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地心引力》,以太空空间站为舞台的电影已经有四十多部了,借科幻题材发作文艺心,三两个演员撑满全场的实验拍法,光今年就有《绝地战警》、《回到地球》,而且不幸,不是因为风格大于内容,就是骨肉太枯乏让宏大主题圆不了场。阿方索·卡隆在《人类之子》后再次触及科幻题材,而且他的目的不仅仅是科幻:早前有评论从剧本预测,他极有可能想用一镜到底的手法把《地心引力》拍成太空里的《俄罗斯方舟》,它的宏大构思在故事、演技之上。
当然这部电影最终没有革命得那么极端,但抱着科幻商业大片的古板印象来看《地心引力》,起码在前半小时会非常失望。它的故事说不上精彩,基本的野外生存模式套用在新的环境,大量对话之下是面目模糊的人物——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名气很容易误导观众,乔治·克鲁尼戏份少得可以完全忽略,而独力完成大部分戏份的女主角最终由桑德拉·布洛克演绎,从现在来看也不算是糟糕的选择,剧本对这两个人物的来历和个性没有什么生动的描写,桑德拉·布洛克的女汉子气质至少没有让无甚趣味的角色惹人厌烦,也能耐着性子逐渐进入她的逃生之旅。
阿方索·卡隆要让《地心引力》成为史诗的意志是不犹豫的,3D和数码特效把太空近乎恐怖的壮丽铺展在观众视野能及之处,再先进的太空站也好、多么经验老到的指挥官也好,在一直占据了大半个银幕的地球上空,人类的知识渺小如尘。而人类俯瞰地球的野心也成了主角倒楣的原因。从《地心引力》输出的观念,与其把它看作科幻片,更像是一部贴身跟拍的科普记录片,故事以凯斯勒效应为理论基础,主角经历的灾难不是因为外星人或陨石,而是在空间日益饱和的卫星轨道上因为一个空间站爆炸引起的连锁破坏性反应。阿方索·卡隆似乎不太在乎如何机巧地设计冲突,他更愿意花时间拿镜头和声音来模拟没有声音与重力的太空,音乐、机舱的现场声和完全的寂静剪辑的节奏、用长镜头展现人失重的状态、以及它象征的孤独。在大半部电影里,人的脚步从未到达过地面,那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是如此彻底,把它和任何一部普通的历险电影彻底区分开来。而当女主角的脚以极不适应的动作踏上地球,《地心引力》消耗体力和耐性的缓慢终于如中子星爆炸般释出能量。
(本文原载于网易娱乐)
http://ent.163.com/13/0829/03/97DRG48500034SD3.html