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处有什么》:致敬王朔、性启蒙与父权式微

“少有的那么沉着、那么坏、那么荒诞的作品”——姜文

《黑处有什么》剧照
《黑处有什么》剧照

电影《黑处有什么》是导演王一淳的处女作,身兼编剧、导演、制片等多重身份的王一淳自己投资300万,2014年创作完成,2015年获得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2016年入围第66届德国柏林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并于2106年10月14日院线上映,截止11月4日,获得了760万票房。对于一部各方面还都不太成熟的作品来说,基本实现了商业和艺术的双丰收。

在电影宣传期间,被冠以“中国版《杀人回忆》”“少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噱头,加之同时期“白银案”的新闻让这部影片的“连环强奸杀人案”成为最大“卖点”。然而,这部电影不论是缅怀父亲、回忆青春的创作初衷,还是故事中青春性启蒙与父女关系的重点描摹,都是一部青春片。不同的是,《黑处有什么》除了浪漫化处理少女成长外,还加上了残酷的现实罪案和宏大的时代背景,也正因如此,初执导筒的导演在处理个人记忆和历史背景时还是有所失衡。就像开场镜头一个近视眼患者测视力的隐喻,导演试图接近拨开记忆的迷雾,接近历史的真相,对90年代做一次全景式回顾,然而因其过分依赖个人记忆和流行文化符号,致使影片未能实现这一野心。

“蜜桃案中熟”,整体观之,本片以青春期少女曲靖的性启蒙为故事核心;“连环强奸杀人案”既是90年代性压抑的社会隐喻又是曲靖性启蒙的催化剂;女儿性启蒙与父亲强压制是父女关系的最大冲突,也是对整个90年代国有企业改制、私有制经济发展的面貌的窥探。在解读这些之前,不得不提一个和本片关系极大的人物——王朔。

一、王朔精神食粮的积蓄与发酵

《黑处是什么》是王朔计划在《看上去很美》后写的一本小说的名字,本打算在2001年底写完,结果那年他的父亲、哥哥还有好友梁左相继去世,以致好像陷入了系统性的崩盘,走向了不知所往的“黑处”,一直反抗高压父权的他还是感到“上面连着的那条根断了”。导演王一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片名就取自王朔那部未完成的小说。

评委会主席姜文曾盛赞《黑处有什么》是“少有的那么沉着、那么坏、那么荒诞的作品”,或许因为这部电影有着姜文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薄薄的影子。伴着《乡村骑士间奏曲》马小军一个人在屋顶上行走,曲靖一个人站在废弃的集装箱上唱着小虎队、Beyond的流行歌曲,虽有因为年代而不同的况味,但都是青春期的孤独气息。当然,不止如此,长在国企大院里的赵飞、张雪和部队大院里的刘忆苦、于北蓓也有那么几分神似,还有马小军把避孕套吹成气球和曲靖把月经带甩来甩去的情节等等。

(上图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下图为电影《黑处是什么》剧照)
(上图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下图为电影《黑处是什么》剧照)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电影有着姜文导演的个人记忆和独特的影像表达,小说是王朔的个人青春印记的书写。《黑处有什么》完全遵循了这个创作思路,自2002年父亲去世萌生创作念头,从父女关系的私人回忆,到挖掘整理1990年代的时代背景材料,最终呈现出现在少女性启蒙与连环强奸案两线并置的故事。

之所以说影片“致敬王朔”,不仅因为片名的由来,更重要的是导演王一淳无比钟爱王朔导演的唯一一部作品——《我是你爸爸》:“当时反复看了冯小刚和王朔合作的那部《我是你爸爸》,那是我特别喜欢的电影,里面人物的表演啦,台词啦,我觉得都特别绝。”这部电影获得了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青年评委会奖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等四项大奖。仔细对比两部电影,发现有很多方面都极为相似。

1、开场画面。电影《我是你爸爸》开场第一个画面是冯小刚饰演的公会主席马林生滴眼药水,《黑处有什么》是测视力的场景,而且都是主观视角。当然用意不尽相同,滴眼药水是为了突出马林生的装腔作势念悼词,而测视力与主题“观察”这个主要动作有关。

