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柏林电影节行程过半,《都灵之马》是第一部,或许也将是唯一一部仅出现了片头字幕就获得热烈掌声的电影。在座的媒体记者和电影人几乎都是带着对贝拉·塔尔膜拜式的崇敬和强大的耐心,接受了大师为时两个半钟头的折磨,或是恩赐。
早已成为经典的长镜头风格、黑白画面的颗粒感、完美的镜头内调度、不停反复的配乐……塔尔一点都不介意对自己的重复,自信到近乎于霸道的个人风格充满整部影片。作为匈牙利最杰出的导演之一,塔尔完全就是一个电影界的异类。从来不关心观众的观影感受,毫无顾忌的表达黑暗、死亡、末日,极端的电影风格(尤其是标志性的长镜头)完全就是在考验人心理的承受力,接受不了请走,简直目中无人。
但你就是不得不看。大多数人明知看塔尔的作品是心灵炼狱也坚持到散场,似乎能坚持坐到最后都是一种成就,哪怕中间很多次昏昏欲睡呢。更多的人最后还虚张声势的来一句“我很喜欢”,其实塔尔的作品哪里就那么容易懂。
除了对其充满力量的镜头和堪称完美的调度尚能做一番评述,我们大多数时候对大师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一知半解。《都灵之马》已经算入门级。用这件西方哲学史上的著名事件作为片名,对尼采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本片要讲的是“死亡”。尽管尼采在“都灵之马”事件后还疯癫的活了11年,但是此事件开启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对死亡和末日的预示。尼采没有在片中直接出现,塔尔讲了一个老男人和女儿以及一匹年老力衰的黑马(或许是都灵事件中的那匹,又或者是尼采本人的化身),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农舍内六天当中的故事。不,不是故事,是六天的场景。镜头一遍又一遍,充满耐心的重复父女俩一天中醒来穿衣、打水洗漱、备车、牵马、换衣服、煮饭(两个土豆)、吃饭(一人一个土豆)、坐在窗前观望、上床睡觉的过程,加上由短乐句组成,不断重复的配乐,简直要把人逼疯。观众会压抑到当偶然路过讨要水吃的男人出现,就像见到了救世主,哪怕他喋喋不休鼓噪的高谈阔论都觉得犹如天籁。但是在枯燥的周而复始中,这样的插曲也仅仅是偶然而以,生活依旧一步步走向绝望,当井里莫名没有了水,油灯燃尽,死亡成了宿命的解脱。塔尔终于用六天毁了这个世界。
塔尔的作品就是如此“难以下咽”,但是没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伟大的艺术价值。对于大师,我们可以选择追随,可以拒绝,不必全懂,否则也会生出曲高和寡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