

raid2_text4

不过,也许是我太吹毛求疵了,我总觉得《突袭2》的动作场景,虽然于质于量都达到很可观的水准,但还缺少一场“至高体验”。在我个人的评价体系里,演员格斗功底,动作设计的精彩,以及镜头表现力,是相互依赖、不可或缺的;三者都出色,才能奉献出让骨灰级动作迷们如痴如醉的极品片段。

《突袭2》的多场打斗,虽然都达成了各自的特色追求,但就凌厉酷炫程度而言,都还没有超过第一集中第一场走廊遭遇战。伊科·乌艾斯在那场展示的“棍匕合击”,其令人击节赞赏的节奏与韵律,不仅体现在镜头之间,更落实到攻击手法上,比如短棍挥舞、匕首直戳与划拉,这些动作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节奏,乌艾斯的身手又保证了这些节奏得到精准地执行,在长短有序、角度变化的镜头组合下,最终效果简直令人目眩神摇、迷醉不已。

相对而言,《突袭2》中乌艾斯与阿曼的终极决战,中间段落就有些疲软;而“棒球哥”与“榔头妹”这段,除了演员身手可以更为凌厉外,转场之间的节奏与韵律,还可以做得更顺畅而有趣。事实上,从这三段动作场景交叉剪辑、以营造“全面开战”的氛围来看,导演无疑有些动作之外的野心:除了场景内部动作的节奏,他还想营造一种场景之间的韵律。

应当说,目前的处理有一定的效果,但各场景之间的关联方式,还是比较“粗放”的,存在比较多的硬切。如果在剪辑手法上稍微用心一些,效果会更好。比如,可以考虑用用那些相邻场景都有的视觉元素作桥梁,然后以“动接”(cutting on motion)在三个场景之间来回切换:类似从前一个场景中冲过来的对手,剪到下一个场景中挥到角色脸上的武器,或者一个场景中蹲着的角色,接另一个场景中正在站起来的人物…..这样的剪辑,不仅会让场景之间的关联更紧密,更符合此段交叉剪辑的目的,同时也让整段的视听语言显得更为生动,甚至带点俏皮;这种趣味性,个人觉得,像《突袭》系列这样有追求的类型片应该具备。

十一

应当说,以电影语言的趣味性而论,《突袭》系列已经算动作片中的翘楚了。即使在动作场景之外,导演埃文斯也不忘时不时玩些风格,细心的观众,应该很容易发现他对于中轴对称构图、垂直俯视镜头等技巧的钟爱。

稍微遗憾的是,埃文斯对于对话场景的掌控,还不是那么精到;对白本身写得没什么亮点,对演员的调校也有听之任之的嫌疑,这些都让影片的部分场景显得比较拖沓。埃文斯自己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点,有时候他会寻求一些噱头,来弥补对白与表演的平庸。比如在片中某处比较重要的谈话中,他近乎恶趣味地加入了类似行刑的血腥场景;那种不对等的重复性杀戮,在交代剧情与凸显人物性格方面并无增值功效,对口味普通的观众来说甚至有些折磨。

从埃文斯对本片的野心,和所展示的能力来看,他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摸索一套新的电影语言,既可以将动作现得更真实,又具有只能通过电影载体才能表达出来的韵味。尽管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打造统一高质量动作场景上,还是在提升非动作场景的质感方面,都存在不尽完善之处,《突袭2》依然代表了当今动作片领域探索电影语言革新的最高成就。本片不仅是2014年最生猛的动作片,也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类型片。

【精简版载于凤凰网,这里刊登完整版】

(编辑:段进宇)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