(上图为电影《我是你爸爸》开场镜头,下图为电影《黑处有什么》开场镜头)
(上图为电影《我是你爸爸》开场镜头,下图为电影《黑处有什么》开场镜头)

2、主要插曲。歌曲《爱的奉献》,创作于1988年,韦唯在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将其深情演唱,流传极为广泛,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温暖和感动的时候,这首歌的旋律总是会响起。这首歌是在电影《我是你爸爸》里铺满了,冯小刚作为工会主席也夸张地指挥职工合唱这首歌。这首歌在《黑处有什么》中出现过三次,夸张的指挥老师和涂满腮红的学生的合唱现场如出一辙。

3、课堂“有感情朗读”情节。《我是你爸爸》里老师诵读的是《红岩》第二十八章节选,

“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见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匪军官狞笑着说,二排长面对高高举起的屠刀,他双眼喷火,目光带着微笑,把轻蔑的视线投向刽子手,枪响了”胡小培饰演的儿子马车插科打诨问老师这段话中“有几双眼睛”,最后被老师批评,要求当众检讨。《黑处有什么》中老师操着地道的陕西话朗读《人民的勤务员》,被学生吴小江挑出了一个错误的读音“械(戒)”。两位老师的反应非常一致,自圆其说是修辞手法和多音字,然后指责学生影响课堂纪律,耽误大家的时间。

4、爸爸输棋。《我是你爸爸》里马林生和儿子下棋,儿子故意让着他,让他连赢三局,他气急败坏不玩了;《黑处有什么》中曲志诚跟馄饨摊老板下棋,输了棋十分憋屈直接把棋扔了。当然,前者表现的是父子之间的较量,后者则是一个公家职员和个体户之间的较量,表面看似不同,但都指涉父权的式微。

5、荒诞的奖状。《我是你爸爸》里,单位评奖评优,同事明争暗斗、冷嘲热讽、指桑骂槐,马林生出面做了一回“和事佬”,结果成了“先进工作者”;《黑处有什么》中,曲靖到敬老院“调查”刘老头,结果被教务处主任误以为是默默无闻做好事,被授予“学雷锋学赖宁标兵荣誉称号”。

6、教育孩子的话语方式。《我是你爸爸》里父亲形象有两次变化,从硬管不得到放弃父亲身份再到最后重塑,“硬管”阶段的父亲拳打脚踢、说话像下命令,比如禁止马车跟铁军来往,质问儿子“瞧你那样,哪还像个男子汉?”《黑处有什么》中曲志诚禁止曲靖跟张雪一起玩,提醒女儿“你是个大姑娘了”。粗暴的规训,不加解释,不容怀疑,这是两部影片中父亲形象的相似之处,当然也是特定年代父亲形象的共性和典型。

电影《我是你爸爸》还有一个片名叫《冤家父子》,《黑处有什么》的创作初衷即是缅怀父亲,所以更像是“冤家父女”。虽然在人物关系设定和部分情节上与王朔导演作品十分相似,但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比如王一淳导演作为女性的细腻在“性启蒙”这个核心叙事层面表现出了不凡的功底。

03
《黑处有什么》剧照

二、畸形的少女性启蒙之旅

“性启蒙”是所有青春类型电影的关键词,也是青春期的关键词,从青少年到成年的标志除了法律上的规定、生理上的年龄,就是性的启蒙与成熟。。性的启蒙与解放与人的成长和叛逆紧密相连,也和社会意识形态观念息息相关。所谓启蒙,首先是身体权利的觉醒,而带有现代性的启蒙,就是身体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而象征父权的国家就是权力对身体的霸权。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直言:“身体也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

不同时代,身体与政治的关系不尽相同,“性启蒙”的表现也有所不同。电影《黑处有什么》非常鲜明地标注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开场的日历是1991年5月16日,结尾曲靖收到一张来自海南海口的明信片上当地邮戳时间是1991年5月31日。

