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放的姜戈》:自由之火暴力流淌

p1917704688

当赏金猎人舒尔茨医生(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带着他解救的黑奴姜戈(杰米·福克斯),千里迢迢奔赴美国蓄奴大本营密西西比州最大的种植庄园,准备用计赎回姜戈妻子布鲁姆希达(凯莉·华盛顿)时,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本来精心谋划的计谋瞒过了所有白人奴隶主,到头来却栽在了一名老奸巨猾的黑人管家史蒂芬(塞缪尔·杰克逊)手上。

《被解放的姜戈》(后文统一称《姜戈》)前半段,睿智幽默、战无不胜的舒尔兹医生助姜戈成长为一名精良的赏金猎人,一路点燃着观众的观影热情,以为凭借两者的黄金搭档,无论斗智斗勇,都会完胜贪婪残忍的奴隶主们。但在被史蒂芬识破后,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奴隶主首领卡文·坎迪不惜假戏真做划破手指鲜血淋漓,用彪悍演技驾驭这场转折戏时,两人已经完全落入下风。卡文·坎迪用血涂抹布鲁姆希达的脸颊,用锤子威胁敲破其头颅,姜戈和舒尔兹医生被迫掏出卖命换来的赏金赎人。

请注意这场高潮戏的细节,它太关键,一步步迫近主题、揭露主题、且张力十足。

首先,卡文·坎迪在呵斥他们之前拿出一个黑人头骨,用当时流行的颅相学大段阐述人种之优劣,奴隶主们认为黑人就是劣等民族,就是让白人奴役的。他们甚至可以让奴隶生死相博,残忍度直追罗马角斗场,而随意处死、处罚、买卖黑人的行为在片中随处可见,鞭打奴隶和让奴隶戴脚镣的行径在他们看来理所当然,而对于白人,他们则是一副绅士外表,把酒言欢,他们把同族群才当人类看待,看到黑人骑马,惊讶之余,即使无可奈何也要吐着唾沫挑衅。这就是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里论述过的“种族主义阴影下,一切人类道德和秩序都得让步”,帝国主义、奴隶制度、社会阶层之分、狭隘民族主义无不植根于此。

昆汀·塔伦蒂诺正是借着这个大反派恬不知耻的吹嘘和威胁言论揭着种族主义的老底。

其后,自尊心严重受挫的舒尔茨医生借着大仲马的小说痛叱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度,他因在美国四处漂泊,一路见闻黑人的悲惨遭遇,此刻因恻隐之心加义愤填膺,一路压抑的愤怒情绪终于爆发。这段对白正是代表着当时欧洲大陆盛行的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反对人奴役人,强调个人平等自由的观念和立场,它借本来金钱至上的赏金猎人之口,更添分量。

但奴隶主是不会良心发现的。卡文·坎迪不仅嘲笑着医生的价值观,用握手这个交易规矩强调着“潜台词”:蓄奴合法,别来找茬;否则不惜损失一万两千美元,也要用枪爆姜戈妻子的头。若舒尔茨医生若忍气吞声,本可和姜戈带着布鲁姆希达远走高飞,义愤让他拔出了枪:“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了。”随着这句全场最飙最令人难忘的台词,他击毙了错愕的卡文·坎迪,随后也被杀死。

舒尔茨医生为何要这样做?这出高潮戏的意义何在?在于借机道出主题:自由和奴性的天然对立,一个自由人是不惜用死来捍卫自由的。而一路受着医生言传身教的姜戈,直至这刻,终于明白了自由的真谛—没有决绝的反抗就没有真正的自由,这把反对被奴役的怒火终于自姜戈内心点燃,从 “被解救”直接升华到“被解放”。接下来就是昆汀最擅长的,主人公一路大开杀戒,毫不留情,宣泄着暴力美学。

 看到这里时,我脑海里不仅仅觉得本片是对1966年那部意大利西部片《姜戈》的致敬,还想起了雪莱的诗剧《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即使两者英文中“被解放的”的词义,从字面上看并不尽然相同),以致觉得这部电影是两者一次较完美的结合:风格上,是对意大利西部片和剥削片的致敬,但主题上,如同19世纪人们对希腊神话的重新阐释来表达自己的启蒙诉求,昆汀在自己虚构的平行世界里,对自由和奴役也有着自己聪明的个人见地。

当然,昆汀思量的严肃主题,无意从宏观的历史叙事入手,更不想肤浅表达一大堆关于“人人生而自由且平等”的思想哲理,他需要一个商业外装,而有什么包装比一个动人的英雄救美的德国童话故事更打动人心?即使这个童话的解救过程充斥着“昆汀标签”的暴力场面。

同时,以德国童话入手,随带解决了舒尔茨医生可疑的来路。罗杰·依伯特在他关于《被解放的姜戈》影评中说为了剧作方便而引入这个人物,称其为“天降神兵”模式。但我宁愿用另一种可能性来解释这个问题:1834年,大英帝国率先废除了奴隶制,整个欧洲当即跟进,而美国南方则到了1865年南北内战投降才废除奴隶制。

 那么,还有什么比一个后来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国度来的人,作为代表来反对奴隶制而更有力的反讽呢?

