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钢的琴》是今年到目前为止,内地院线公映过的华语片中最佳的一部。无论它的优劣何在,这首先是一部值得讨论的国产电影。所有关于它的赞与弹,都值得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花钱买票,进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这不是广告,而是对某种艺术自觉的尊重;这话听起来又确实像广告,那是因为在还不够健康的内地电影市场上,《钢的琴》和它的导演张猛,可能根本没机会获得这种尊重。
我以为《钢的琴》最显著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台词和场面调度。
张猛帮赵本山写过小品,在“本山传媒”当过副总,他的上一部电影《耳朵大有福》就已经金句不断。在《钢的琴》里,王千源(微博)扮演的男主角陈桂林,对父亲说自己的前妻,“她嫁给了一个卖假药的,终于过上了她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生活”;为了让女儿接受他做的不会发声的纸板钢琴,陈桂林用贝多芬举例,“贝大爷他耳朵就背”……这些幽默感十足的台词,带着底层生活的气息,散落在影片的各个角落,把一个其实令人心酸的故事(“谁给买钢琴,女儿就跟谁”)讲得泪中带笑。这也是我敢于向多数人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钢的琴》虽然在艺术上很有追求,但并没有拒观众于千里之外。
在场面调度方面,影片开始的一场送殡戏,已经彰显了张猛在电影语言上的想法。他用横移镜头,三次拓展画外空间:开始是一群人吹拉弹唱的横移加特写;然后是一群人在中景的画面内,与画外的人进行对话———至此,观众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帮人在干吗;最后横移镜头交代画外空间,观众之前对这一场景的疑问得到解决,同时欢快的音乐与送殡场景的对比,也凸显出其中的幽默。这种对画面内外空间的运用、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已经足以秒杀多数内地导演。
而这也是《钢的琴》最大缺点的根源所在。
这部电影里有一种值得警醒的倾向:把对电影的艺术自觉,变成自夸。其实片中似要满溢而出的配乐,数次舞台化的高光镜头,以及若干为横移而横移的镜头处理,都早已为略显失控的片尾埋下了伏笔。有人说,感觉影片的最后15分钟不是张猛拍的;我却觉得,那正是有点想炫技的导演,玩high了没绷住的表现。不过张猛还年轻(1975年生),这部电影也只拍了21天,所以,我还是会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
《钢的琴》还有其他的一些缺点和优点:剧作上,影片用强盗电影(Heist Movie,如《盗梦空间》)的方式集结了一个“造钢琴小组”,但每个组员的技能和形象却稍显模糊;情怀上,它企图折射东北工业城市转型后的落寞,那种loser(失败者)感让人想起芬兰名导考利斯马基,但其中狂放的童话气质又让人想起库斯图里卡,这都让影迷心生亲切。此外,片中第一次使用游戏《超级玛丽》的配乐时,场面设计令人击节;一众主角在运猪肉的小货车里高唱《心恋》(“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的场面,则是近年国产电影里最苦中作乐的一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