故事发生的时期,中国的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性教育处于起步和试验阶段,1987年3月,我国第一本青春期性教育的学生用书《青春期常识读本》出版;华东师大心理学系老师耿文秀在1989年春至1990年春,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法”从全国不同地区大中城市的综合、师范、理工、医等20所高等院校中抽取了2000名大学生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是通过书刊、电影电视录像等大众传播手段及同龄群体交流、自己尝试摸索等‘自学’途径而获取性知识的。由此暴露出我国教育体系中性教育上的严重缺陷,应当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

这个现状在电影《黑处是什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起强奸案发生后,曲靖抱着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按图索骥”找到了“强奸”这个词语的解释;广场上曲靖问张雪是不是生过小孩,张雪解释说是割阑尾留下的伤疤;操场上蒋四好奇张雪的“特殊情况”,老师制止说“小孩子哪有什么腰啊”;曲靖好奇自己怎么来的,是不是亲生的,父母含糊地解释、遮掩,只要借来《孕妇的十个月》来满足好奇心;连成年的警察也要通过《东方法制》杂志里《色狼现形记》的色情软文来寻求刺激和快感。如此种种,都是那个时代性观念保守乃至性压抑的表现。

1993年,文经风在北京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商店“亚当夏娃”,这在当时是惊人之举,国内外大牌媒体—CNN、《纽约时报》、法新社、央视、新华社接踵而至,“亚当夏娃”被解读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标志”。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原飞机制造厂,职工和家属都可以一辈子不用出厂的环境,这个进程会来得更晚、进得更缓。从这个角度讲,《黑处有什么》与王小帅的“三线三部曲”有了某种呼应,《我11》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是一个少年的成人礼,青红在80年代的遭遇和曲靖也有些相似,暴躁父亲的强力压制和被扼杀的初恋。国营厂矿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社群形态,非城非乡,非常闭塞又相当时髦,象征着高浓度的中国特色。

懵懵懂懂的女孩什么字都认识,却不知道读的是《金瓶梅》里潘金莲的独白,曲靖的“性启蒙”起始于一个强奸案件,对一个少女来说是残酷又无奈的。强奸案本身就是性压抑的一个病态呈现,1991年3月18日在河南宝丰县出现了一个连环杀人狂,1995年才破获,是一起同性恋连环杀人案,当时影响颇大。《黑处有什么》试图通过初二女生的遭遇和观察描摹1990年代初期的“性压抑”,两个以掏粪做掩饰的农民,因偷看女人上厕所的被铐在树上;年轻人聚在一起看黄片,被保卫科的人故意拉电闸抓了个现行,而录像带被保卫科的人偷偷揣到怀里。

唯一对曲靖“性启蒙”起到正面引导的是张雪,张雪涂指甲油、烫头发、戴胸罩、被男生追等等行为引起曲靖对身体的关注,虽然所有的尝试都被父母压制了。两个女孩的人物对比塑造在青春片中尤为常见,《七月与安生》中的七月和安生,《少女哪吒》里的李小路和王晓冰,《左耳》中的李珥和黎吧啦。张雪也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对未知的憧憬,而远方和未知或许也是不知道有什么的“黑处”。影片中曲靖收到情书的段落比较有趣,情书上写着——伊能静:我喜欢你,你知道吗?之后她骑车去了音像店,门口贴着伊能静1991年6月发行的专辑《安妮的音乐盒子》的海报,且不谈这个时间上的BUG,在音像店和录像厅之间有一家书店,店名叫做“启蒙书店”,这是导演的匠心所在。

(图为电影《黑处有什么》“启蒙书店”剧照)
(图为电影《黑处有什么》“启蒙书店”剧照)

