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柏林暴雨将至

berlin

如果说,合拍片见证了香港回归十五年的风云局势,那么,韩国电影的南北题材也一直笼罩在政治迷雾当中,值得深究。一直到今天,半岛形势依然紧张。《柏林》的故事背景是金正日逝世金正恩上台,平壤权力交接重组,这也改变了几个驻外朝鲜人的命运。

得益于2000年金大中和金正日的历史性会晤,韩朝关系打开了新的一页。赶逢这个时间点,韩国电影也从开化期走向了开花期。在此之前,南北问题造成了韩国和朝鲜的对峙和敌视,两国人民长期被灌输了国仇家恨的思想教育。而如果要用一个特定类型的电影来概括韩国电影的特征特点,那么,数量多达上百部的南北题材无疑是最合适的。只有谈到分裂现实和兄弟操戈,我们才能更深入去探讨韩国人的民族性。

南北题材是韩片特有的类型,华语电影没有,其他国家地区也没有。再者,韩国电影的振兴是以《生死谍变》的破局为序幕,以《太极旗飘扬》的大片模式达到制作巅峰,连带《共同警备区》、《实尾岛》、《欢迎来到东莫村》、《义兄弟》等经典影片,它们都是关于南北题材。十多年来,哪怕朝鲜还是保留了一个无赖国家的流氓姿态,结果也只是偶有震荡,大致平安,半岛局势相对缓和。韩国电影人也如愿以偿,自由地表达创作,南北题材时而严肃、时而荒唐,有时候也会编成爆米花娱乐片。

一旦从南北题材进行切入,《柏林》的最大突破是让这一题材走出了半岛,远离了韩国。柏林成为了主要取景地,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这几年,从资金到人员,韩国电影全面走向了国际——颇像上世纪90年代中叶的香港电影。如果《盗贼同盟》还只是泛亚的老路子,那奉俊昊拍摄《雪国列车》、朴赞郁拍摄《斯托克》、金知云拍摄《背水一战》就是集体发力,张东健、李秉宪、全智贤、裴斗娜等人都向海外发展,就连拍摄文艺片的洪尚秀也去过了巴黎。

由于套上国际背景,《柏林》成了一部很规矩的商业谍战片,没有跨国风光跳岛游,也没有核弹头等重大机密,取而代之的是阴谋推论的海外账户。反映在片中,美国CIA、以色列摩萨德、俄罗斯和阿拉伯人等多方势力被卷入,朝鲜驻柏林大使馆成了众矢之的。然而,抛开主人公表宗盛身份不说,围绕几个主要场景而展开的枪战和动作戏,窃听、跟踪与反跟踪的大量场景,《柏林》会让人想到《007:大破天幕杀机》以及《谍影重重》系列,突显了被流放的末路感。尤其是结尾处,荒野黑屋,双方恶斗,进程跟007如出一辙,连抒情手法都异常老派。

一般说来,超级间谍都有个人魅力,但表宗盛出身朝鲜,只知愚忠自保,多少表现得不识时务。《柏林》所做的就是寻找这个人的情感裂隙,让此人的情感、性格和立场产生动摇,甚至变得复杂化。坠楼一场戏,表宗盛被电线裹缠,丢来甩去而不死。这一场面与他的安危无关,也不存在对手,那么,作这样的处理既是让动作场面更好看,另一方面也让表宗盛表现得更像一件杀人工具或国家机器的零件,开头特写快剪、中间华丽动作设计、结尾无目的的逃亡也有类似功效。

影片又一次谈及痛苦的身份问题,选择当人还是当工具,而是个人会叛变,是个工具难免被替换。超级间谍表宗盛失去了领袖、祖国和工作,也失去了妻儿和自我。他一无所有,只能选择“未完待续”的复仇。在投韩举动的背后,南北问题退而居其次,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的人类。他能力超群,立足于世,为很多大而无当的东西活着,惟独没有为自己以及爱自己的人而活。这也是政治高压下的离奇荒谬,人和人被主义跟颜色划分,没有信赖可言。能证明表宗盛本性向善的标准不是勇气,不是内心真诚,而是改变国家立场。

以柏林为背景,那并非是想引出德国或欧盟等主导势力。仔细回想,东道主的力量在片中反而是缺席的。或许,柳昇完只是需要这样一张城市名片:由柏林推及柏林墙,由柏林墙联想到两德统一。不要战争,和平过渡,避免流血冲突,这恐怕也是包括导演在内,很多韩国人最希望看到的南北和解。而对国内观众来说,效忠领袖、揭发告密等段落同样令人胆寒,看着朝鲜人的对话方式,便知独裁政党何其相似。

阴云笼罩,无处避雨。片中,朝鲜大使这样感慨道。联系到他后来接头暗号也是天要下雨,那《柏林》的意图就再明显不过:娘要嫁人。面对即将降至的暴雨,这些人都无处藏身,即将遭受清洗。在一个专制极权国家,绝大多数人都充当了卖命的棋子,没有真正的安全可言。况且,位高权重如金正恩者,谁敢说,他就不是大国之间的棋子?这等独夫,上蹿下跳,整那么多动静,无非还是可怜巴巴地寻找一些好处。

由这边的暴雨将至,我还想到了1994年的《暴雨将至》,苦难仇杀成了绝望的循环。在朝鲜半岛真正和解前,南北题材的痛苦还会持续下去,无法安宁。

【原载于南都周刊】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