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非看足本,大陆版足够好看—木卫二,howie谈赛德克·巴萊

目前《赛德克·巴莱》共有5个版本,分别是150分钟的威尼斯版,276分钟的台湾版(分上下集上映),253分钟的香港版本(同样分上下集上映),最近在大陆上映的153分钟的大陆版,以及今年3月开始陆续在英美、日本等地上映、除了台词细节上和大陆版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的154分钟的新国际版。

该片在威尼斯首次面向媒体和观众展映的版本得到了最多的负面评价。就目前来看,观影人数和放映场次比较多的“足本”台湾版,也有来自不同影评人的“修改意见”,最近上映的大陆版本是否在剪辑上扬长避短,观众们是否有必要认定“最长版”一定在电影质素上超越片长上缩水的“剪辑版”?资深影评人howie和木卫二在接受记者4cats采访中比较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大陆版基本保留了足本的精华

4cats:你总共看过几个版本的《赛德克·巴莱》?从电影艺术的角度,你个人最喜欢哪一部?

howie:三个版本:台湾版、香港版、大陆版(跟国际版区别不大)。我不敢说从电影艺术角度如何如何,但从个人感受角度来说,最喜欢香港版。虽然这三个版本都是在影院看的大银幕,但第一次看的是香港版,印象很深,所以可能有加分。

木卫二:我看过台湾版和大陆版,出于多方面考虑,我可能会选择大陆版。因为我很喜欢《太阳旗》(《赛德克·巴莱》上),又很不喜欢《彩虹桥》(《赛德克·巴莱》下)。

4cats:被删剪的内容有没有影响了影片主旨的丰富性,譬如台湾版本比大陆版本多了哪几条人物线索?

howie:肯定有。台湾版其实并没有比大陆版多很多“人物线索”,因为这个电影很大,人物很多,所以它对于支线人物都是点到即止的。比如台湾版有两场表现新任警察课长江川博道的戏,可以感觉到这个人物的态度是对赛德克族不要采取过于蛮横的管制。再比如台湾版有一场戏是铁木·瓦力斯和儿子的对话,有侧面交代为何两个部落的人要不断仇杀(为了向祖先证明自己才是最英勇的战士,自己才有资格通过彩虹桥前往传说中的猎场)——在这方面,大陆版只凸显了日本人的以夷制夷,但完整版就不止这么简单。

 木卫二: 我个人觉得并不影响,因为看完上、下两集的台湾原版,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魏德圣有必要好好删剪一番,片子真的太长,这对发行和观众观看都影响很大。《赛德克·巴莱》不同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者的群像和多线并进令片子的结构紧凑牢固,但《赛德克·巴莱》是以抗日事件为推动的历史片,更多的电影内容被用来表现赛德克族文化以及展示战争大场面。

虽然大陆版与导演本人满意的国际版有些许差异,然而大陆版的《赛德克·巴莱》依然足够好看,基本保留了足本的精华。在我看来,台湾和大陆版本各有各的好。台湾版对出草(少数民族猎取人头的别称)、部族恩怨等关键内容有更多表现,同时对一郎、二郎的身份认同有更为深入的探讨,令人感触不已。在台湾版下集,魏德圣也尽力去展现在特技效果上的尝试,导致战争的进程太过雷同,拖沓冗长。此外,台湾版对莫那·鲁道这一人物的交代更加有始有终,延续至今。可能考虑到大陆观众对这些内容的陌生感,大陆版选择删去,显得简单流畅。

4cats:意识形态上,台湾版和大陆版有很大的差异么?从宣传上,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部“抗日”电影,是否这么简单?两地的观众由于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可能会有什么不同观感和解读?

       howie: 意识形态的问题我觉得见仁见智。当然台湾观众看这部电影,我想心态肯定和我们不同,他们可能会有更强的认同感。

台湾版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内涵也更丰富,解读的层面和向度自然也多;但这个事件本身,当然包括了抗日这个题旨。而大陆版经过简化之后,基本上只剩下“抗日”,就显得有些简单了。从宣传来讲,把大陆版宣传成抗日电影是很符合电影本身的状况的。对我自己来说,台湾版最重要的题旨是文明和野蛮的关系,而不是抗日。

