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2015】《维多利亚》:一镜到底惊艳柏林

维多利亚

“一镜到底“,指的是全片从第一格到最后一格画面不停机拍摄,不使用蒙太奇剪辑的电影手法,是“长镜头”的极致表现。塞巴斯蒂安-席佩尔不是第一个运用这一手段的导演,但他是将这一手段运用到最极致也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维多利亚》是塞巴斯蒂安的第四部长片,一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影片能够用一个镜头呈现,今天着实惊艳了柏林电影节。

《维多利亚》讲的是从马德里只身来到柏林的年轻女孩维多利亚,白天在咖啡馆打工,夜晚则流连在柏林的酒吧夜店。故事发生在某一日凌晨四点左右,在夜店呆了一晚上的维多利亚准备离开的时候结识了同样玩high了被夜店保安请出门的小混混桑尼和他的朋友们。他们一起离开夜店,在街头游荡,到便利店偷啤酒,溜到民居天台的秘密据点喝酒聊天,维多利亚无所顾忌的跟这群经常干点小偷小摸小混蛋事儿的新朋友们混在一起,准备像往常一样晃荡过去这段黎明前的时光。谁都不会想到,这些城市夜里最常见的放纵的年轻人,会被自己和命运逼上一条不归路……

在《维多利亚》之前,近期知名度比较高的一部”一镜到底”的影片是《鸟人》,但也仍有几处黑场作为自然的镜头转换。《维多利亚》更为极致,真真正正一刀不剪,与大多数场景单一的一镜到底影片相比更具难度的是本片场景非常丰富,下到夜店上到天台,从室内到室外,场景变化非常多,完全靠完美的机位设计和镜头内调度完成。120分钟,任何一个走位或台词的错误都将毁掉整个拍摄。而影片最赞的是丰富的调度和饱满的剧情让“一镜到底”完全不着痕迹,笔者是在影片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才惊觉,导演还没切换过镜头!

有一些导演爱滥用一镜到底,只为表现自己纯熟的技术手段,失败的案例有前几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的《阿拉伯人安娜》。而《维多利亚》这部影片却非”一镜到底“不可,导演找到了最能强化、凸显这个故事的方式:就在黎明前这短短的时间,一群人从陌生到相识相知,从生到死,没有比一分一秒都不离开的贴身拍摄更能体现这种戏剧张力的方式了。

画面、灯光、台词、音乐,几乎完全没有设计痕迹,但又很显然做足了功夫。从开场令人不适的强烈灯光、震耳欲聋的音乐营造柏林黑夜的躁动,到结束时维多利亚在蒙蒙晨雾中一个人离开,导演甚至连天光都掐算好了,不迟不早,似亮未亮,喧嚣浓重的夜幕将被揭开,露出腐烂的伤疤与一地悲凉。

手持镜头难得令人不反感,既不刻意晃动让人头晕,也不追求斯坦尼康四平八稳的死板。总之在技术上,只能对摄影师灯光设计师现场录音师顶礼膜拜。而在技术之外,撑起影片的仍然是完整合理的结构、意外的故事情节、舒服的推进节奏和精彩的表演。

影片处处让人意外,一开始观众总会提心吊胆,担心维多利亚这个看起来大胆又单纯的独身女孩儿跟四个流氓混混在一起有什么不测,结果发现他们除了嘴巴贱了点,其实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甚至还有点儿小可爱。刚刚放下心希望维多利亚和桑尼发生点什么浪漫故事,情节又急转直下,小打小闹的恶作剧变得严肃起来,枪与毒品替代了酒精香烟,无知冲动浑浑噩噩的年轻人犯下一场真正的罪行。节奏变得紧张,几人有惊无险的逃出生天,再次来到邂逅的酒吧,巨大压力下精神突然放松加上毒品的刺激让他们在夜店不受控制的high起来。当我们以为前后呼应,一切就要在这里戛然而止的时候,剧情竟然继续推进,走向不可挽回的悲剧。

一镜到底,你永远不会猜到它是话痨电影、另类爱情片、警匪片还是伦理片,这些类型在片中自然交替,毫无违和。因为是一镜到底,没有可能用蒙太奇交代背景,一切内容延展都要靠细节。天台楼顶上,维多利亚在栏杆前作势要跳下去让我们知道这是个有故事的女孩儿,咖啡店里弹的一手好钢琴让我们了解了她无所顾忌的行为背后那种若有若无的抽离感的由来。不管是话痨的聊天还是情绪爆发,影片内容始终很饱满,演员表演臻于完美,节奏方面完全依赖演员的大段台词和身体语言,这是对演员功力相当的考验。

在用第四部长片作品展示了娴熟的导演技巧和想象力同时,塞巴斯蒂安并没有牺牲影片内容的力量,这个有些荒诞、有些悲伤的故事鲜活的勾画出在只有靠霓虹灯才能照亮的城市角落里,那些宣称自己是“真正柏林人”的群体醉生梦死、不问明天的形态,他们不仅仅是维多利亚和桑尼几个人,他们是迷茫、失落、挣扎于现实与精神世界的每一个人,你、我、他,每一个人都能从角色身上找到感同身受的一部分,然后眼睁睁的看着这幕悲剧发生,如经历一场春秋大梦,与维多利亚一起走进未知的黎明。

【原载于搜狐娱乐

(编辑:Yuruky)

帼杰

旅法影评人,曾经应邀为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担任国际三大电影节特邀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