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es 2013】《穿裘皮的维纳斯》:献给妻子的作品

维纳斯

 波兰斯基参赛戛纳的影片《穿裘皮的维纳斯》为本届戛纳影展的参赛片收尾,同时也给了影展参加者们一个最后的惊喜。看完片后,只能由衷的感慨,大师终究是大师,到了一定岁数,电影还能拍得如此新颖有创意,大概是所有大师都渴望,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实现的梦想。

  2002 以《钢琴家》崭获戛纳金棕榈后,波兰斯基再没有出现在戛纳竞赛单元中,11年后重返戛纳,这其实是他献给妻子的一部作品:波兰斯基渴望和妻子携手合作,两人的前作,要追溯到14年前的《第9道门》。《穿裘皮的维纳斯》也是他定居法国多年后执导的第一部法语作品。在接受采访时,波兰斯基坦言,使用外国语言拍片不能够全力展示一个演员,因为已经变成另一种形式,他希望通过剧中角色挖掘爱妻在母语环境下的表演能力。

  影片改编自大卫-伊弗斯(David Ives)的百老汇成功舞台剧,而舞台剧本身又取材自奥地利作家萨克-马索克(Sacher-Masoch)1870年的作品。这个讲述性虐的小说曾制造了那个年代的一大丑闻,却在随后成为受虐心理题材的经典之作,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再版数十次。《穿裘皮的维纳斯》讲述巴黎一家剧院里,托马为自己编写的剧本寻找演员,然而经过一天试镜却无比失望。就在他在电话里发泄并准备结束一天工作离开时,一位叫做旺达的女演员闯入,坚持试镜,从开始的勉强接受,到一步步被后者吸引两人在舞台上试戏,再到剧本角色内容和真实演员情感纠结转变,以及最后无从分清真假的梦幻,多层次多角度,波兰斯基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让人耳目一新。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波兰斯基又一次给自己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故事发展走向和表演都是在人们想像之外,在戛纳影展结束前夜,带给观众一个不小的高潮。一个封闭的剧院,两个演员,如此少的可支配元素,却融入了导演无限的创意和灵感。影片包含的内容量也极大,幽默,嘲讽,从受虐恋到男女性别和权力转化,从角色交替到艺术创作的探讨……导演在有限的拍摄空间几乎调度了所有可能,当然,这在他的上一部作品《杀戮》中,已经完美得以体现。

  想到去年阿兰-雷乃参赛戛纳的《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改编自舞台剧,真真假假相融的剧中剧,《穿裘皮的维纳斯》有着类似的背景内容,却又不尽相同。单纯比较两部作品,波兰斯基显然更有创意,巧妙的形式之外,内容更丰富,剧情更引人入胜,还有那种无处不在通过对白展示的幽默。故事内容给剧中剧表现手法提供可能,波兰斯基将真假一切娴熟交织到剧情走向和演员表演中,完美融合的虚虚实实让影片又超越了简单的剧中剧表现形式。

  音乐不得不提。因为外界环境和其他戏剧人物的缺失,影片中的配乐几乎贯穿始终,对于剧情发展和氛围营造,起到了格外重要的烘托。这要归功于另一位大师——法国著名作曲家、奥斯卡得主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的深厚理解和功力。有趣的是,波兰斯基上一部作品《杀戮》中,四位演员同是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展开剧情,导演却选择了整个影片中取消配乐,只在开场结束时加入。那部作品同样是导演的御用作曲家德斯普拉操刀。

  2003年拉斯-冯- 提尔《狗镇》曾经在戛纳舞台上大热,最后却铩羽而归,据称时任评审主席帕特里斯-夏侯本人深谙舞台剧,并不认可舞台风格浓厚的《狗镇》角逐电影大奖。而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导演明确表示要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不过,有限的器材和场景令整个影片还是舞台风格浓厚。它又会遇到怎样的命运?要知道,有时侯作品的力量和精致是一回事,在戛纳场上竞技金棕榈又是另一回事。

【原载于新浪娱乐】

刘敏

旅法记者,影评人,曾为《电影世界》驻法记者;十多年来,协助新浪娱乐报道欧洲三大电影节及其它重要影展,并受邀为《南方周末》,《周末画报》、《北青报》和《大众电影》等众多国内媒体撰写影评、电影节和文化报道。凭借在法国积累的多年经验人脉,近年来还致力于电影制作和宣传发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