而彼时对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认识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近一个时期来,由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政策,把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等腐朽理论和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方式,也传播到我国来。前一时期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不同程度的冲击了我国优良的性道德观念,为一些淫秽、色情等丑恶的东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通过多种渠道诱发青少年学生性犯罪或早恋。这些渠道主要有:①黄色书刊;②不良的影视和录像;③地下舞厅和低级娱乐场所;④流氓及其团伙等。”这是1990年学术杂志上的一段总结,这些诱发“青少年学生性犯罪或早恋”的渠道恰恰是那个年代替代性教育、起到“性启蒙”作用的最主要手段。

第三起强奸案的受害者被认为是失踪已久的张雪,大家默认这样的女孩被侵犯也是应该的,就像曲志诚教育曲靖时候说的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社会不去指责“苍蝇”,反倒叮嘱和指责“蛋”。一个被侵犯了的女孩要被质疑“穿得这么暴露”,班主任让值日生打扫张雪的座位,说“天气越来越热了,净招苍蝇和蚊子”。总结说来,三起强奸案是曲靖性启蒙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起是萌芽,第二起时韩建的情书出现、张雪的影响升级,第三起被狠狠打压也产生质疑,不过最后收到的明信片是狠狠的反击,完成了启蒙。拿着明信片的曲靖,心里应该想到了齐豫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这是她和张雪在小广场上的旋律。

三、父权式微的社会隐喻

导演在陈述创作过程时,多次提到除了个人记忆外,还翻阅了大量20世纪90年代的史料,有充分的田野调研,然而在影片中多以符号化的流行音乐和走马观花式的电视新闻出现。为了让电影中“父权式微的社会隐喻”更清晰一点,不妨先看一点史料。

电影《黑处有什么》故事发生在1991年的春夏之交,那一年夏天中国出现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导致3亿多亩庄稼被淹,2.2亿人民沦入洪灾之中。持续两年半的经济萧条,囊中羞涩的中央政府告别了唐山大地震时代对国外援助的拒绝态度,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次境外捐赠。1991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企业实现利润下降67%,亏损总额已高达310亿元。重工业的大本营沈阳,已经有三成工人无所事事,这就是张猛《钢的琴》的故事背景。

1991年,全国两千多个县政府中,有差不多一半财政入不敷出,将近200万县政府干部的工资发不出来。那场水灾中,河南是重灾区之一。电影《黑处有什么》里,曲志诚是中原飞机制造厂派出所的法医,开场买猪肉时卖弄了法医的知识,也暴露了法医的窘境。回到家,被老婆吐槽“什么时候换煤气,断了炊咱们一块喝西北风去啊,还省了呢”。当曲靖拿了奖状回家后,妈妈又开始对老曲抱怨“你爸要是有你一半的本事,也不至于到现在狗屁不是”。

警察不像警察、男人不像男人、爸爸不像爸爸,怎么能要求学生像学生、女孩像女孩、女儿像女儿呢?所以,当曲志诚要求曲靖偏着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时候,曲靖开始质疑“谁规定的”,而曲志诚需要抬高嗓门不容否定地说“我规定的”;当被扫黄打非的治安人员抓住,曲志诚来领女儿的时候,治安人员不忘了叮嘱曲靖“听你爸的话”;然而曲靖还是在吃饭时候看警匪剧时问爸爸“你是怎么当警察的啊?那你的枪呢?”曲志诚无言以对,只好换台。枪不仅是警察身份的标签,更是男人权威的象征,而这种权威已经开始被质疑,也就意味着即将倒塌。

曲靖和张雪在厂区里的一段对话,把这种父权的式微彻底说了出来。曲靖看到张树林的照片,对张雪说“你跟你爸不像啊”,张雪反问“你跟你爸像吗?像不像的又能说明什么呢?爸本来就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你说,除了人,什么猫呀狗呀猪羊兔子这些,哪个知道他爸是谁”,曲靖深以为然“还真是哎”。

(图为电影《黑处有什么》剧照)
(图为电影《黑处有什么》剧照)