另外在这段高潮戏之前,观众心中疑惑还有第二路径可解决问题么?法律框架下的和解和赎买?或指望奴隶主良心发现?但观众逐渐看到,即使彪悍如赏金猎人舒尔茨医生这样的主,也只能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干着替天行道的营生,无力应对受到法律和武力双重保护的奴隶主们。修正前的美国宪法保护着当时南方种植园这些奴隶主的利益,《独立宣言》对人人生而平等的表达并没惠及南方的奴隶们,执掌生死大权的一方不会主动让被奴役方分享权益,只能打破现行制度才有希望。

普罗米修斯把文明的火种带给了原始人类,而姜戈则把自由的火种率先带给了自己,随后更带给了罪恶的美国南方那些奄奄一息的同胞们。在他杀掉愚蠢低能贪婪的奴隶主时,被其解救的那些黑奴若有所思的眼光里,加上影片开始时,被舒尔茨医生解救的黑奴们干掉奴隶贩子的行径,让观众明晰了这种怒火燎原的前兆,再联想到片头字幕“南北内战两年前”的历史设定,观众就不难发现昆汀的良苦用心,暴力争取自由的正义性自此确立。

《姜戈》里最触动观众内心的,恐怕还数奴性的描绘。首先是那位旁观着奴隶竞技的被宠爱的黑人美女,一副打量姜戈不屑的样子,面对同胞残杀时无动于衷。接下来是更加穷凶极恶的黑人管家史蒂芬,“NiggerNigger”叫得比谁都欢,加上他深谙黑人脾性,竟成了奴隶主依赖的最好帮手,片中有个镜头,值得玩味再三:史蒂芬起疑心后,在书房里拿着酒等着主人步入,其安坐的神态和教训的语气,俨然和奴隶主平起平坐。杰克逊此处惟妙惟肖的表演宛如一面“照妖镜”反射着人性的最阴暗面,明明是制度受害者,却摇身一变,变成主人家最忠诚的走狗,心甘情愿压榨同胞,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不得不引起观众的反思和警惕。

最后说说昆汀主题和风格上的渐变。

《落水狗》和《低俗小说》里传达了昆汀早期最简单关于世界的直观感受,一种存在主义哲学——肮脏可笑的生活,命运受无意志行为的操纵;《杀死比尔》和《金刚不坏》慢慢加入了对爱、善恶的另类思索;《无耻混蛋》和《姜戈》不仅开始以个人体验出发开涮历史,还从更高维度去打量世界的多重涵义和历史的来龙去脉,可以肯定说,这标准着昆汀逐步向更高的职业目标稳健迈进。

 再试想,就在五年前,谁会想到痞子昆汀会因为对极权主义、奴隶制的思索而陷入跟迈克尔·西米诺和斯派克·李的激辩呢?甚至因此在影史上还留下这么一句不公道但精彩至极的围观者评论:Ford redefined cinema. Tarantino recycles cinema”(约翰·福特重新定义电影,昆汀·塔伦蒂诺回收利用电影)

昆汀果真只是“回收利用电影么”?《姜戈》已经悄然作了解答,重复的只是“暴力”这一永不过时的电影美学元素,纵马奔驰、快意恩仇、白花溅血,这些风格上的表达,昆汀毫不含糊,完全继承了约翰·福特、塞尔吉奥·莱昂内等人的西部片精神,可以回味片中两代姜戈的会面,无疑正代表着致敬和薪火相传。但更重要的是,昆汀并不拘泥于类型的约束,尝试种种可能,如同片尾已然自我解放的姜戈一样,直奔着创作上的更多自由而去,我相信,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等着他。

【原刊于腾讯娱乐】

兰波

影评人,曾供职媒体,任电视台编导和凤凰视频VIP频道主编,目前是电影从业者,常年给凤凰、搜狐、新浪等媒体撰稿,曾用笔名:其实偶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