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年轻人,散场时吹起嘹亮的口哨,在豪华、现代的商场里,一路跳跃着,乘电动扶梯从六楼旋转而下。”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201天
2017年6月21日星期三
片名:战舰波将金号 Battleship Potemkin (1925),爱森斯坦
上海,影院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爱看电影的观众,可能不必去看这部爱森斯坦的默片;但是作为影迷,如果不曾去看过一遍这部电影,大概是不可原谅的吧。遥想90年前,从好莱坞巨头到纳粹宣传头目戈培尔,看到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时都意识到了,电影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我曾经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电影资料馆看过爱森斯坦的《罢工》,一位音乐学院的教师现场钢琴伴奏,五六十位观众正襟危坐,看得心潮澎湃,但也仍然非常严肃的样子。政治宣传的工具,变成了高雅的艺术品。
就像学者们说的那样,比起《罢工》来,《战舰波将军号》更加成熟,少了一些蒙太奇的杂耍性,真正凝聚成了史诗般的高潮。看到“敖德萨台阶”和“同舰队相遇”两个章节时,电影院里全场屏气凝息,但能感受到大家内心激昂。有一位年轻人,散场时吹起嘹亮的口哨,在豪华、现代的商场里,一路跳跃着,乘电动扶梯从六楼旋转而下。
看完这部默片的人,都能理解这份激动。
尽管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技术看起来并不稀奇了,有些剪辑似乎还在去教观众怎么去看,怎么理解画面与画面剪接之后产生的效果,有叙事的、有比喻的。看到片头海浪拍案的画面,就有些会心了,我们小的时候,经常看到诸如此类的“革命叙事”。
但是“敖德萨阶梯”仍然太厉害了,7分钟155个镜头,快速的切换中,即使是看过这部影片,仍然会被彻底征服。我们就像是台阶上无助的群众,落荒而逃,感觉生死未卜,透不过气来。据说爱森斯坦的拍摄计划是从他看到一副描绘俄国革命的壁画开始,当他看到敖德萨港口前的宏伟阶梯时,意识到自己可以把它拍出完整的巨作。
研究者说《战舰波将军号》分五个章节,是严格的遵守“经过几个世纪考验的悲剧结构”,并且时长也根据黄金分割的比例来编排。而每一个章节的动作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总有重复的部分将其贯穿成一个整体。
从影像上来说它又是一部写意之作,描写残暴和抗争都是大笔一挥。但爱森斯坦全以细节来描绘整体。我们看到的个体,都并非用着独立的性格,而是属于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这使得我们看这部电影,就像是欣赏一副壁画,那些伟大的、细致的、短促的瞬间,充满了在眼球中爆裂的快感。
最后一个章节“同舰队相遇”,在两军(舰队之间)对垒之时,渲染紧张气氛的程度已经无与伦比(加之音乐的使用,让人完全“无力反抗”)。当沙皇的舰队拒绝开炮,警报解除,内心就像银幕上的大海一样,一片欢腾。电影所产生的控制力、移情作用真是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