如前所述,导演深受王朔的影响。这段对话和王朔在谈及与父母关系时说的话一样:“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而且在电影《看上去很美》中,他曾经用方枪枪的口气质问:“人际关系中真的有天然存在,任什么也改变不了的情感吗?”王朔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主题,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第一部分中提及的曲志诚输棋的情节也表现了这种式微,曲志诚作为国营企业职工,而且是有文化、有知识的法医,是精英的代表,但下棋输给了一个卖馄饨的个体户;此外,曲靖到国营服装厂买胸罩,职工对顾客置之不理,兀自聊天,说到“我们这儿不让试身,现在外头那私人商店,都叫人试了”。这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国营企业的腐败和失序的现状的隐喻和讽刺。1992年,有12万公务人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人员停薪留职。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市场经济复苏,计划经济下的制造业因为效率低下,面临淘汰。“工人阶级”一词成为历史名词,“下岗”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集体意识逐渐瓦解,个人意识慢慢兴起。“学雷锋学赖宁”活动最终把标兵颁给了毫无准备的曲靖,很是荒诞。在电影节版本中,妈妈拿到这份奖状时告诫曲靖说:“那赖宁有什么可学的?不就是着火了都不知道跑还往里冲的那个吗?靖靖啊,以后你见着这事儿得赶紧跑,甭听他们的!”而从1988年赖宁被授予“英雄少年”开始,直到2012年1月1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他的照片才从校园走廊、教室墙上被摘下来。

青春类型电影中的有年代特色的影视剧歌曲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电影《黑处有什么》里港台流行歌曲成了表达个人意识的重要载体,叶倩文《潇洒走一回》、黄安《鸳鸯蝴蝶梦》、齐秦《大约在冬季》、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费翔《问斜阳》、郭富城《对你爱不完》、Beyond《海阔天空》、高胜美《千年等一回》、小虎队《青苹果乐园》,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蜜桃成熟时》等等。流行文化或说大众文化是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酝酿出来的,性、爱、情、自由、追求远方,这些是港台流行文化的关键词,也成为90年代青春期性启蒙的助燃剂。

不过在使用这些流行文化符号的时候,导演还是过于浪漫化和标签化了,试图将所有符号都囊括在内,力求在最大程度满足对90年代的记忆和想象,以致为了符号将1993年的歌曲《海阔天空》、1993年的电影《蜜桃成熟时》放到标明了日历(1991年5月16日)和邮戳时间(1991年5月31日)的影片中。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的努力在这里打了折扣,使用符号化的影视剧、流行歌曲与塑造脸谱化的语文老师、教导主任,将个人对浪漫、自由的追求和学雷锋、学赖宁对立起来,看似冷眼旁观,实则也是戴着“有色眼镜”进行的回顾。

结语

电影《黑处有什么》作为一部青春片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它通过布景、造型和上述流行音乐符号再现了个人记忆的细节,紧紧围绕记忆的核心也即“ 少女的性启蒙”,将“ 连环强奸杀人案”作为刺激、催化曲靖性意识萌发的情节也是值得被称赞的。然而缺点也很明显,那些不顾历史细节挪用做符号的歌曲和电影并不是最突出的,导演自觉或不自觉屏蔽掉的历史背景,无法描摹历史的细部,没能缝合“青春期的少女性启蒙”和“ 转型期的社会大变革”之间的缝隙,以致不能成为一部佳作。

影片中重点表现了“ 港台热”,而从1990 年开始的“毛泽东热”完全忽略掉,那时候音像店里卖得最火的除了小虎队和伊能静之外,还有唱遍全中国的录音带《红太阳》。此外,就连本片拍摄地河南兰考出现的感动全国人民的电影《焦裕禄》也没有提及,那是1991 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也是所有学生的“ 必修课”。当然,本片没有必要表现这些符号,但忽略或片面看待当时的意识形态状况就难免“ 失真”。所以,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学雷锋、学赖宁”的荒诞就变成了成年的王一淳回望过去的“冷笑”,而不具备“冷箭”的力量。

|原载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石文学

任职于北京电影学院。喜文艺,不拒商业;爱经典,也拥二次元;参与电影节展,也写写剧本;有故事,也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