 木卫二:《赛德克·巴莱》不同于所有大陆抗日片,也不同于台湾的抗战题材,它是在家庭作坊的基础上,以不可思议的进取心和认真程度所做出来的工业电影。对台湾观众来说,他们能看到微妙的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对所有观众来说,他们都会思考文明与野蛮的永恒矛盾。若站在文明人的立场上,我们是无法认同赛德克族的雾社暴动和无差别杀戮。若坚持族群意识,我们又会认同赛德克族的不屈抗争。魏德圣没有采用好莱坞传统的英雄叙事,比如让莫那·鲁道站在绝对正确的一方,相反,他把事件的发生看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悲剧,双方都知道结果。

有限的资金做出一个真正的华语大片

 4cats:不少观众会抱着看“足本”的心态期待看台湾版本而放弃大陆的上映版本,是否有这个必要?这次大陆版本的删剪是被动的修改还是导演主动性的一种发挥?有哪一些删剪是必要的?哪一些比较可惜?

howie:没有必要非看足本不可。因为就算在网上下载到台湾版,大部分人也没法在大银幕上看;就算是投影(打折的大银幕效果),也不是很多人家里都有。这个片子的视听冲击力比较强,在电脑、电视屏幕上看是很可惜的。从制作场面的角度来说,它的战争场面不会被《金陵十三钗》比下去,那为什么不能先去影院感受大陆版,然后再去品味下载的台湾版?当然,也有观众看完大陆版,说要去买它的正版碟支持它。

大陆版是基于国际版来修改的,主要原因还是片长的问题吧。我觉得谈不上主动或被动,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必要的妥协。导演自己剪的版本,当然有他的发挥在里面,我觉得剪得非常好,比如对一些略显冗长的战争场面进行省略。

木卫二:相比九把刀过审后的“体无完肤”,我愿意推荐大陆版的《赛德克·巴莱》,它保留了导演的想法,也能看得出闪耀的才华。借助这个版本,依然能看到魏德圣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成本去做出一个真正的华语大片。穿越森林的运动镜头,从选角取景到美工配乐等部门的完美配合,一个重看历史的视角,一个充满感染力的纠结主题……这些都让《赛德克·巴莱》成为极其罕见的华语大片,甚至可以说不可复制。

 4cats:你看过的香港版和其他几个版本的差异在哪里?

howie: 香港版整体上跟台湾版差不多,但结尾用的是国际版的结尾(和大陆版的结尾一致),我觉得比较干净利落。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版本的原因之一。

大陆版大的修改是把台湾版中吊桥炸断后的十几分钟的戏和最后走“彩虹桥”的段落拿掉了,而其他地方,都是用比较零敲碎打的方式删剪的。比如台湾版中赛德克族起事之前,有两次比荷·沙波通知大家时遇到小岛源治的镜头,还有其他的一些细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组时间较长的蒙太奇;大陆版拿掉这些细碎的镜头,就好像交响乐变成了交响乐精华片段,从电影审美的角度来说,那种澎湃的内力就弱了。这也是回答你前面说的,哪些大陆版的删剪我觉得比较遗憾。不过从时长角度来说,这是没办法的事。

 4cats:为什么这部片子在大陆的反响这么一般?

木卫二:事实上,由于《赛德克·巴莱》的上映日期一再被推迟,影片的宣传根本没能大面积铺开。《赛德克·巴莱》又不同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它没有明星,片名和故事内容都导致了观众的理解困难。等到魏德圣展开全国范围内的巡回宣传,电影已经遭遇下档的残酷现实。

但从电影制作的角度,魏德圣为一部电影准备了十余年,这在华语电影史上都是相当罕见的。以开场为例,其精彩流畅的程度,绝对压倒了华语圈的一片商业导演。放在大陆院线电影里,《赛德克·巴莱》对日本人的表现也是多层次的,它没有生造出“陆川式”的个人忏悔,也不是清一色的敌人面目,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人物视角。同理,在赛德克族内部,他们对日本人的态度也是大有不同,电影的故事内容因此得以丰富。由于各种原因而错过这部片子,是很可惜的。

原文发表于东方早报

编辑:Yunzhi

沈祎

原《东方早报》文化记者,影评人,同时活跃在诗歌、摄影以及艺术策展等领域。电影《少女哪吒》联合制片人、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