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0 奥逊·威尔斯的唐吉坷德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往往都将自我审视作为一种创作途径。”

46620_1
《午夜钟声》剧照 | 来自网络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 第30天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片名:午夜钟声 Chimes At Midnight (1965)
导演:奥逊·威尔斯
格拉纳达,酒店

“我们曾经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啊。”
“我们一起听过午夜的钟声呢。
——《亨利四世》,莎士比亚

2017年的第一天,也是看莎士比亚电影的最后一天。在旅行当中要看相对艰深的东西,让人产生一种不舒适感。不过人都是离开了舒适的环境和状态,才能获得某种自我学习。关于这一点,旅行本身也是这样。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的进行当中,面对奥逊·威尔斯这个电影巨人,首先看的不是《公民凯恩》、《安倍逊大族》和《上海小姐》,而是1965年的《午夜钟声》。这部电影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多部戏剧。威尔斯将这些剧中的丑角福斯塔夫变成了自况。一个嘲讽社会、嘲讽时代、嘲讽他人与自我的奥逊·威尔斯。

46620_2
《午夜钟声》剧照 | 来自网络

在莎士比亚的戏中,福斯塔夫自己说“除了我所制造的笑料和在我身上制造的笑料之外,却再也想不出什么别的笑话来;我不但自己聪明,并且还把我的聪明借给别人。”黑格尔称他是“一个自我的艺术家”。这句话用在奥逊·威尔斯身上也匹配得很。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往往都将自我审视作为一种创作途径。

奥逊·威尔斯的自我审视,是通过演出和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改编和执导莎士比亚电影完成的。他从10岁开始就尝试去理解李尔王的台词。之前在选择观看《午夜钟声》时,我特意找出彼得·康拉德的厚书《奥逊·威尔斯》出来,其中有起码两章都在谈论威尔斯对莎剧的实践与理解,“威尔斯想把莎士比亚变成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他自己就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彼得·康拉德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指出我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中扮演着多种角色,而威尔斯具有比我们更多的“多重自我”。

你的真实内在,取决于你由什么构造,
你是不是那亿万个奇怪的影子?
每一个人沐浴,每个人有一个影子,
然而你,你可以借给每一个人影子。

值得玩味的是,威尔斯将福斯塔夫送到了西班牙——尽管电影主要由酒馆内景和角色脸部特写构成——威尔斯坚持在马德里及附近的塞戈维亚取得外景。在柳青老师一篇文章,将福斯塔夫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堂吉诃德”——瘦弱的愁容骑士通过把世界想象得更好来挽救它,而肥胖的骑士用他的幽默、甚至他厚颜无耻的谎言,扩增了我们对人性可能性的认识。威尔斯把剧中的野猪头酒馆搬进了马德里的一座工房里。

看着威尔斯硕大的躯体,蹒跚而笨拙,这是他褪去趾高气扬的神情,他的得意与失落都带着一份天真。威尔斯的福斯塔夫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德。但是他又觉得美德必定失败,而且活该失败,新的世界都容不下这种过时的美德。莎士比亚也是在福斯塔夫身上投射出骑士精神的一去不复返。

在拍摄现场,他既是福斯塔夫也是奥逊·威尔斯
在拍摄现场,他既是福斯塔夫也是奥逊·威尔斯

我没有查这部电影在西班牙具体拍摄的月份(也许是深秋)。不过影片黑白画面的气质和我一天在车上看到的相近,无论天气如何晴好,远方的雪山如何圣洁,不过沿途的风景总透露出一些寥落与荒凉来。

我是在下午到达格拉纳达的。这里最有名的两大景点,都是穆斯林摩尔人留下来的。由于阿尔罕布拉今天关闭,于是我们游荡到阿尔拜辛,在这里穆斯林依着山势建造错综复杂又井然有序的白色房子。由于地势处于陡峭的山坡,得以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幸存下来。在黄昏时分,很多人坐在高处的广场上朝向阿尔罕布拉宫方向等待落日。太阳落下时分,阿尔罕布拉宫背后的内华达雪山的白色被浸染为一片粉红,又转瞬成金色。

到了深夜时分,我开始看《午夜钟声》。不知为何,旅店隔壁的狗一直在不绝的哀嚎。

凄厉的叫声一直伴随着威尔斯的电影。

46620_4
格拉纳达-阿尔拜辛 | 摄影:卫西谛
46620_5
格拉纳达-阿尔拜辛 | 摄影:卫西谛
46620_6
格拉纳达-阿尔拜辛 | 摄影:卫西谛

第5周【布努埃尔,西班牙或别处】

来到西班牙时,带了一些西班牙电影。西班牙最著名的电影大师,当属布努埃尔。不过由于西班牙战争和弗朗哥统治,布努埃尔在自己的国家拍片不多,倒是在墨西哥和法国倒是留下了诸多杰作。我并没有选我最爱的一部——白日美人,希望它出现在更恰当的时刻。

1月2日(周一)一条叫安达鲁的狗 An Andalusian Dog (1929)
1月3日(周二)无粮的土地 Land Without Bread (1933)
1月4日(周三)被遗忘的人们 The Young and the Damned (1950)
1月5日(周四)纳萨林 Nazarín (1959)
1月6日(周五)维莉蒂安娜 Viridiana (1961)
1月7日(周六)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
1月8日(周日)欲望的隐晦目的 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1977)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